第一作者:李皖贺
通讯作者:闫研、
John Charles Crittenden、
巩彦君
通讯单位:江苏大学、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山东大学
论文DOI:10.1021/acscatal.4c02823
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于通过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
2
RR)将CO
2
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多碳(C
2+
)产品,以应对气候变化并转变CO
2
排放。目前,高选择性生产C
2+
产品的主要挑战在于C
1
中间体(如CO和HCOOH)在催化剂表面的有效C-C偶联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采用了一种创新策略:在氧化亚铜(Cu
2
O)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长烷基链,创建了一个空间限制环境,这有助于防止C
1
中间体的分散并促进其偶联。
电化学CO
2
还原反应(CO
2
RR)作为一种将CO
2
排放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的方法,对于实现碳中和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提高C
2+
产品的选择性是该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通常,基于铜的催化剂因能够催化C
1
到C
2+
的转化而备受关注,但其效率常受限于C
1
中间体的低偶联率。
1. 空间限制策略:在Cu
2
O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长烷基链,有效地限制了C
1
中间体的空间,减少了它们的表面扩散,从而增加了C-C偶联的机会。
2. 实验与模拟相结合: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直接观察到限域环境中C
1
中间体的富集现象。此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揭示了C
1
中间体随烷基链长度增加而减缓的扩散行为,这有助于理解和优化C
2+
的选择性。
3. 显著提高产物选择性:经优化的C12-Cu
2
O样品在C
2
H
4
的法拉第效率上达到了63.0%,相比未接枝的Cu
2
O(FE = 25.7%)提高了一倍多,显示出该策略的有效性。
图1. 接枝前后的Cu
2
O电催化CO
2
还原反应机制示意图
图2. 对Cu
2
O和C12−Cu
2
O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为了全面评估Cu
2
O和C12-Cu
2
O材料的特性和性能,本研究采用了多种表征技术。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揭示了纳米结构的详细形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元素映射和线扫描剖面图则证实了元素的均匀分布。通过表面接触角测量,观察到接枝后的Cu
2
O表面展现出更大的疏水性,这可能由于烷基链的引入影响了表面性质。红外光谱(IR)谱图和X射线衍射(XRD)图案均显示出与原始Cu
2
O材料相比,C12-Cu
2
O材料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u
2
O表面烷基链的成功接枝及其化学状态的变化。
图3.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电催化CO
2
RR性能测试。
电催化CO
2
还原性能的测试涉及了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以及在H-cell和Flow
cell中对C12-Cu
2
O的法拉第效率(FE)的测定。不同烷基链长度接枝样品的FE测试表明,随着链长的增加,C
2+
产物的选择性有所提高。尽管接枝后的Cu
2
O表现出更低的电流密度,这可能是因为疏水表面和电解质接触减少所致,但这些电极仍展示出卓越的FE
C2+
性能。此外,通过改变接枝烷基链的长度,可以调节FE
C2+
的值。
图4.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的电化学原位红外测试。
在电化学CO
2
还原反应(CO
2
RR)过程中,对Cu
2
O和Cn-Cu
2
O(n=4,8,12,18)样品进行了原位红外测试(ATR-FTIR),用于监测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生成中间体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限域空间长度的增加,*CO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扩散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这有利于C-C偶联的发生。
图5.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为了获得对CO中间体在时间尺度上的扩散行为的更深入理解,进行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烷基链的长度对CO中间体的扩散确实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初步假设。
总结来说,本研究通过在Cu
2
O表面构建限域空间策略,显著提高了C
2+
产物的选择性。优化的C12-Cu
2
O样品在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中表现出超过60.0%的FE
C2+
。原位电化学ATR-FTIR光谱和MD模拟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C
1
中间体富集/扩散行为的深入见解,证明了表面限制策略在提高C
1
中间体驻留时间和促进C-C偶联方面的有效性。这种策略在催化过程中展示了潜在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