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外卖市场战火重燃,从财报看饿了么的竞争底盘 ·  5 小时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2024进口跨境电商投诉报告发布 中免日上 ... ·  昨天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A股IPO败北后 ... ·  2 天前  
亿邦动力  ·  瑞幸咖啡2024年净收入344.75亿元,门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江苏大学闫研/佐治亚理工John Crittenden/山东大学巩彦君ACS Catal:限域中间体提高CO₂电还原C₂₊选择性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4-09-24 09:01

正文



第一作者:李皖贺

通讯作者:闫研、 John Charles Crittenden、 巩彦君

通讯单位:江苏大学、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山东大学

论文DOI:10.1021/acscatal.4c02823




全文速览
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于通过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 2 RR)将CO 2 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多碳(C 2+ )产品,以应对气候变化并转变CO 2 排放。目前,高选择性生产C 2+ 产品的主要挑战在于C 1 中间体(如CO和HCOOH)在催化剂表面的有效C-C偶联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采用了一种创新策略:在氧化亚铜(Cu 2 O)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长烷基链,创建了一个空间限制环境,这有助于防止C 1 中间体的分散并促进其偶联。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化学CO 2 还原反应(CO 2 RR)作为一种将CO 2 排放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的方法,对于实现碳中和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提高C 2+ 产品的选择性是该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通常,基于铜的催化剂因能够催化C 1 到C 2+ 的转化而备受关注,但其效率常受限于C 1 中间体的低偶联率。




研究亮点

1. 空间限制策略:在Cu 2 O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长烷基链,有效地限制了C 1 中间体的空间,减少了它们的表面扩散,从而增加了C-C偶联的机会。

2. 实验与模拟相结合: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直接观察到限域环境中C 1 中间体的富集现象。此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揭示了C 1 中间体随烷基链长度增加而减缓的扩散行为,这有助于理解和优化C 2+ 的选择性。

3. 显著提高产物选择性:经优化的C12-Cu 2 O样品在C 2 H 4 的法拉第效率上达到了63.0%,相比未接枝的Cu 2 O(FE = 25.7%)提高了一倍多,显示出该策略的有效性。




图文解析

图1. 接枝前后的Cu 2 O电催化CO 2 还原反应机制示意图


图2. 对Cu 2 O和C12−Cu 2 O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为了全面评估Cu 2 O和C12-Cu 2 O材料的特性和性能,本研究采用了多种表征技术。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揭示了纳米结构的详细形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元素映射和线扫描剖面图则证实了元素的均匀分布。通过表面接触角测量,观察到接枝后的Cu 2 O表面展现出更大的疏水性,这可能由于烷基链的引入影响了表面性质。红外光谱(IR)谱图和X射线衍射(XRD)图案均显示出与原始Cu 2 O材料相比,C12-Cu 2 O材料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u 2 O表面烷基链的成功接枝及其化学状态的变化。


图3.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电催化CO 2 RR性能测试。

电催化CO 2 还原性能的测试涉及了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以及在H-cell和Flow cell中对C12-Cu 2 O的法拉第效率(FE)的测定。不同烷基链长度接枝样品的FE测试表明,随着链长的增加,C 2+ 产物的选择性有所提高。尽管接枝后的Cu 2 O表现出更低的电流密度,这可能是因为疏水表面和电解质接触减少所致,但这些电极仍展示出卓越的FE C2+ 性能。此外,通过改变接枝烷基链的长度,可以调节FE C2+ 的值。


图4.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的电化学原位红外测试。

在电化学CO 2 还原反应(CO 2 RR)过程中,对Cu 2 O和Cn-Cu 2 O(n=4,8,12,18)样品进行了原位红外测试(ATR-FTIR),用于监测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生成中间体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限域空间长度的增加,*CO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扩散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这有利于C-C偶联的发生。


图5. Cu 2 O和Cn−Cu 2 O(n=4,8,12,18)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为了获得对CO中间体在时间尺度上的扩散行为的更深入理解,进行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烷基链的长度对CO中间体的扩散确实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初步假设。




总结与展望
总结来说,本研究通过在Cu 2 O表面构建限域空间策略,显著提高了C 2+ 产物的选择性。优化的C12-Cu 2 O样品在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中表现出超过60.0%的FE C2+ 。原位电化学ATR-FTIR光谱和MD模拟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C 1 中间体富集/扩散行为的深入见解,证明了表面限制策略在提高C 1 中间体驻留时间和促进C-C偶联方面的有效性。这种策略在催化过程中展示了潜在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邃瞳科学云”直播服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