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年外卖市场战背后,本质是京东和美团两家走自营路线平台的正面肉搏,走差异化路线的饿了么,将成为这场战局中尤为值得关注的变量。
饿了么财报高质量交卷
最近一段时间,外卖行业又热闹了起来。
京东突然大张旗鼓地入局,让不少人开始猜测,其是否会对现有的外卖市场格局造成冲击?
交银国际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美团和饿了么共占据国内外卖市场98%的份额。京东作为新晋的入局者,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考虑到京东此前建立的用户心智和品牌形象,其想要分一杯羹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是问题在于,美团和饿了么的地位真的那么容易被撼动吗?
以饿了么为例,即使在份额论的视角下比美团稍逊一筹,
其近几年的经营改善速度还是有目共睹的,且已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日前,阿里巴巴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财季业绩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三个月里,
包括饿了么和高德在内的本地生活集团收入169.88亿元,同比增长12%
,主要得益于饿了么和高德订单增长,以及市场营销服务收入的增长。
同时,
本地生活集团的经调整EBITA亏损同比大幅收窄71%至5.96亿元
,在阿里亏损的业务集团中改善最为明显,主要得益于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单位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图源:阿里巴巴财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饿了么目前已在不少城市、子业务单元都陆续跨过了盈亏平衡点。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本地生活集团有望很快实现全面盈利。
考虑到外卖行业具备一定的“重资产”特征,且规模效应显著,健康增长的背后势必需要长年累月的沉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饿了么持续向好的趋势充分证明,其不仅守住基本盘实现了稳定增长,同时也在面临行业新一轮竞争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笃行差异化,饿了么走稳“生态”路线
去年10月,饿了么在2024即时电商未来商业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年将实践“1+2”的长期战略,并面向商家坚定战略投入。
其中,“1”代表饿了么要做健康增长、更懂消费者的到家餐饮平台,即在商业效率竞争周期当中,提供更细颗粒度的、更高效的匹配能力;
“2”则代表饿了么专注于建设好“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以及“面向市场价值延展的即时物流网络”两个新赛道——前者意味着饿了么将坚定生态共赢路线,不在零售供应链上争利,后者则需要饿了么进一步打开蜂鸟物流平台的能力。
自此,放眼整个外卖市场来看,饿了么显然已经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试图以更加开放,而非自营式的商业模式,与商家、骑手等合作伙伴携手共进。
我们观察到,饿了么在这条特色路线上已经颇具成效。
比如在商家侧,饿了么方面曾态度鲜明地表示:饿了么坚决 “不下场” 参与和商家之间的商业竞争、不与商家在供应链上争利,与生态共赢共进。
因此面向
餐饮商家
,饿了么通过数智化 CRM 积累的数据,持续帮助商家加快建设会员体系,做好消费者运营和管理,助力商家做好数智化应用等等。
而面向
零售商家
,饿了么也将始终贯彻生态共赢路线,支持品牌、商家发展即时零售。像是其提出的“品牌近场官方旗舰店”概念,支持零售品牌商家通过在饿了么平台上开设旗舰店,以实现品牌对消费者直接的服务和流转渠道简化。
在“1+2”的第三条主线上,饿了么在物流端的投入,也正持续带来长期效益。
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者更快、更好、更准时的服务需求,饿了么进一步打开蜂鸟物流平台的能力。比如在“准时”方面,饿了么平台未来15分钟订单量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95%;在“服务”方面,饿了么要做到100%上门,实现难找商户骑手图文指引覆盖超95%。
另一方面,饿了么也
高度重视骑手发展和保障体系的建设
。就拿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社保问题来说,饿了么其实早在2023年初,就已在全国首批7个省市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全量足额为骑手缴纳保费;与此同时,饿了么还将在更多城市推进“新职伤”保险覆盖。
除了保险和保障这样的大事,还有一些直接关乎骑手工作和生活体验的小事,饿了么也在持续关注。
举例来说,去年8月起,饿了么已经在全国范围上线了防范骑手疲劳作业机制:骑手连续上线接单4小时,将被提醒休息20分钟,同时饿了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15万个骑士驿站,还能保证骑手“累了能歇脚,渴了有水喝”。
通过一个站(骑士驿站)、一张床(骑士公寓)、一顿饭(骑士餐)、一个码(“碰一下”进门码)、一点碳(换电服务)的“五个一”服务,饿了么围绕骑手的
“衣食住行用”
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饿了么骑士公寓
可以说,不仅仅是对缴纳社保等“大事”的研究推进,这两年饿了么也持续在围绕骑手的“衣食住行用”等“小事”持续投入。
外卖行业下半场,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市场分析指出,饿了么对商家和骑手的重视与扶持,旨在构建起一个基于信任、共赢的平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