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三届泰山国际马拉松赛,首届西政杯法律人马拉松邀请赛作为“赛中赛”拉开帷幕,共有近500位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院师生等受邀参赛,这是国内第一次针对法律人而专门增设的马拉松。今日法律读库推出两位参赛选手的跑后感。
一、我的马拉松之缘
作者:陈甜。
佛曰,天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和马拉松的缘分,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临了。
作为《法律读库》的忠实读者,有一天当看到《先定个小目标,来一次说跑就跑的全国法律人马拉松》时,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向往,可能是一种志同道合的情感在牵引。与报名处联络,终于争取到参赛资格。
有了目标,也就更加有了动力,一个多月以来,几乎隔两天训练一次,从每次五公里开始逐渐增加跑量,后来上升到二十公里。训练的过程伴随着酸痛和孤独,为了让自己能坚持下去,开始边听音乐边跑步,这样你不会觉得孤独,反而能在这种孤独中与歌词对话,与自己的心对话,你更能理解歌词的含义,进而更能体味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随后开始使用计步器合理控制每一公里的跑速,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匀速奔跑的状态。后来又发现用一种意念和冥想来伴随你跑步也是一种更好的方法,你的心事可以随时拿出来冥想,比如,自己近期的计划,人情世故的处理,时常思念的人,统统可以跑出来和你安静的沟通,这个世界你觉得只剩彼此,相知相依,你会忘记跑步时的气喘吁吁,这种意念越专注越好,对耐力的提升是个很好的办法。
10月30日晨八点,随着马拉松比赛的一声枪响,一万多名参赛者一起冲出了泰山国际马拉松赛道。我所在的团队是来自全国各地近四百人的法律人马拉松队伍,大家穿着整齐的队服,高喊着“不忘初心,跑步前进”的口号,开始了此次征程,第一次经历万人齐跑的场面,激动不已,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体内的小宇宙随时在爆发,我鼓足干劲紧跟人潮大步地向前跑,一路上看到了草裙、爆炸头、汉服、小蝴蝶……眼前的世界真是五颜六色,心情也绚丽多姿。跑到六公里左右,开始有了山坡,真正考验肌肉耐力的时刻开始了,我还是提醒自己不停留不回首。过了一小时左右,我看到前面的队友开始返程,而我离返程点12公里处还有将近2公里的距离,我不甘落后,咬紧牙关继续坚持,就在这时,我偶遇一位队友,他感到惊讶并且竖起大拇指给我加油打气,人都是需要被鼓励的,我顿时又迎来了新的动力,继续奔跑在返程的路上。最后四公里处,我有些岔气,在补给站喝水停留片刻,继续坚持到底,两个半小时后终于跑到了终点。一直以为,此刻的心情应该会激动得流泪,可真到了这一刻,脑子竟一片空白,更有一些意犹未尽之感。赛后与前辈进行交流,才知原来他们都有一套“跑步秘籍”可用,例如如何控制呼吸,如何赛前赛后科学地拉伸,如何在最后一公里再发力冲刺,都将成为我以后跑步中要学会的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人活一世,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荣誉更让人觉得踏实、心安,感恩我的第一次半马,你让我领悟了逆境中坚持的魅力,你让我体会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世有跑者,然后有马拉松。马拉松常有,而如初之跑者不常有。人生许多的第一次都让人难忘,借文字记录我的第一次半马,鼓励自己不忘这份初心,坚持跑步,让跑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
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作者:江天无尘,公号:小法官漫谈。
关闭
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作者
:
江天无尘。公号:小法官漫谈。
在今年之前,我与许多看了我的朋友圈问我的朋友一样,连马拉松全程是多少的距离都搞不清楚,也从未想过与它建立什么联接。但意外地,在
2016
年
10
月
30
日我参加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比赛——第三届泰山国际马拉松比赛。这次参赛,有很多第一次:第一届法律人的马拉松比赛、我自己第一次参赛、第一次完赛、《法律人的马拉松》一书首发……
人生的第一次,总是有许多值得纪念的地方。
当你觉得步伐沉重、终点依旧遥遥无期时,你在想些什么?
其实,
10
月
30
日,当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我,在上坡时几乎迈不动脚步时,在漫长而孤独的路程中我没有产生思考什么人生哲学、与自己心灵对话等等听起来高大上的想法,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坚持住,向前跑,每向前多跑一公里,距离终点的里程就少一公里,就这样,我一公里一公里的算减法;当被告知剩下最后
800
米时,我的想法就是每向前多跑
100
米,距离终点就少了
100
米;剩下最后
200
米时,我终于看到摆脱这痛苦历程的希望,心情无比激动和放松,脚也突然有了力量,所以竟然可以加速奔向终点!
就这样,我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
21.0975
公里),以手机计时
2:19
胜利完赛。这个成绩比我预想的好。
我并不擅长跑步,之前也没有多么热爱跑步。想来只是大学时,每天早晚绕着操场跑那么几圈;自从
2009
年毕业后,再也没有跑过;然后从今年开始,才意识到需要通过运动减去逐渐上升的体重,但并没有系统训练;在此次参赛前,我仅跑过一次最远的
10
公里,而最近半个月,因为连续下雨,根本没有进行任何锻炼。这次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觉得全赖意志的支撑,要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到达终点。
跑步,我最初选择它,不是因为热爱,仅仅是出于以下朴素的认知:不需要花钱买球啊、球拍啊之类的,不需要专门的运动场地只要有路就行,不需要什么技巧、长期学习自己抬脚奔跑就是,也不需要找人协作共同完成、自己随时想跑都可以跑……总之,在曾经的我看来,跑步是一项最简单易行又不需要花钱的锻炼方式。即便从今年开始,有跑步的意识,也没有将之与马拉松相关联。
记得是
9
月份,第一次看到法律人马拉松的报名消息。吸引我的或许不是马拉松,之前也看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报名或者比赛举办的消息,都是一扫而过,从没有细看,更没有心动过;这次吸引我的,最主要的还是“法律人”这三个字。犹如本能反应一样,自动把自己划归“法律人”一类中,而且这是第一届,觉得自己似乎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入。从
9
月
12
日初看到消息时的激动和犹豫,毕竟没有参加过;到
9
月
24
日最终下定决心报名,用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参赛,没有敢尝试全马,报名了半马,报名费是
90
元。报名后,即加入了法律人马拉松一群,当组织者询问大家是否统一预定住宿时,我才知道,原来除了报名费,还要自负路费、食宿费用等。对于工资并不高的我来说,当时又犹豫了:还要不要去?如果去,意味着除了报名费外更多的花销;如果不去,最多是浪费了
90
元的报名费。尤其是在得知本来准备和我一起去的小伙伴意外摔跤受伤无法同行时,我就更加动摇了;再加上,近
400
人的法律人马拉松群里,大约
90%
是律师,参赛的法官,屈指可数,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力量薄弱,去了也会被淹没在律师队伍里,并不能代表“法律人”中的法官;还有就是,入群后才了解到跑步尤其是马拉松这样的长跑,并不像自己之前想象得那样简便易行又省钱,也需要专业的指导和长期训练,更需要花钱买诸如跑鞋、运动衣裤等专业的装备,才可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最后的最后,终于又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劝服自己参赛,于是在
10
月
15
日交了住宿费。然后,就一心一意静等比赛时间的到来。本来计划利用剩下来的半个月好好锻炼一下,结果雨一下就是半个多月,当然主要是自己懒惰拿下雨作借口,这半个月一次步都没跑,每天走路的步数都没有超过
10000
步的。
预定的是
29
号中午的火车,在上午才去买了件运动外套,因为害怕天气寒冷自己穿短袖跑受不了;经历火车晚点、在火车站被数量出租车拒载、坐公交坐错相反方向、再打车等波折之后,终于在
29
号晚上九点多钟把参赛物品捧在了手里,那一刻才真切地感觉到马拉松离自己这么近、这么近。从号码布别在衣服上的位置、到计时芯片的佩戴等等,无一不需要到群里询问又小心翼翼地完成,对于一个马拉松小白来说,心情甚至可以用紧张来形容,犹如面临大考一样。
30
号早上五点半起床,面对酒店丰盛的自助餐,我的身体反应就像以前做学生时很多次大考前那样,想吐、吃不下饭甚至拉肚,看到边上其他跑友满满的餐盘,真是羡慕。勉强自己吃了一点后,向法律人马拉松的背景板那里集合。在正式开跑前,我们还有《法律人的马拉松》一书的首发仪式。也就是在首发仪式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刘桂明老师、第一大法律公众号“法律读库”(微信号:
lawreaders
)的库头赵志刚老师等等。那心情,不知道是不是与很多追星的年轻人看到自己的明星偶像一样?(自己从未追过星,以前不明白那些粉丝的狂热;现住似乎可以理解一点,虽然自己未到狂热的程度,但起码是激动的。)
(左起:齐梓伊老师、刘桂明老师、赵志刚老师)
(我的号码布)
然后就是等待起跑。因为存包耽误了一点时间,出来找不到法律人的检录处,寻找中听到枪声,就跟着大部队迈开脚步跑了。由于人多,跑不开,觉得自己前几公里速度较慢。在大约
5
公里的时候遇到第一个上坡,脚步似乎挪不动了,差点停下来。但心里想,还没到
5
公里啊,怎么可以早早放弃呢?你一定行的,你在家不是最远跑过
10
公里吗?今天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专门跑步,怎么可以比在家还不如呢?于是,哪怕是很小的步子也一步步挪,终于过了第一个大上坡。
天气晴好,山上凉风阵阵,胳膊甚至觉得寒冷,胃里凉得难受。在第一个服务点,跟风要了杯水,喝第一口被呛到,再加上是凉水,胃更难受了。好在到
8
公里左右,是下坡,步伐越迈越大,连着
2
公里跑进了
5
分钟,这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此时,已经很多人折返回来了,我以为
10
公里折返点很近了,因此,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前进,希望尽早到达折返点,起码,那证明已经完成了一半。
折返点之后,对余下的一半路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因为我自己从来没有跑过这么多,我之前最多是
10
公里。但既然参赛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要坚持下去,中途退赛选择安逸,好像也太不符合自己的一贯作风。自问那些坚忍不拔、永不言弃、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都哪里去了?你不是一个不喜欢认输的人么?加油吧!
就这样,自我激励了一番,以比较好的状态坚持到了
15
公里后,又遇上坡而且右脚开始觉得鞋子挤脚,大脚趾被顶得疼。步伐再次沉重得要抬不起来,周围也有不少人开始放弃奔跑、改成步行,我也很想停下来走几步。但当发现即使我觉得自己奔跑得步伐已经小到不能再小的情况下,依旧超越了那些本在我前面步走的人,我就知道,奔跑的速度再慢可能也比步行快,不能停下来、不能停下来!
每跑一公里,手机就自动报告一次,总计跑了多少、用时多少、最近一公里用时多少。尽管我自己觉得速度慢得不能再慢了,但从手机报告来看,没有慢到自己想象的程度,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太过看不起自己,适度的自信还是有必要的。之前为了方便好记,我一直说半程是
20
公里,所以当我尽力保持速度跑完
18
公里时,心里觉得马上就要到达终点了。但在手机报告后,路边工作人员好意鼓励我们说,还有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