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吴师兄。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的面试经历,面试苹果时跪在一道高频却简单的算法题上,
问题很简单,就是判断链表是否成环
。
高频题还是得好好练习,彻底掌握。来看一下题目描述:给定一个链表,
返回链表开始入环的第一个节点
。
如果链表无环,则返回 null。为了表示给定链表中的环,我们使用整数 pos 来表示链表尾连接到链表中的位置(索引从 0 开始)。
如果 pos 是 -1,则在该链表中没有环。
注意,pos 仅仅是用于标识环的情况,并不会作为参数传递到函数中。
说明:不允许修改给定的链表。
这道题目是非常经典的双指针特征题,总的思路是两步。
1、通过快慢指针的方式,在环中寻找它们的第一次相遇的节点位置
2、当快慢指针相遇的时候:
x 代表从头节点到环形入口节点的节点数(不包含头节点)
y 代表从环形入口到第一次相遇节点的节点数(不包含环形入口节点)
z 代表从第一次相遇节点到环形入口的节点数(不包含第一次相遇节点)
此时,快指针走了 x + y + n (y + z),其中,x + y 表示快指针第一次到达相遇节点,n 代表快指针在环里面绕了多少圈。
而慢指针走了 x + y 步。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等式
x + y = [x + y + n (y + z)] / 2
,即
x = n(y + z)- y
。
n(y + z)- y
代表的含义是
一个指针从相遇节点开始出发,走了 n 圈之后回到原来的出发位置,往后退 y 步
。
由于 x 代表从头节点到环形入口节点的节点数,并且
x = n(y + z)- y
,所以
n(y + z)- y
代表的含义就是
一个指针从相遇节点开始出发,走了 n 圈之后回到原来的出发位置,往后退 y 步来到了环的入口位置
。
那么,我们就可以设置两个指针,一个从链表的头节点开始出发,一个指针从相遇节点开始出发,当它们相遇的时候,代表着环的入口节点找到了。
有时候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补充一下问题,比如:
-
1、当 slow = 1 , fast = 2 ,为什么 fast 和 slow 一定会相遇?
-
2、当 slow = 1 , fast = 2 ,fast 和 slow 相遇时,slow 指针是否绕环超过一圈?
-
3、slow 和 fast 的移动步数有什么规则?
-
4、能否设置为 slow 每次移动 1 步,fast 每次移动 3、4、5...步?
-
5、为什么设置 slow = 1 , fast = 2 ?
-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与表达,所以回答尽可能的采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面试的时候你直接拿去用就行。
1、当 slow = 1 , fast = 2 ,为什么 fast 和 slow 一定会相遇?
首先,我们从现实角度去思考。
一个 400 米的圆形跑道上,有跑的慢的人、有跑的快的人,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快的肯定会追上慢的,触发相遇。
环形链表在这个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限制:
跑道并非连续,而是有一个个的节点组成的
。
需要注意,如果两者没有在节点相遇,而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位置相遇,
那并非相遇只是相交
。
1、假设,fast 在 slow 后方
一个节点
的位置,那么它们都跳一次之后,fast 和 slow 相遇了。
2、假设,fast 在 slow 后方
两个节点
的位置,那么它们都跳一次之后,fast 和 slow 的距离缩短为 1,变成了上述假设 1 的问题,可以相遇。
3、假设,fast 在 slow 后方
N 个节点
的位置,那么它们都跳一次之后,fast 和 slow 的距离缩短为 N - 1,每条一次,都可以缩短一个单位,不断缩短,最终变成上述的假设 1。
所以,
fast 和 slow 一定会相遇
。
2、当 slow = 1 , fast = 2 ,fast 和 slow 相遇时,slow 指针是否绕环超过一圈?
从 slow 进入环之后开始统计,fast 与 slow 相距最远的距离是 fast 在 slow 前方一个节点的位置。
此时,假设一下,fast 与 slow 同时在节点 2 开始出发,相当于两者相距一个环的距离。
当 slow 跑完一圈来到起始位置节点 2 时,由于 fast 速度是 slow 的两倍,那么 fast 必然跑了两圈也来到起始位置节点 2 ,两者相遇。
而此时,fast 在 slow 的前方位置,意味着两者的距离是小于一个完整的环的节点数的,说明 fast 可以更快的追上 slow。
既然 fast 与 slow 相距一个环的距离相遇时,slow 才能跑一圈,那么相距更短的距离,slow 没有跑完一圈,两者相遇了。
3、slow 和 fast 的移动步数有什么规则?
只需要两者的步数不一致就行。
4、能否设置为 slow 每次移动 1 步,fast 每次移动 3、4、5...步?
先说答案:
可以
!
首先,只要快慢两个指针都进入环中,两者有速度差,快指针就一定能够追上慢指针。
追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恰好追上,即快慢指针在某个位置相遇了 2、快指针超过了慢指针,快指针跑到了慢指针的前面了
所以,我们需要分析的就是第二种情况:
跑到前面之后能否多跑几圈之后刚好相遇
。
假设环的周长为整数 L,slow 每次走 a 步,fast 每次走 b 步,a ≠ b。
相遇时,两者都走了 t 次。
1、slow 走过的路程:x + y + n(y+z), n 代表 slow 绕了 n 圈 2、fast 走过的路程:x + y + m(y+z),m 代表 fast饶了 m 圈 3、m > n
对于 slow :x + y + n(y+z) = a * t
对于 fast :x + y + m(y+z) = b * t
两者一相减:
“
(m - n)( y + z ) = ( b - a ) * t
”
y + z 代表一圈的节点数,y + z = L
“
(m - n)L = ( b - a ) * t
”
b - a 为一个正整数,假设为 c 。
**t = (**
m
- n)L / c
。
其中 L 为常量,m 与 n 都可以随便设置,因此 m - n 的值可以为 1、2、3、。。。,
无论 c 取任何的正整数值,始终可以找到
m
与 n,计算得到一个正整数 t 。
也就是说 c 可以为 1、2、3、4、5。。。
说明 slow 与 fast 的速度差可以为 1、2、3、4、5。。。
由此也证明了 slow 每次走 1 步,fast 每次走 2 步、3 步、4 步。。。都是可以相遇的。
甚至,slow 每次走 2 步,fast 每次 3 步、4 步。。。都是可以相遇的。
只要 a ≠ b,存在步数差。
5、为什么设置 slow = 1 , fast = 2 ?
由于 **b - a = (**
m
- n)L / t
。
说明速度差 b - a 越小,fast 和 slow 跑的圈数就越小,经历的节点数也就越少,
由此
b – a = 1
是一个最小的答案,
即 fast 和 slow 相差一步最合理
。
然后,再来看,slow 进环的时候,fast 已经在环里面了,当 slow 来到环入口的时候,代表 fast 已经快跑了一圈。
所以,fast 和 slow 相遇,m 至少为 1。
m 越小,fast 总共走的路程就越小,时间复杂度就越低。
所以,m = 1 时最低的时间复杂度。
所以,fast 跑的越慢,越能在环中少跑几圈等到还在外面直线跑的 slow。
由于 a ≠ b, b – a = 1 ,a = 1,所以 b = 2。
所以,设置 slow 为 1 ,fast 为 2 最合理!
6、为什么得出相反的结论?
关于 fast 与 slow 能否相遇的问题,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回答。
仔细看看,是不是很有道理,但得到的结论却和本文问题 4 得出的结论不符。
谁是对的呢?
我们顺着它的假设来模拟一下。
假设环的周长为偶数,也就是六个节点。
并且进入环后 slow = 1 ,fast = 3,slow 与 fast 的距离为奇数。
模拟一下,fast 始终会出现在节点 4 和节点 1 这两个位置,当 slow 重新来到节点 1 的时候,fast 又来到了节点 4,如此反复,两者无法相遇。
这个结论是对的??!!
这种假设根本就不会成立!
即进入环后 slow = 1 ,fast = 3,slow 与 fast 的距离为奇数这种假设无法成立。
在进入环之前,slow 和 fast 有一段公共的直线路需要走。
假设这条直线的长度为 m。
那么 slow 需要跳 m 次才能来到环入口位置节点 1 ,fast 需要跳 m/3 次才能第一次来到环入口位置节点 1,环的节点数是 6 个,fast 跑 2 次可以跑完一圈,假设跑了 n 圈,那么就跑了 2n 次,那么再跑一次就来到了节点 4 。
于是有了等式:
m
= m / 3 + 2n + 1
。
计算一下得
n = ( 2m / 3 - 1 ) / 2
。
由于 2m 为偶数,根据数学知识
一个能被 3 整除的偶数除以 3 仍为偶数
,于是 2m / 3 为偶数,2m / 3 - 1 为奇数, ( 2m / 3 - 1 ) / 2 无法是整数。
所以,
找不到这样一个整数 m 和整数 n,使得上面的假设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