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必应
原文信息:Wei, T. A. N. G., Yuan, W. A. N. G., & Jiameng, W. U. (2025). Local favoritism in China's public procurement: Information frictions or incentive distor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45, 103716.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政府采购活动中广泛存在的
地方
保护主义现象,试图从信息摩擦和激励扭曲两个视角,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利用包括中标企业和非中标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数据集,作者比较分析了同一采购拍卖活动中本地竞标企业和外地竞标企业的中标概率。一种解释是信息摩擦理论,本地企业相对于外地企业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可能在竞标中取得先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另一种
可能的
解释是官员晋升激励,作者利用手工搜集的官员个人信息来预测晋升概率,从而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刻画。
结果发现,政府采购本地偏好行为在官员更可能升迁的地区更加明显。
2.1 数据
2.1.1 政府采购合同信息
政府采购合同信息来自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合同日期、预算和价值、买方和中标供应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招标类型。在剔除采购涉及的市级政府部门信息缺失后,作者获得约220万条采购交易信息。每一份政府采购合同信息包含所有进入政府采购招投标流程的竞标企业。数据集包括1411236家竞标企业,这些竞标企业参与了409299项采购交易活动
。
2.1.2 企业特征信息
企业层面的特征信息来自中国工商注册数据。这些信息包括注册资本、公司年龄、所有权、行业以及地理位置。作者通过竞标企业名称将政府采购合同信息与企业特征信息进行匹配。
工商注册数据只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缺乏企业经营活动和表现信息。作者利用以下数据源进行补充:(1)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系统;(2)政府采购黑名单;(3)行政处罚信息;(4)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专利数据;(5)税调数据,计算企业TFP。需要强调的是,采购合同数据与以上数据源的匹配成功率很低,这是因为企业违规、处罚、专利等活动很不活跃,推测这里作者将未成功匹配的样本按取0值处理。
2.1.3 官员个人信息
作者从百度百科手动搜集整理了各地级市主要负责官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任期、出生地、上一任和下一任职位。
2.2 理论框架
遵循Bosio et al. (2022)的理论分析框架,作者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以解释两种竞争性假说并为实证分析部分提供支撑和指引。
方程(1)体现了该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其中,
表示采购代理机构(procurement agency,PA)选择竞标企业
的时候所带来的效用大小。该效用取决于三个部分:竞标企业质量(如业绩表现和创新)
、竞标价格
以及私人租金
。而
刻画了地方政府在采购活动中的本地偏好程度。
省略中间推导过程,作者最终得出以下两点推论:
(1)如果信息渠道占主导地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A对本地企业的偏好将导致本地投标人中标概率更高,同时中标者的平均质量也更高。
(2)如果激励渠道占主导地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A对私人回报的追求(由较高的
或
表示)将导致本地投标人的中标概率更高,而中标者平均质量将会下降。
2.3
识别策略
为识别地方政府的采购偏好,作者对比了同一笔采购订单中本地和外地竞标企业的招投标结果。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
为虚拟变量,表示企业
在采购拍卖
中是否获胜。
为虚拟变量,表示企业f的注册地址与发生采购活动的政府部门是否处于同一城市。
表示采购合同固定效应。系数
刻画同一起采购拍卖中,本地和异地竞标企业获胜概率的差异。标准误聚类至采购活动发生的城市层面。
同一拍卖中竞标企业均已获得资质,因此更加可比,但仍存在企业维度不可观测的混杂因素可能会造成偏误。作者采取三种应对手段。
首先,作者控制了企业维度的特征信息,如注册资本、企业年龄、所属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失信记录。在最严格的设定形式下,作者还控制了企业固定效应,来捕捉企业维度不随时间变化的可观测/非可观测因素。
其次,作者对比了不同PA间的本地偏差。如果政府采购中的本地偏好是由企业质量引起的,那么在不同的政府采购类型中(如中央采购和地方采购)应该都可以观察到政府采购的本地偏好行为。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政府采购活动,作者可以排除不易观测的企业质量造成的干扰。
最后,作者评估了本地和异地中标企业的生产力和表现差异。若观察到本地企业的质量更优,那么说明政府视角下对本地企业质量的把握更加到位。若观察到异地企业质量更优,则说明信息摩擦不起作用。
3.1 政府采购中的本地偏好
3.1.1 采购订单分配的本地偏好
表1(Table 1)报告了采购行为中本地偏好行为的估计结果。如第(1)列所示,相比于外地竞标者,本地竞标者的中标概率高出约10.2个百分点。第(2)列使用条件logit模型,估计结果一致。考虑到外地企业可能会在采购城市设立子公司,作者使用企业主要投资者所在城市进行替换,第(3)列结果保持一致。第(4)列作者做了一个交互效应分析,发现政府采购中本地偏好行为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部门发起的政府采购活动。
Table 1. Local bias in the winning probability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
3.1.2 遗漏变量处理
作者随后针对遗漏变量偏误进行分析和处理。作者把遗漏变量偏误归因于竞标者质量、与地理因素相关的生产率水平以及采购合同执行成本。首先,竞标者质量主要反映本地和异地竞标企业质量高低的差异。若本地偏好行为是由于本地企业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那么此前的基准结果可能高估本地偏好程度。为解决企业层面特征差异所导致的遗漏变量偏误,作者进一步对企业特征进行控制:表2(Table 2)第(1)列控制了企业注册资本、年龄以及行业固定效应;第(2)列控制了企业专利数;第(3)列控制了企业失信记录;第(4)列进一步控制企业固定效应,此时估计系数衡量同一家企业参与本地和异地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的中标概率差异;第(5)列控制了企业初始特征与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以应对坏控制问题。以上所有估计结果在数值上都是相似的。
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生产力差异也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比如,相比于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在供货时只需要更少的交通运输成本。为处理这类偏误,作者:a.将异地竞标者定义为注册地址邻近于政府采购城市的企业;b.直接控制采购地和供货地的双边距离和运输时间;c.按照距离是否超过300km将异地竞标者分为两组,两组回归结果一致;d.由于不同类型的采购服务对应不同的交通成本,作者将采购活动分为货物、服务和工程。所有处理下的估计结果都保持一致。
为排除合同执行成本的影响,作者利用已经与政府部门签订过采购合同的供应商成本更低这一规律,将竞标者分为四组。作者发现,在异地竞标者中,政府采购供应商经历有助于提高中标概率,但在与本地竞标者的对比中仍然处于劣势;而本地竞标者中供应商身份不会对中标有任何帮助。
Table 2. Controlling for firm’s characteristics and fixed effects
3.1.3 采购成本与中标企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