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戊申月 戊辰日
秋:名词,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虫,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籀文的“①”在蟋蟀形左边又添加“禾”旁,本义是收成,成熟的庄稼。籀文的另一种写法“②”,右边是蟋蟀形,左边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
《说文解字·卷七·禾字部》“秋,禾谷熟也。"《尔雅·卷第六·释天第八》“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意思是愁字可以用来解释秋字的本义,这个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秋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对应内臟为肺。例如,秋方、秋陆指西方。秋官,是传说中主管五行的五官之一,属白云,掌五行之金。“秋”+“心”为“愁”,对应于五行是“白+红”,表明阴金耗阳火,阴义坏礼德。
《遵生八笺·秋三月调摄总类》:“《礼记》:西方曰秋,秋者,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也。”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愁的真实意思与现代人的理解不大相同。“心”上之“秋”,表明若身内礼火、信土不足,必然会忧义金不生而修身成果难生。所以,在这里“秋”与“愁”字是异曲同工的。春华秋实,怎样才能达成金秋的实现,实现真正的收获之秋、丰硕之秋?要想无此忧愁,就需要返观自己体内信土、智水、礼火的状况,通过它们单项的状态和相互间的平衡状况以及形成的动态趋势,来判断自己可能实现的到底是秋熟,还是秋收,或是秋天之忧。
《太元经》曰:“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秋季,是能量从量变到质变,质象成物相发生变化的时节,是以质象能量的凝聚融合为物相特点的季节;果实成熟之后,果实内所凝聚的就是生命的能量。
《淮南子·时则训》曰:“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秋季在年度周期律中,在五运六怎(气)的演化中,是义德金的法则为主导的阶段,所以万物都依照义德金炁的法则而进入成熟期。《管子·形势解》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时,天地之间阴阳二炁能量的升降交换,是阴炁能量开始下降,而阳炁能量开始收敛,因此被天德能量滋养的万物全都开始进入收敛期。
土载水润礼火照,春播夏长秋义收。
义金破否硕果结,守矩成象方正揫。
自然界的万物,在土的承载中被水所润泽,再加上阳光礼德火的照耀, 经历了春季的播种,夏天的成长,进入秋天就是迈进了成熟收获的时节。修身实践者在秋季是否能够破否卦,在体内实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就取决于体内义金能量的盈实情况。天地之间的能量,虽然必定会进入到否卦的状态,但是在体内我们却需要主动地去把握否卦的形成,破除其给五行五德能量带来的滞碍,使秋收能够真正圆满地完成。只有守正、成象,做到方、正,才能够“揫 ”。“揫 ”,实际就是聚集、聚拢、攒簇形成的意思,即把多种能量集约在一起结成果实。攒簇五行五德能量,也同样是一种“揫” 。
春播夏长秋义收,外耕种和体内的耕种是道理相同的—个实践过程。所以,早期的信土承载、智水润泽、礼火温煦光照是先决条件。立秋以后开始进入否卦,在此状态下,是否能够将前面所有的能量和实践过程揫住、把握住,集聚天地的能量、内天地的能量、信智礼的能量,并且能够顺四时之度,守住信和度,是确保我们在这一年当中能够取得一个丰收结局的前提。未月进入退阴符期,而申月进入止符期,立秋后能否实现真炁归元阳来复,也就是对当年修身实践的一种检验。如果揫和攒的能量足够,经历过酉月秋分时的沐浴,也就很容易金火逼至神室,在身内促成金丹的逐渐凝结,这其中充满着与天相合的度、数、信同步的实证。
追寻根文化 圆我中国梦
摘自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立秋的寻根探源
睡久了会伤肺——肺臟秋旺论
朝立秋 冷飕飕 夜立秋 热到头——立秋民俗
秋不食辛辣——口识养生
秋季 ,以养收为原则——立秋的正善治养生
秋,揫也,万物揫敛成就也!——故谓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物候与天文古籍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