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浙江横店文荣医院接诊了一名因呛奶导致窒息的2个月大男婴。虽然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仍无法挽救这个幼小的生命。
“据孩子家长讲,当天晚上给孩子喂过奶后去洗了下奶瓶,没过一会回来就发现孩子的脸陷在被子里,小小的身体趴在那一动不动,也没了呼吸,嘴里、鼻中流出来的全是奶水。
送到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心跳呼吸了。”该院儿科主任张品忠说,虽然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孩子没有抢救回来。据医生临床判断,孩子是吐奶导致的窒息死亡。
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孩子和父母就这样天人永隔。
实在令人痛心。
事后,孩子的妈妈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如果她在喂奶以后能及时给孩子拍嗝,如果她没急着去给孩子洗奶瓶……
但世间哪有后悔药?因为大人一时的疏忽,导致孩子发生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
2017年6月15日早上8时许,王先生(化名)照常将女儿哄睡,并将她放在装有围栏的大床上。
10分钟后,他走出房门。9时许,他在门外看了一眼,但没有听到女儿的声响,以为还在睡觉。又过一会儿,他突然发现女儿已经卡在床尾的缝隙里,没有反应。
他赶紧将女儿抱到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她已经窒息死亡。
之后的2个月,孩子的父母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悲痛和自责中。怪自己没有一直陪在女儿身边,后悔没有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痛恨自己干嘛要买床围……
看了他的微博,对于同样有了宝宝的妈妈来说,这样的悲痛,真的承受不起。
然而,再怎么伤心自责,孩子也不可能回来了。多么可爱的小天使,才走过了短短7个月的人生……
一起起的悲剧背后,若说要追究责任,父母的疏忽真的难逃其责。
为此,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份
“宝宝床上的安全隐患”
,宝爸宝妈们立即排查一下,看看自家的床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风险?
床围,拒绝!
“十个宝宝九个掉床”,不少家长为了防止宝宝在睡觉或者玩耍时掉下床,选择给床安装围栏,但是这样其实非常危险。
床护栏虽然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宝宝坠地,但床围和床之间的空隙很容易卡住宝宝,导致另外的危险。
床围四周的包边一般都是密闭的帆布,不透气,
宝宝在睡梦中无意识的翻身,有可能把脸贴上影响呼吸,甚至窒息。
早在2007年,权威学术刊物《儿科学杂志》就分析过27例因为婴儿床围栏结果导致孩子死亡的事故:
美国儿科学会早在2011年,就对婴幼儿睡眠安全和降低猝死风险指南进行了扩充。其中,特地对婴儿床围的安全性进行了补充:
床围可能会导致婴儿窒息、被夹住等风险,不应被使用于婴儿床。
图片来源:美国儿科学会
幼小的宝宝自救能力有限,家长的每一份疏忽和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悲剧。
毛绒玩具、毯子,统统拿走
有的妈妈喜欢买玩具放在宝宝的婴儿床里,林心如就晒过女儿婴儿床的照片,可爱又粉嫩。
这张照片也使得不少妈妈们发出了警告——“不可以放这么多装饰品!”
研究发现,使用枕头、毯子等会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增加到 5 倍。
如果孩子趴在枕头、毯子等柔软物体表面入睡的话,这种风险会增加至 21 倍。
软绵绵的床上用品看着舒服,但如果宝宝陷进去,或被枕头毛毯等盖住脸,都会影响呼吸并可能窒息。
很多家长觉得,宝宝的头型睡偏了会影响颜值,千万百计地想要矫正回来。
定型枕号称能让宝宝的头型更圆,得到不少家长青睐。
但这种枕头对宝宝来说很危险,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窒息。
我们先看下定型枕的不同款式,比如下面这些:
但他们都是不安全的!
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这种定型枕头通常利用两边的遮挡,将宝宝的头固定住。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一旦宝宝吐奶或者翻身,两边的遮挡很容易导致宝宝呼吸不畅,甚至有窒息的风险。
3 个月以内的宝宝,头部和身体处于同一水平线,用枕头反而会影响宝宝发育,还可能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美国儿科学会也表示为避免“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和窒息的发生,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使用枕头。
但1岁以上的宝宝使用的也不是大人的枕头,而是要根据宝宝颈椎生理弯曲的发育情况,选择适合的枕头。
什么样的枕头适合宝宝?
枕头的高度随着宝宝年龄、身体发育情况而逐步调整的。
可以从最初的3cm,调整到6~9cm不等
。只有颈椎得到支撑,才能让颈部肌肉放松,拥有好的睡眠质量。
枕头的宽度,需要比宝宝的头长略宽;
枕头的长度,需要比宝宝的肩宽长一些
,防止宝宝侧身时从枕头上滑落。
挑选软硬适中的枕头,首要条件就是观察宝宝头部和枕头的自然贴合程度。以宝宝
头部陷在枕头3cm左右为最佳。
宝宝枕头的枕套最好是
纯棉材质
的,这样不仅亲肤舒适,也有很好的吸汗作用。
宝宝枕头的填充材料,建议选择
透气性好、吸收性好、软硬适中、轻便及易于清洁的材质。
同时,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无刺激性气味、无毒无害、低致敏的材质也是要考虑在内的。
我们先看一则令人心惊的新闻:
广西贺州的黄女士抱着一个1岁7个月的男童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急冲冲的来到贺州广济医院急诊科,说其儿子洗澡溺水,意识丧失,呼叫无反应。
据了解原来是孩子妈妈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离开了两三分钟去帮孩子拿换洗的衣服,没想到孩子突然溺水。
急诊科医护人员检查发现孩子全身紫绀,还有点自主呼吸,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开通静脉通道输液,接通心电监护监测生命征、抽血化验、拍胸部CT......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抢救患儿呼吸、心跳慢慢恢复正常,全身皮肤慢慢红润。
目前患儿已经出院,但仍需复查治疗。当晚发生的事情让黄女士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事后想起总是心有余悸。
研究发现,浴缸内3厘米深的水,在60秒内就可能会使小婴儿溺亡。
因为家人短暂离开,孩子在洗澡时溺亡的例子举不胜举。
洗澡前妈妈离开几分钟 1岁宝宝溺亡
2014年1月15日早上7点半,株洲的小雨(化名)走完了他1年9个月的人生。
此前一天的晚上,妈妈打好了水准备给小雨洗澡。洗澡前,她先去阳台晾衣服,回到屋里发现小雨一头扎进了水桶中。
抢救小雨的时间耗尽了一整夜。小雨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四岁宝宝洗澡 家长离开取衣服孩子不幸溺亡
2013年12月,无锡一位母亲在浴室中为4岁的孩子洗澡。洗完澡之后,离开浴室给儿子拿衣服,而就在这三四分钟里,不幸发生了,她取来衣服后,发现小孩在浴缸中溺水了。孩子被送往医院后,经过抢救,终告不治。
洗澡时溺亡的事件频发,这是因为
孩子在溺水后往往没有呼叫和挣扎
,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能悄无声息地离去。
特别是月龄小的孩子,脸朝下趴在水里,无法翻身,
哪怕是非常少的的水,也特别危险,而家长此时可能毫无察觉。
因此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千万不要留宝宝一个人在浴室,即使是去阳台拿个衣服也不行!
据孩子的奶奶介绍,当晚她想给孩子舔舔葡萄,谁知整个葡萄被吸了进去,“本来就给他吸吸,哪晓得他嘴一张,使劲一吸!我没命地抠都没抠出来,把他趴腿上拍,没命地拍背后头,也没拍出来。”
随后孩子被送往医院。经过抢救,孩子的心跳是恢复了,但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急诊医生表示,这样的情况错过“黄金5分钟”基本上就很难救,而且婴儿的心跳停了还不是一次。“按了40分钟,现在脑子肿得很厉害,肯定是救不过来了。”
孩子完全梗阻窒息的抢救黄金时间是4分钟!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掌握急救方法的父母却寥寥无几。
针对于气管完全梗阻导致窒息的一种急救——
“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石头、剪刀、布”急救法。
学起来也不是很难,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掌握,但永远都用不上。
图片来源:学校安全教育平台
如果大家觉得专业术语不太好记,可以学会下面这“剪刀”“石头”“布”三个步骤:
布:
用另一只手包住“石头”,快速向后上方冲击5次,直到孩子把异物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