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行圈
投行圈是您身边垂手可得的互联网投资银行!助您创业、展业、传业;助您创富、聚富、传富!【温馨提示】本系统展示的信息并不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专家访谈汇总:DeepSeek是“算力屠夫”? ·  15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85 ... ·  昨天  
梅森投研  ·  A股超级红包,来了? ·  2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旧文重温】新能源车价值地图,电池盒产业链跟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行圈

119年,每年发奖几千万,诺贝尔的遗产为什么还没花完?

投行圈  · 公众号  · 投资  · 2020-10-21 16:06

正文

来源 | 冯仑风马牛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已于日前全部公布。除了获奖者的成就,他们即将获得的丰厚奖金也引起不少人注意:每个奖项奖金高达 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 759 万元),比去年的 900 万瑞典克朗增加了不少。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根据「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最初的奖金池也全部来源于他的遗产,总共 3100 万瑞典克朗。而诺贝尔奖自 1901 年第一次颁发至今,已经连续颁发了 119 年,发出去的奖金早就超过了诺贝尔留下的遗产数额。


为什么诺贝尔奖能保证高额奖金一直发下去,这笔 3100 万瑞典克朗的遗产,又是如何成为知识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种的呢?



01


诺贝尔奖的辉煌百年历史,是以一场狗血遗产争夺案开始的。


1896 年 12 月 10 日, 诺贝尔病逝于意大利,根据他在前一年定下的遗嘱,他的绝大部分财产(3100 万瑞典克朗)都将被交给信托人,用来成立一个基金会,只有 100 万瑞典克朗留给家人。诺贝尔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但他留下的巨额遗产让亲戚们动心不已。


他们坚称,诺贝尔和亲戚的关系很好,绝对不会只留这么一点钱给亲戚们,而那些他们连面都没见过的信托人,一定是串通律师,阴谋篡改了遗嘱。


事情越闹越大,最终,这笔遗产争夺案被送上瑞典国王的案头。诺贝尔生前名气很大,一代文豪雨果甚至称他为「欧洲最富有的人」,许多欧洲大报都在关注他的遗愿能否被忠实执行。瑞典国王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相信诺贝尔的遗嘱是真实有效的,并亲自主持,于 1900 年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用来管理这笔庞大的遗产,支持诺贝尔奖的运转。


可以说,诺贝尔奖的地基,正是诺贝尔基金会,而百年来诺贝尔奖能坚持发放高额奖金,最大的功劳,也在于这个神秘低调的基金会。


诺贝尔遗嘱局部


诺贝尔基金会从诞生开始,就接下了来自委托人诺贝尔的艰难任务:做一个永续型基金会。


诺贝尔是一个天性悲观的人,他不相信会有人愿意为自己的基金会注资,所以他在遗嘱中写得明明白白,每年发出去的奖金,只能来自于遗产本金投资所得的利润,不得动用本金。换言之,他想设立一个永续型基金,让诺贝尔奖成为一个永恒的伟大事业。


一般来说,捐赠基金有两种模式,花费型和永续型。好比一池子水,花费型基金只有出水口,没有进水口,本金总有一天会被用尽,而永续型基金则希望以某种方式盈利,创造进水口,保持本金不动的同时,满足基金会的需求。


为了满足诺贝尔的要求,诺贝尔基金会不得不绞尽脑汁,创造这个持续盈利的进水口。那是 1900 年,3100 万瑞典克朗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按照诺贝尔的想法,要设立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和平、文学这 5 个奖项,还得每年给每个获奖人提供一笔「足以保证他 20 年不出研究成果也不会饿死」的钱,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够用。


诺贝尔基金会该怎么完成这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02


成立之初,瑞典国王就按照诺贝尔的遗嘱,亲自为基金会制定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这相当于还没开始大展身手,一副重重的枷锁就架在了基金会身上。


诺贝尔本人是实干家,非常不喜欢利用金融手段揽财,为此他在遗嘱中特地嘱咐,基金会只能投资一些「安全项目」,不能主动投资股票等中高风险项目。 于是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基金会一直按照《章程》行事,像一家古老死板的公司,只愿守成,不敢创新。


在瑞典人眼中,「安全项目」就意味着银行存款、国债等旱涝保收的固定收益投资,然而诺贝尔奖诞生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可以安心吃利息的年代。


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前夕,「巴尔干火药桶」即将被引爆


1914 年,一战爆发,虽然早就宣布自己是「永久中立国」,但瑞典全国上下还是万分紧张。


作为一个黄金年代早就过去几百年的小国,面对欧洲大陆的强国争霸,瑞典只能一边忍让,一边做好战争准备。市场更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项投资基本赚不到钱了,银行存款利率一次又一次下调,国债延期兑付,政府还在加征「临时国防税」。


诺贝尔基金会属于私人基金会,不仅要交国防税,还得交缴纳高额投资税,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安全项目」投资收益不多,甚至跑不赢通货膨胀,尽管已经大幅削减了奖金,诺贝尔留下的本金还是越来越少。1922 年,诺贝尔基金会交给瑞典政府的税款,比 1923 年发出去的奖金还多。


类似的事情,在二战期间又发生了一遍。世界格局剧变,经济环境灰暗绝望,在《章程》的束缚下,基金会带着镣铐,怎么也完成不了诺贝尔「永续型基金」的遗愿。


1953 年,诺贝尔奖只给每个奖项发出 17.5 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按照通货膨胀率换算之后,仅仅相当于1901年首次奖金 15 万瑞典克朗的 30% (就购买力而言,当年的 15 万瑞典克朗,和如今的 1000 万瑞典克朗奖金也差不多),而诺贝尔留下的资产,只剩下三分之一。


诺贝尔基金会濒临破产,诺贝尔想做一个永恒的伟大事业的愿望,也即将破灭。


诺贝尔中心(即粉色标注处),位于斯德哥尔摩


就在这时,诺贝尔基金会竭力向瑞典政府证明,一个面向全世界、长期存在的高标准奖项,能成为瑞典的重要名片。如果瑞典想在战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打造些许影响力,诺贝尔奖是最佳选项。


瑞典政府动心了,虽然是中立国,但瑞典向来不掩饰自己渴望发展的野心,与美国交好,主动参与欧洲自贸区建设,成为与欧洲共同体「内六国」对应的「外六国」之一,这些都是瑞典为增强影响力做出的尝试。如果诺贝尔奖有益于此,那为何不帮一把呢?


于是,瑞典政府同意诺贝尔基金会打破《章程》,独立投资全球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还说服美国政府一起为基金会免除了高额投资税。而诺贝尔基金会也抓住时机,在全球战后经济复苏的档口,果断押注美股,终于避免了破产的命运,诺贝尔奖也有惊无险地进行了下去。


诺贝尔奖章


在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历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 1980 年代,基金会对斯德哥尔摩房产的投资。


当时全球股市牛市盛行,热钱四处流动,瑞典房价应声而涨。诺贝尔基金会看准时机,在首都投资了大量房地产,仅仅几年时间,手头的房产市值就涨了 4 倍多。


虽然雇了专业投资人士,但基金会对「热钱变快钱」的游戏并不热衷。1987 年房价再创新高时,基金会果断全抛了出去。4 年后,瑞典房地产泡沫破裂,基金会全身而退。


斯德哥尔摩 | 房地产泡沫,哪儿都躲不过


炒房、炒股、买债券、做对冲基金……冲破《章程》的束缚后,诺贝尔基金会仍然是个私人基金会,却以专业投资公司的逻辑运行着。只不过因为追求「安全」,基金会没有常规投资公司对利润的贪婪,反而更加清醒,追求有限的增长,诺贝尔奖能发出的奖金也因此一年比一年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