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技术文件在不同阶段的批准含义及流程,包括研发过程中的批准、验证用技术文件的批准、批准内部生效、审评过程中的变更批准以及批准用于商业化生产等阶段。文章强调不同阶段的批准目的不同,企业需要明确各种‘批准’的涵义以防误解和混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技术文件的生命周期和批准的多重意义
文章介绍了技术文件如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在生命周期内可能经历的批准阶段及其多重意义,包括研发过程的批准、验证阶段的批准、内部生效的批准、注册申请的批准以及商业化生产的批准等。
关键观点2: 技术文件的批准流程
文章详细描述了技术文件从起草、修订、审核到批准的流程,包括执行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培训和验证工作,以及文件在内部正式生效后的应用。
关键观点3: 文件批准的多样性
文章指出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的批准目的不同,管理文件的批准目的较为单一,而技术文件随着科学知识的累积,其‘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涉及的批准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正文
转自| 蒲公英Ouryao
我们知道,文件生命周期包括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培训、生效、替换或撤销等不同阶段(如中国GMP第151条至154条,Q7第6.10),可有谁知道,技术文件,如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的“批准”可能有几重意思?个人认为,不仔细定义和区分,很有可能会导致管理混乱。 变更是研发过程的固有部分(Q10第3.2.3节),其批准的技术文件通常不属于标准化操作文件,而属于项目管理中的方案,通常不用严格执行商业化的GMP,特别是研发的早期阶段。当然,研发晚期如临床三期,或仿制药的BE批则应执行商业化GMP。 研发完成后,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转移至生产和质量控制部门,生产和质量控制部门依据研发报告等支持性文件,起草/修订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技术性文件,技术和药政等相关部门依据已有的相关科学知识和药政法规知识对文件草案进行审核,并提出相应的审核意见,交质量负责人批准。 执行部门根据工作职责,以批准的技术文件为基准,对执行人开展培训,合格后依据相关批准文件开展验证工作,如生产工艺验证、分析方法验证。 工艺验证通过后,工艺规程、相关质量标准等文件在公司内部正式生效。 注册部门依据内部正式生效的技术文件起草CMC文件并提交注册上市申请或变更申请(补充申请);质量部依据内部正式生效的技术文件通知相关客户变更。 注册申请文件提交给监管方后,监管方可能会提出补充研究要求。 申请人可能按照监管方补充研究通知完成补充研究,并修订相关技术文件,从而启动新一轮批准内部生效的程序,必要是可能还包括验证用技术文件的批准程序。 客户同意相关变更,且监管方批准上市申请或变更申请后,质量负责人批准相关技术文件可以用于商业化生产。 这个阶段,由于不同客户或监管方(如FDA、EMA、CDE)批准/同意的时间不一致,批准生效的时间可能不同。笔者所在公司的一个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2023年4月获得CEP证书更新,2024年8月才获得CDE《化学原料药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 总之,管理文件如变更管理文件、偏差管理文件,其批准的涵义比较单一,无须定义批准用于什么“目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批准生效之日起按此管理。 而技术文件则不同,往往随着科学知识的累积,文件的“固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临时”目的,如探索性试验方案、验证用工艺技术文件,再到相对“固定”的标准化商业化生产技术文件。企业通常需要明确各种“批准”的涵义,以防误解和混淆。 欢迎留言,更多观点。
戴绪霖,某药品生产企业药政法规负责人,二十年来,一直在药品注册和质量的一亩三分地耕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