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一些美国人打着爱国与人权的旗号,谴责中国独享中美科研成果的言论,现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杰出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学家
谢晓亮
教授近日在
Cell
在线发表评论文章
Diseases Have No Borders—Neither Should Research!
用他的个人经历向我们阐述了
“疾病无国界,科研合作促双赢”
。
2018年10月,当谢晓亮教授刚刚离开哈佛大学,开始他在北大的任职后仅仅6天,美国开始对中国产品加收关税的政策。随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开始对大量在美的中国科研人员展开一系列的背景调查,其中很多实验室都面临被关闭,中美科研合作发展陷入困难之境。
“我个人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美合作,世界共赢的一个缩影。”
谢晓亮教授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与北京大学的
乔杰
教授、
汤富酬
教授合作研究在体外受精过程中改进胚胎的基因检测技术。谢晓亮教授当时的哈佛实验室团队发明了一种高精度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的方法
(MALBAC)
, 该方法成功在2014年应用于北大实验室团队的临床研究,并诞生了第一例MALBAC婴儿
(通过MALBAC技术使婴儿免于父母的遗传缺陷)
【1】
。至此,通过MALBAC技术,在中国已有上千例健康的MALBAC婴儿诞生。
正如疾病不分国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也是不分国界的。
单基因遗传病不只存在于中国,这项伟大的技术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
近期,谢晓亮教授与美国著名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Catherine
Racowsky
教授实验室合作研究一种不需要胚胎活检的非入侵式基因检测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中美临床试验中
【2】
。
“这样的两国科学界的合作,让我们更加确信,这样的合作,从来都不是单独一方的受益,真正带来的是两国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他对信息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盖茨接着建立了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以便利用科学和技术拯救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体现了美国帮助世界的理想。
而这样的美国帮助世界的梦想难道要被所谓的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所扼杀吗?
”
如今的中国科学家,正刚刚开始投身于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的世界科研大潮中,与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去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与挑战。科学不应受到政治的影响与束缚。正如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所说,“科学不分国家,因为知识属于人类,是照亮世界的火炬。”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7.053
制版人:小娴子
【学术无国界:
美国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正在损害全人类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