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检察案例与理念激起微澜
——“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北京大学
2024年12月26日晚,暮色四合之时,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从未名湖东侧的法学院鱼贯而出,仍热烈地讨论着预防性公益诉讼等话题。
3小时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北京大学第22讲在这里开讲,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检察实践和立法研究》为题为师生授课。
与以往不同,此次授课特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等5位与谈人参加。他们各抒己见,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国际视野,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思维碰撞激烈的学术盛宴。
随着本次课程的结束,本学期“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北京大学也落下了帷幕。22次的知识讲授,在法学生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我是学环境法的,跨省生态系统的修复长期被视为实践难点,张雪樵副检察长关于‘南四湖案’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以检察公益诉讼实现跨省、全流域治理的另一种解题思路。”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沐晗谈道。
“以往所学案例中,往往存在多种罪名认定的可能性,我很好奇实务中是如何判定的。苗生明副检察长在授课中谈道,‘在办案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只要有法律依据或不违法的确信,而要追求更高的标准、最佳的效果’。这使我了解了一线司法人员的办案思维,让我明白一定要在证据的审查中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史玉琮表示。
北京大学法学院是新中国法学教育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和刑法学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检察实务专家的到来,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政乾作为助教参与了全部课程,模拟控辩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控辩训练,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体验和理解法律运行的实际过程,这种实践教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同学们的实务能力。”
为了让同学们学有所得,授课老师们精心筹备了每一堂课。第5讲教师、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主办检察官刘辰告诉记者,校园学习多是“从事实到法律”的找法过程,但司法实务更为复杂,“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司法实务的真实场景,传递司法实践中的办案理念,反馈司法实务对法学人才技能的需求,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司法实务的原貌,搭建起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法律人才培养的桥梁。”
“我们希望将案例与实践背后承载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清楚,在未来法律人的心中种下‘实践理念’的种子。”第8讲教师、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陆锋希望大家能深刻掌握“三个效果”相统一的实践理念和“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从课后反馈看,同学们非常希望能够多一些与事实认定相关的课程,为未来从事司法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记者还了解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将这些课程纳入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
“我将‘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融入到自己所开设的《控辩审实务》课程中,每次上课均讨论一个与特定犯罪类型相对应的真实案件,由授课检察官借案件分析为学生阐释抽象的司法理念。”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加大法学课程中的实务比重,使法学教育更贴近学科发展规律,未来在检校合作中会把此经验进一步深化为有体系的学分课程,更好推动法治实践与法学教育相融互促。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哲玮告诉记者,22次专题讲座分别嵌入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环境法等课程中,专任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检察实务专家双师同堂,形成良性互动。“应勇检察长在启动仪式上谈道,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法学院校与检察机关的共同责任。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形成更加多元的检校合作形式,如为学生开辟实习研修通道,在科研、实践等领域与检察机关开展深度合作,努力取得更多更实的成果。”刘哲玮表示。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2堂实务课程就像在法学生心间投下的石子,泛起的司法理念涟漪将不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