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静。
今天想讲一个新词「男言之瘾」。
这个词语太妙了,我脑子顿时浮现各种熟悉的画面:
看电影时,男孩跟女朋友解释剧情
坐地铁时,隔壁大爷教育小姑娘应该如何着装
讲个段子,储殷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女人都是消费主义韭菜”
来姨妈了,男网友都要教导我们怎么用卫生巾…
我们经常遇到「男性说教」的局面,俗称“又有网友想要当爹”。
这也是为啥许多男明星被指出「爹言爹语」,大家拍大腿叫好,个个表示深有体会。
当然不是要扫射在座的所有男性,只是,我们对「男性解释一切」的场面实在太熟悉了。
很多时候解释的内容,明明是女孩更了解的事物,局面就很尴尬。
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系列「爱说教的男人」送给大家。
当「散装卫生巾」进入人们视线,我们心疼着那些还在经历「月经贫困」的女孩们,呼吁卫生巾免税。
有些这辈子除了大学军训拿卫生巾当鞋垫,从未撕开过卫生巾的人,却很有观点想要发表:
“请问卫生巾和医院出现之前,女人都不来月经的吗?”
“第一月经可以不来,第二月经和卫生巾没有必然联系,可以用成人尿垫,开水煮煮可以重复使用。”
△月经可以不来
“印度有个方法可以借鉴,告诉家庭妇女自己制作卫生巾,自己动手不求人,这个机器比缝纫机都简单,使用材料也丰富廉价。”
△
自制卫生巾
“一片卫生巾按2元计算,一个月5天一天2片也就20块钱…翻一倍吧,一个月掏不出40块钱解决生理问题?那还上网说啥?上网一个月还要20呢…”
△卫生巾每月
只花40块钱
“卫生巾免税?那球鞋也是必需品,要不要也免税。”
△请让球鞋免税
“卫生巾真免税了的话,你觉得国际巨头会不会集体降价?你被资本家割了韭菜,却要怪国家收资本家税太重?”
△卫生巾就是
外资割韭菜
但是,我们用的卫生巾基本都是国产品牌,依然存在税重问题,依然有许多人买不起、用不上。
△截止2019年,卫生巾前十大品牌六个是国产,不存在被外资韭菜
连它长啥样都不一定清楚的人聊这问题,何不食肉糜。
前段时间,纽约曼哈顿的CK巨幅广告牌,换了新模特。
有人说这是全美最政治正确的模特了,因为她“又黑又胖,还是一个同性恋和变性人。”
许多男性纷纷跳出来:“她太丑了,我眼瞎了,这个女人不配登上CK广告牌。”
△这世界审美出问题了
可是,这是女性内衣,广告受众本来就不是男性。为什么你们明明不为它掏钱,却觉得自己可以主宰广告模特人选呢?
于是有男性KOL费尽心机找到理由:“她不健康,美国肥胖率很高了,这种宣传是鼓励肥胖。”
△胖女人不值得骄傲
我就疑惑了,CK是服装品牌,又不卖KFC,怎么就鼓励肥胖了呢。
它鼓励的难道不是“胖女人也穿内衣,胖女人也能挑到合适好看的内衣”吗。
这种蜜汁发言权,大概是许多男性认为,内衣虽然是女性物品,但男性才是负责观看内衣的人吧。
当生育问题终于有了更多的讨论空间,我们在聊「生产时的阴道撕裂」、「产后漏尿」、「产后抑郁」的生理风险,还有「丧偶式育儿」、「产假和工作机会」等生育成本…
总有男性站出来顾全大局——人类繁衍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尿道很短,不生孩子也有许多漏尿情况,生完孩子多做盆底肌群锻炼。自然界生物的使命就是把基因传递下去,不想繁衍的生物都灭绝了。”
△漏尿不严重,生育为大
“女人可以不结婚,但是要生孩子,剩女请别享受人类社会的便利,却不承担生孩子这项应尽的义务。”
△剩女不重要,生孩子重要
“一直有个想法,为什么不反过来,为女性提供免费的摘除子宫服务。愿意保留子宫的女性可以提供生育福利,也就是专职生育工作。”
△「免费子宫摘除」服务
“可以选择丁克,但这就是消费了自己财富,没有后代,你就是生物优胜劣中的失败者,你的消费直接或间接进入资本家口袋,纸面上就是投降的表现。”
△丁克等于告别财富
一旦有妇科专家科普生育问题,也会收到千万条批评教育的私信:
“吓唬大家别生育有什么好处?她们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你能负责吗?”
△这年头做科普太难了
可事实上,用不着妇科医生「妖言惑众」,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我们选择生不生小孩就会更加谨慎。
△房价和生育一直呈负相关
而且2020年生育报告出来了,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水平越高。
△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水平越高
不断把生育责任道德绑架给全体女性,不如切实解决一下女性就业、托幼服务、经济补贴的问题。
在韩国,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化妆的重要性,女孩们每月砸20万韩元,气垫、眉笔、口红、腮红、眼妆、高光…
今年有这么一群韩国姑娘,决心每天不花那两小时化妆,她们砸烂了所有化妆品,只为争取素颜出门的权利。
本来是女孩自我赋权的爽快事,中国男网友却建议南韩政府像对待光州叛乱分子一样,给她们来点毒气、细菌武器和小型核辐射。
△一句话里太多歧视用语了,无法总结
女孩化不化妆是个人选择,可老有人想要发言。
京东美妆曾经贩卖过一波焦虑:“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
△京东美妆通过规训女性来贩卖焦虑
曾不止一次有男孩当面告诉我:“职场上女性化妆是基本礼仪”,其中有个男孩自称女权主义者,还送我一本《爱说教的男人》给我拜读。
真的化妆出门了,一个女孩因为在杭州地铁上补妆,一大爷上来就辱骂殴打,大声训斥:“臭美,我要好好调教你!”
△杭州地铁暴力事件
当然妆化得好也免不了被评头论足,男孩会说:“恕我直言,女生化妆就是对自己的漂亮不够自信呗,还不是怕化妆出门吓到别人。”
△化妆等于取悦男性
所幸化不化妆都里外不是人,储殷教授不是也说我们卸了妆是真的丑。
可其实不涂大红唇,女孩有没有没化妆,男性大多分辨不出来。
虽然说过很多次,还是要继续说:女孩有化妆的自由,也有不化妆的自由。
2020年了,化妆真不是给男人看的了,对很多女孩来说,化妆也是让自己开心的事。
诚然,如果女孩能从必须化妆的规训中解脱出来,那更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这方面,男孩子就不要好为人师啦。
一条做科普的抖音视频火出圈了,在热搜上呆了好久。
短视频挺有意思的,女孩追着男孩吵架,男孩高大帅气,离开时一脸决绝。
然后他狂拽邪魅地回头,口气里带着霸道总裁式不耐烦,说的话竟然是科普:“红糖水没用,热水有用。吃止痛缓释,提前吃...”
△霸总式科普
看完我就乐了,网友都说:“看来学医救不了痛经,拍抖音可以。”
唯一的问题是,红糖水没用,热水也没用。之前女孩子吐槽男朋友只会“多喝热水”,也不算胡搅蛮缠。
后来我发现这个系列没完没了,永远都安排“女朋友”当一个啥也不懂的白痴,而男孩则扮演全知全能的智者,科普一些简单的医药学常识。
△同类视频还有很多
即便讨论的是女性为主体的体验,仿佛我们还是需要一个男性不耐烦地训斥和说教。
这种创作思路,就有点「爹味」了,而且创作者的名字还叫「硬核不软」。
再见到类似短视频,我再也看不到男主的高大帅气和狂拽邪魅,配着BGM和升格镜头,我只看到空中飘来四个大字——「男言之瘾」。
事实上,内衣、卫生巾、化妆、生小孩...这些曾经都被划定为女性的「私领域」,也就是说,不值得成为公共话题,摆在台面上讨论。
女性被圈定在有关家庭、有关生理的私领域里,才能发表意见。
即便是这样,还是涌现了很多男孩的迷惑发言。
真正到了公共话题,即使涉及到女性伤害,女性的声音更加不容易被听见了。
黑姑娘拉姆被家暴至死时,我们在呼吁反家暴法案,要求司法系统停止不作为,提出建立「家暴查询机制」。
可是总能听见有人说“暴力不只针对女性,男性在社会上被杀害从没人看见”,或者“是女孩和她父亲太弱了,不懂反抗”。
这些「正确的废话」,出现只有一个作用:搅浑舆论场,转移「呼吁反家暴法案」话题的注意力。
同样的情况一再出现,杭州杀妻案换来了男朋友的「化粪池警告」,强奸女孩的刘强东是「傻白甜」,包养幼女的鲍毓明被「仙人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