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本书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这五位作者包括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本书中,作者追寻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些令人愉悦的东西,那些画面、情绪以及充满回忆的时刻,笔下所涉自然、动物、天籁、光影、滋味,度假、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散步、种花、访友、远足、旅行,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反思、运动、做游戏、对话、休息,友情、爱情等等,通过观察,与人共情,就像讲述了一段长长的呓语般的独白,它有关觉知、感受、情绪、小确幸与大欢乐,以及幻灭之感,甚至痛苦,进而获得“我”生而为人的独特感受,让人生比通常想象得更丰富、更有趣。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1976 年,知名摄影杂志《朝日相机》,邀请从事评论的中平卓马和声势如日中天的摄影家筱山纪信合开专栏,由筱山的摄影作品和引言开头,中平撰写深刻而尖锐的评论文字,《决斗写真论》于焉诞生。一年中,两人透过家、晴天、寺、街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平日、插曲、巴黎与明星这13个主题,对“摄影是什么?”、“观看是什么?”、“摄影的行为是什么?”、“摄影家又是什么?”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书中,中平卓马从筱山纪信的照片出发,旁征博引几位欧美摄影师的作品,并结合自己失意放弃摄影的经历,讨论了如何排除“自我意识”进行最本原的摄影,并对“观看”、“主体性”等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论述,文字犀利而富有思辨性,很有冲击力。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林海音,这位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也许你更熟悉她的另一部作品《城南旧事》这本《台北行》全景式展示这位传奇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告诉你在广为人知的文学人生之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英子”的故事。本书包含了《迟开的杜鹃》、《爱情像把扇子》、《绿藻与咸蛋》、《琼君》、《五凤连心记》、《爱情的散步》、《某些心情》等文章。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一本关于自我科学的认知心理学普及读物,主要解答“我是谁”的问题,旨在帮助读者解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在书中,詹妮弗从科学、哲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流行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构成自我的多个要素,引领我们进行了一场自我科学的探索之旅。旅途中,我们会在一众科学巨匠的带领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大脑图谱、人格测试;在互联网科技和算法的帮助下,进入网络游戏和脸谱网的虚拟现实世界,设计自己的化身;在好莱坞巨星和流行文化的召唤下,从《哈利·波特》和《盗梦空间》等科幻大片中发掘记忆和思维的奥秘。我们的自我具有多面性:个体自我、社会自我、意识自我、身体自我,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又有了虚拟自我。这些要素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行为,都在书写个性十足的人生故事。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本书以详实的资料分析分享经济风潮在国内超过10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发展态势,涉及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金融、众包物流、服务、教育、医疗、内容创业等。以深度行业分析和代表企业深度案例的形式,全面剖析各垂直领域的发展情况。本书案例详实,数据丰富,分析深入浅出,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分享经济领域的新进入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斩获。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地图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本书的前提。地图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它传达了关于新大陆、商旅路线、殖民地的信息,世界便被扩张了:地域的扩张、商路的扩张、殖民地的扩张。本书探究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用地图来改变世界的种种神奇方法,给我们讲述了真正改变世界的近百幅地图的故事。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本书介绍了20世纪40至70年代,即20世纪中期以芬兰设计为主的众多北欧设计作品。那是芬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由锅、塑料马克杯、黄铜照明器具及织物组成的复古而经典的杂货世界。书中列举的无数物件在使用了数十年之后依然功能完备,魅力十足,赏心悦目。它们的外观设计、色彩、材质都传递出过去那个时代的氛围,但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过时。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经典设计,书中还介绍了相对小众的物件,以及这些设计背后才华卓著的设计师。
点击封面图查看馆藏信息
本书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