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部分武汉药店出售华为WATCH ... ·  9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69岁周润发,传新消息 ·  昨天  
湖北经视  ·  初步核查29人失联,灾害原因公布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AI生成图被商用,侵权吗?武汉一法院判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沟通的带宽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9-03-31 20:00

正文


沟通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人类在沟通的作用下产生了高效的协作,战胜了凶恶的虎狼雄踞食物链顶端,开拓出了壮丽的人类文明。现代社会,沟通显得更加重要,在它的助益下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飞速提升,更有不少人因为出色的沟通能力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他们既能在职场将下属的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又可在酒桌上谈笑风生,言语间将事情办妥。

但奇怪的是,对待朋友和同事所体现出的强大沟通能力却很难内化到自己亲近的人身边,大多数人在面对父母或配偶时,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一件不痛不痒的小事轻易就会引发争吵,更有甚者选择放弃沟通,对着最亲近的人沉默寡言。


1

换立场沟通

前一段时间,蒋劲夫家暴事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女方被打成重伤,脸部手臂多处淤青,臼齿、后牙脱落。在这里抛开其中的复杂关系,也不评判男女方孰是孰非,如果双方可以通过正常的沟通化解矛盾或是好聚好散,就不致大动干戈酿成惨剧,给双方都带来巨大伤害。

在和配偶沟通时,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像上述的案例一样极端,但日常的争吵、怨念或是冷战却极其常见,一次次的无效沟通,使得搪塞给对方的臭心情越堆越满,极易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

生疏的“点头之交”因为距离感较大,双方都趋于理智和警觉,比较容易促成沟通的顺利,而配偶双方则由于关系的亲密、距离感的缺失使得两人极易忽略对方的感受,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导致双方极易陷入争吵的泥潭。

网络上有一个经典笑话:

男:老婆,我去健身房了啊

女:你去健身房怎么不告诉我啊

男:我叫你,你也不一定去啊

女:你是说我懒吗

男:那咱俩一块去

女:你是嫌我胖嘛

男:那我不去了

女:你嫌我无理取闹么,你赶紧给我道歉

男:对不起

女:道歉就完事了吗?你怎么不说话了

男:我累了,我不想说话

女:你说你现在立即!马上说!

男:其实。。。我。。。

女:我不听我不听。。。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确实和真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有一些相似之处。很多时候男性无法理解女性的思维,同样女性也不懂男性的想法。配偶在交往过程中的不良沟通甚至是争吵正是由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产生的。通常,男性在事件中注重客观事实,而女性注重当下感受。在双方的争论中,男性总是对事实对错不依不饶,女性通常因为自身感受不好而忽略事实打压对方。


男性要做是非真理的斗士,女性要做感情的女王。双方都要拿下制高点,殊不知两人爬的并非一座山。如果在沟通之前可以进行换位思考,或者站在对方立场上了解其心理诉求,便会调整自身的话锋引导对方,最终促成更好的结果。

通常女方抱怨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是只需要被安慰,此时男方并不需要提出解决办法,只需简单的聆听和安慰就可以帮助她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而男方下班后偶尔的沉默寡言,可能只是工作强压后的自我消化,此时女方不要埋怨对方对自己不理不睬,不妨为他倒一杯热茶,为他留一些私人空间。

往往那些所谓的争吵甚至家暴本身并非如己所愿,而是无效沟通后的积怨成疾。如果能提前站在对方的立场,多考虑一些对方的诉求,那么双方在沟通中就自然会把结果引向更有利的方向。

2

用场景打包信息

换立场沟通对于配偶关系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放在亲子关系中,却失效了。原因是由于年龄的差距,子女始终无法站在父母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父母饱含深情的真知灼见在子女眼里完全脱水变质,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些无谓的唠叨。

而当孩子长大后有了亲身感受,才深切意识到父母当初苦口婆心的经验教训是多么重要。可他们认识到这些道理却为时已晚,这些很重要的经验教训便只能苦口婆心地传给自己的后辈,不出所料悲剧又会以相同的方式在此上演,他们的后代同样会对这些唠叨不屑一顾。正如《阿房宫赋》所描述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既然子女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立场,那么和子女间就没有有效的沟通方式了么?并非如此,父母可以把自己想对子女传达的信息揉进合适的场景中,使场景自身和子女进行沟通。那么场景是如何向人传递信息的呢?


例如站在亚眠大教堂(建于1220年,位于法国亚眠市)前,面对着这座奶白色尖利破云的哥特式建筑,人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渺小感。慢慢走进以后,教徒们虔诚地向心中的上帝祈祷、忏悔;宏亮的管风琴音乐在大厅内久久回荡;圣洁的光线从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打进来。置身其中,就会不自觉地萌生一种谦卑感,仿佛上帝真的存在,而渺小的自身在上帝眼中暴露无遗,以致自己无缘由地想像旁人一样将罪恶与祈求默默向上帝祷告。

这便是场景对人的影响,当人置身于场景中,场景中全方位、多信道因素的刺激,会使得人的听觉、嗅觉、视觉同时接收着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认知。

父母在和子女沟通时也可以运用同样的办法,用场景化“信息包”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当教育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学习钢琴时,父母苦口婆心的论述亦或是使用奖惩手段威逼利诱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带他去音乐厅聆听几场幽美的音乐会,让他感受到琴声在音乐厅中幽长的回响,感受到演奏者的自信与华丽,感受到台下对表演的尊敬与掌声。当这种美妙的感觉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时,他自然就会深刻体会到钢琴弹奏的美妙,从而驱生出他自身对艺术追求的原动力。

当沟通轨道无法对接时,将对方置身于一个带有信息的场景中,不仅可以极大避免因厌烦造成的误会,同时场景也作为一个桥梁,提高了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信息传递效率。

3

爱需要表达

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壁垒,就是父亲与儿子的天然对峙。儿子和父亲似乎处于“永远不能和解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儿子的叛逆期出现后,如果没有适当化解,很可能会固化一辈子。


小时候在儿子眼中,父亲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没有父亲不知道、干不了的事情。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后,父亲无所不能的伟大形象渐渐平凡化,慢慢认为他已无权再以权威的姿态对自己发号施令。

而在父亲眼里,儿子是另一个自己,一个预期比自己更好的自己。培根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东西不会有抵触感,两个相像的东西却更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所以当儿子在取得进步的时候,父亲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往往藏在心里不愿意表达,相反对孩子做事的瑕疵敏感指摘。在孩子眼中,当父亲的负面评价占据话语中很大份额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

儿子认为父亲无权否定自己,父亲认为儿子骄纵叛逆。迫于面子双方谁都不肯把肯定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双方矛盾越积越深。

这种爱而不显的沟通在中国社会屡见不鲜,在一个亲子主题的电视节目中,一个富二代直言非常憎恨自己的父亲,按正常的思维来判断,富一代的父亲为儿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儿子应该会很感激他的父亲,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因为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来的父亲,总是感觉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儿子没有像自己一样吃苦耐劳,坚强如刚,便总是否定儿子,希望他做得更好;作为儿子,他明明很努力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节目录制前,记者单独采访了父亲和儿子。随后在录制现场播放了一段父亲对儿子的评价,父亲在镜头下细数着儿子的成长进步,随着回忆的翻涌泪流满面。现场儿子的眼泪也夺眶而出,时至此刻才发现自己在父亲心中是这样一个形象,原来父亲非常地在意和认可自己。

电视上两人说出了藏在心中很久的肯定,他们的矛盾终于化解,前嫌冰释。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机会,常常越是亲近的人越是顾忌交出互相的底牌,把占比最大的肯定藏在心底,造成了一辈子的误解。

表达肯定在父子关系中非常重要,在老布什弥留前的最后时刻,小布什通过电话和父亲道别。小布什说,“你是一个很棒的父亲,我爱你。”老布什说,“我也爱你。” 这个对话平静而温暖,虽然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后一次,但却并非弥留之际带有遗憾的最后一张底牌,而是一场平日如常的交流。


布什父子一生互相支持肯定,这种肯定催使着他们的人生都绚烂饱满,或许这就是父子间一种健康的沟通状态。当卸下表达肯定的恐惧后,一句简单的“我爱你”、“你很棒”,就可以给对方提供巨大的力量,让对方在前进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很多人将外人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却忽略了沟通对于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然而,亲人才是我们人生旅程的主要参与者。我们不能因为习惯了与他们之间的冷漠、争吵和误会,从而将其视作一种必然的常态。其实,只要用心一点,我们便能够发现,改善亲密关系也许并不是很难,只要我们多一份体谅,在沟通时能够主动寻求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对方就能够体会来自于你的温暖,从而使亲密关系的保持更加顺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