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儿子眼中,父亲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没有父亲不知道、干不了的事情。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后,父亲无所不能的伟大形象渐渐平凡化,慢慢认为他已无权再以权威的姿态对自己发号施令。
而在父亲眼里,儿子是另一个自己,一个预期比自己更好的自己。培根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东西不会有抵触感,两个相像的东西却更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所以当儿子在取得进步的时候,父亲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往往藏在心里不愿意表达,相反对孩子做事的瑕疵敏感指摘。在孩子眼中,当父亲的负面评价占据话语中很大份额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
儿子认为父亲无权否定自己,父亲认为儿子骄纵叛逆。迫于面子双方谁都不肯把肯定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双方矛盾越积越深。
这种爱而不显的沟通在中国社会屡见不鲜,在一个亲子主题的电视节目中,一个富二代直言非常憎恨自己的父亲,按正常的思维来判断,富一代的父亲为儿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儿子应该会很感激他的父亲,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因为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来的父亲,总是感觉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儿子没有像自己一样吃苦耐劳,坚强如刚,便总是否定儿子,希望他做得更好;作为儿子,他明明很努力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节目录制前,记者单独采访了父亲和儿子。随后在录制现场播放了一段父亲对儿子的评价,父亲在镜头下细数着儿子的成长进步,随着回忆的翻涌泪流满面。现场儿子的眼泪也夺眶而出,时至此刻才发现自己在父亲心中是这样一个形象,原来父亲非常地在意和认可自己。
电视上两人说出了藏在心中很久的肯定,他们的矛盾终于化解,前嫌冰释。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机会,常常越是亲近的人越是顾忌交出互相的底牌,把占比最大的肯定藏在心底,造成了一辈子的误解。
表达肯定在父子关系中非常重要,在老布什弥留前的最后时刻,小布什通过电话和父亲道别。小布什说,“你是一个很棒的父亲,我爱你。”老布什说,“我也爱你。” 这个对话平静而温暖,虽然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后一次,但却并非弥留之际带有遗憾的最后一张底牌,而是一场平日如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