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二姐财局  ·  假期,全线暴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人工智能进击之路 | 品途创投深度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01-08 22:38

正文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经济就像一列火车,正常情况下它会飞奔向前。不一样的是,拉动这列火车的火车头却是几年一变。从房地产、煤炭,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再到人工智能莫不是如此。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解释,就是“money is right”。无论聪明的投资人们找到的是龙头企业,还是隐形冠军,伴随的都是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曾经看到一份数据,至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公司总数已经突破1200家,而投资公司在上面打出的“子弹”已超过200亿美元。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接受新浪科技的采访也称,未来五年的趋势一定是AI+。


1

一条“J”曲线


信息产业的发展似乎一向是个“另类”,它并不呈现线性规律,而是一种“指数级增长”或者叫“加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一类信息产业公司获取1亿用户的时间都在飞速缩短:无线电38年,电信11年,PC社交网络3年,移动互联网1年。


而这是一条明显的“J”曲线。


有业内人士看到,未来并行计算海量大规模数据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算力的需求将会被引爆。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这条华丽曲线的一员?给人无限遐想。


对于一直处于“线性增长”环境的普通人似乎一时还不能适应,但对于投资人来说,信息产业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未来一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的全球化仍会继续。“在过去的一年中,50%的投资项目都跟人工智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今,就连投资行业本身也开始“AI”化了——华尔街大量的对冲基金已经在用人工智能了,“Data Analyst”正在帮助投资者对投资作出更好的判断。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Airbnb、Uber早已实现全球扩张,而国际贸易也从20年前的5万亿规模暴增至37万亿,年复合增长远超全球GDP增长。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其中存在的巨大机遇不言自明。


AI女王贾斯汀·卡塞尔判断,未来公司将依据过往大数据,为用户创建引人注目的个性化体验或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会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而创新本身不再是仅仅是产品或是产品的附庸。


在李开复眼里,硅谷的一个人工智能博士生一毕业就可以拿到200-300万美金的年收入offer,真正懂深度学习的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实际上,这个交易也是非常划算的。就谷歌而言,一旦拿到这样的人才,他便可以产生出100倍的价值来(比如二级市场投资)。


难怪就连李开复也遗憾的慨叹:自己生的太早了。


2

到底有没有泡沫?


百度风投刘维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他觉得,作为人工智能作为底层技术不断在成熟和发展,一部分算法已经到了可用阶段,而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运算能力需求、安全需求等会产生巨大的创业投资机会。从传感器到芯片、从高性能算法到前沿材料都会诞生巨头。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的“硬伤”尚未被攻破——计算能力不足。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单位成本和单位功耗还没有显著降低,人工智能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突破。


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朱祎舟认为,如今的人工智能只是局部的进入了第二阶段。


品途创投注:第一阶段是提供狭义的技术阶段;第二阶段是提供解决方案阶段;第三阶段是提供模块化产品阶段;第四阶段是提供整体产品阶段;第五阶段是业务闭环数据循环阶段。


“一般我们认为,投资人进入的最好时机是创业公司产品实现量产的前一两年,但现在人工智能赛道还过早,投资盛况也是虚假繁荣,接下来两三年会有一大批创业公司倒下。”他说。


复盘过去互联网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想要大规模崛起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市场用户渗透率达到20%;其二,底层技术提供者要更深度和更全面的开放人工智能服务。


人工智能公司是否具备这两个标准,数未可知。


对此,品途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曲飞宇这样预测:中国AI的创业和投资将呈现两极化特征,红利持续和市场洗牌共存。


NVIDIA(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表示:“其实,我在跟市场接触中发现,真正投资人工智能的并没有那么多,大部分机构都在做试错性尝试。”


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盛世方舟主管合伙人谢作强也有同样看法,他认为:“在看某个领域投资热不热的时候,一般会观察两个数据:一是媒体热度,即看起来的热度;二是资金的热度,即真金白银的热度。”


“人工智能”在新闻热度趋势上的确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对比“智能制造”的42万篇相关新闻和“创新金融”的43万篇,人工智能只有11万篇。


大众对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还缺乏了解。


3

“无限神化”背后的忠告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告诫创业者:“人工智能领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应用,并且需要对成本、演进方式、节奏都有所把握。”


在他看来,是否选择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需要考虑周期问题。从创业角度上说,必须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对应应用。


按照产业链结构分类,AI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