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制药人,强烈推荐「取样助手」 ·  2 天前  
杨浦区消保委  ·  确认了:今日开始,上调! ·  2 天前  
杨浦区消保委  ·  确认了:今日开始,上调!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广东】323个品种中选中成药集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社学术圈

基金委第二批学术不端通报: 首现评审专家被处分 ; 星舰第五次试飞: 超重火箭返回发射架 | 学界速递

知社学术圈  · 公众号  ·  · 2024-10-15 11:30

正文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速  览


  1. 基金委第二批学术不端通报: 首现评审专家被处分

  2. 星舰第五次试飞: 超重火箭返回发射架

  3. 《自然》杂志母公司在德国上市

  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验证了 W 玻色子的质量

  5. 类太阳恒星周围最近的最小系外行星






学界头条



1. 基金委第二批学术不端通报: 首现评审专家被处分


10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第二批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通报。此次通报涉及12所高校和14人, 其中一位还进入了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名单。


而通报中列举的学术不端行为则包括违规请托、泄露评审结果;购买数据;伪造复制图片;抄袭剽窃。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问题,其中许多论文涉嫌与论文工厂有关。相关人员受到追回、已拨资金通报批评,以及被取消3-5年国自然基金评审、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等处分。


通报全文: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93663.htm


2. 星舰第五次试飞: 超重火箭返回发射架


SpaceX 周日进行了第五次星际飞船试飞,在将星舰本体送入太空后,超重助推器从70公里高度开始返回发射架。临近地面时重新启动了3台发动机来减速和调整姿态。 最终这艘长达71米的庞然大物顺利的被发射架的“筷子”夹住,回到了预备发射时的状态。 之所以努力实现这项技术动作是因为这能够让星舰系统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加注燃料然后再次起飞。


来源:SpaceX


而被送入太空的星舰本体则在飞行90分钟后溅落在了印度洋,一台发动机重新点火来调整姿态,最终降落在了水面上,发生了起火爆炸,尚不清楚是有意设计还是出现了燃料泄露。


参考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space/spacex-launches-fifth-starship-test-eyes-novel-booster-catch-2024-10-13/




学界动态



3. 《自然》杂志母公司在德国上市


Springer Nature旗下 部分品牌

图源:NISO


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 (Springer Nature) 近日在法兰克福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近9%,总市值达到了49亿欧元。大股东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和 BC Partners 分别持有53%和47%的股份。集团旗下有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等, 2023年总营收达到18.5亿欧元,其中44%的论文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 ,不知道读者为此贡献了多少呢?


参考来源:

1.https://archive.ph/QfPTp#selection-2609.0-2609.55

2.https://www.niso.org/niso-io/2024/07/springer-nature-2023-annual-progress-report-released




前沿研究



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验证了 W 玻色子的质量


2022 年,费米实验室 (CDF) 实验的对撞机探测器意外测量到了W玻色子,这是自然界中携带力的粒子之一。大型强子对撞机紧凑型 μ 子螺线管实验的物理学家通过对3亿个事件和40亿个模拟事件的分析,重建并测量了超过 1亿个 W 玻色子的质量。他们发现 W 玻色子的质量为 80360.2 ± 9.9 兆电子伏特 (MeV),这与标准模型预测的 80357 ± 6 MeV 惊人的一致。


W 玻色子的质量测量结果与其他实验和标准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点表示测量值,线的长度表示精度;线越短,测量值越精确。

来源:基于 CMS 合作制作的图表。

由费米实验室的 Samantha Koch 创建


参考来源:
https://scitechdaily.com/cerns-latest-triumph-w-boson-mass-mystery-finally-solved-by-large-hadron-collider/


5. 类太阳恒星周围最近的最小系外行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研发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并在开普勒(Kepler)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五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四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类似火星大小。


科研团队开发了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的新算法GPFC。该算法比国际上流行的BLS法搜寻速度提高了约15倍,检测准确度和完备度各提高约7%,提高了凌星信号搜索速度、精度和完备度。该算法已应用于Kepler的数据集中,并识别出五颗新的超短周期行星。


参考来源:
https://academic.oup.com/mnras/article/534/3/1913/7762975?login=fals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