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主席诞辰131周年,我们隆重向大家推荐公众号“栩然说”正在连载的独家原创《教员传》系列。
“栩然说”是国内最早开始集中研究并创作有关教员文章的平台,史料浩繁、内容深刻、文笔生动,被很多历史爱好者视作学习毛选和教员思想的“第一基地”。
特别说明:此内容为付费社群“观海 · 毛选讲学堂”内部资料,已更新至第125期,完整版请登录——
探知号
,进入
“观海·《毛选》讲学堂”查阅。
1
1906年,大清还没亡,是为光绪三十二年。
世界上并无大事发生。
相较于前几年的庚子事变和几年后即将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几年在历史的夹缝间取得了一个奇异的平衡点,一个喘息之机。
最大的新闻,大概是4月份的时候,美国旧金山发生了8.3级的大地震,我们中学历史里基本都学过。
死亡人数超过6000人,二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人类历史上,震级比这个大,破坏比这个强,死亡人数比这个多的自然灾害还有很多。
旧金山大地震之所以能进入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接发生在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而且首次被清楚地用相机记录下来。
成为了肉眼可见的历史。
这其中,“肉眼可见”四个字非常重要。
研究UFO(不明飞行物)历史的人曾经发现了一个规律:从某个年份起,世界上关于UFO的目击记录出现了急遽下降,似乎外星人从那时候起,突然开始不怎么光顾地球了。
是外星人的旅游“黄金周”结束了吗?
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人把这个事情和现实生活做了一下对比,才发现了其中奥秘:
UFO目击数量的下降,是从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以及照相摄影功能日渐成熟开始的。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监控系统能环绕地球一周,覆盖每一个角落,UFO很可能就再也“发现”不了了。
科技,真是毫不留情的幻想粉碎器。
值得一提的是,旧金山地震后,清朝政府捐了十四万两白银。倒不是因为清政府多有钱,毕竟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头上都分了一两白银,到它灭亡都没有缓过来。
主要是清政府在这个时候,已经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世界大潮中,同时,旧金山的唐人街在地震中成了一片废墟,一万多华人无家可归,这些白银里有一部分是定向要捐给他们的。
这里多说一点,
旧金山在地震后迅速重建,几年的时间重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1915年2月,如今家喻户晓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重建后的旧金山举行。
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展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公开露面,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至少在白酒这一项上。
得益于某些白酒品牌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宣传自己“巴拿马金奖”的光荣历史。
我们才得以从小对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博览会记忆深刻。
在这一系列写教员历史的文章开头,我之所以专门要来讲这么一件事,是因为我觉得,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对于历史至关重要的道理。
那就是:
让历史不被忘记的关键在于,要有人一直讲下去。
你不说,他不说,真的历史也就可能无人知晓了。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就是这个道理。
2
那一年的年底,爆发了萍浏醴起义,成为当年国内最大的新闻,这也是孙先生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
彼时,维护满清统治的军事势力仍在。起义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以失败告终。
自以为气数未尽的清政府大概不会想到,仅仅五年后,正是
以同盟会为基础的革命党人,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国民党,为满清亲手画上了终止符。
作为创始人的孙先生更是万万想不到,四十余年后,曾经代表革命的国民党政权会因为背叛革命,沦为反动派,最终被共产党所带领的人民打翻在地,仓惶逃到岛上。
而那个领导着大家完成这个开天辟地伟业的领袖人物。
在此时,还只是一个有点叛逆的少年。
这一年,还有一个比较值得一说的事情。
满清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这一年的2月份出生。
两年后,慈禧去世,留下了“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遗言,自己扇了自己一耳光。
去世前一天,光绪皇帝被毒死。2岁多的溥仪随后即位,是为宣统帝。
关于光绪到底是怎么死的,本来也可以算作满清留下的又一桩疑案,但随着现代技术手段从光绪遗骸中检测出大量的三氧化二坤。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已成定论。
所以我相信,如果有机会从乾隆遗骸中提取出DNA,那么关于乾隆是不是汉人的谣言也就可以彻底消停了,许多满清影视剧也可以不用拍了。
科学技术还真是谣言粉碎器啊。
这一年,世界科技史上,普朗克已经创立了“量子论”,一个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大厦,让爱因斯坦都头秃的“妖”登上舞台,如今已成为当今物理学的基石;而彼时的中国,还在为着颠覆一个落后的统治而奋斗,全然不知已经被世界科技的进步,远远甩在了身后。
溥仪即位那天,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
这里,就要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那就是:
一个人写的或者讲的个人经历到底算不算数?能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
因为,在接下来的叙述里,我们将会无数次的遇到同样的难题。
而考虑到本文都是依照严肃历史所写的关于教员的个人经历,并非戏说或者演义,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先讲清楚比较好。
我的看法是,
在没有其他旁观证据或者明显的逻辑矛盾的前提下,本人的叙述是我们唯一可以采信的史料。
3
溥仪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解放后,他有一次游故宫,看到光绪皇帝房间里的画像,就对工作人员说:这个不是光绪的像。而且反复纠缠。
工作人员受不了了,就把专家叫了过来,专家不认识溥仪,以为是哪里跑来的“民间历史学家”,于是不屑一顾地让溥仪不要不懂装懂。
溥仪很生气地说:这个画像真不是光绪皇帝。
专家更生气,问道:你说这不是光绪,那是谁?
溥仪答:是我爹。
溥仪的爹就是醇亲王载沣,那个在儿子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的摄政王。
溥仪作为醇亲王载沣的亲儿子,用他的话说:我还没有傻到记不住自己爹的样子。
于是,专家服了。
我讲这么一段,是因为后面的故事,大部分都来自于教员个人的叙述,虽然建国后经多方走访,并参考其亲戚、好友等的回忆,查证核实了部分内容。
但还有很多内容,其真实性是构建于“自述即历史”这么一个基本原则上的。
希望在这一点上,我们能达成共识。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甚至悲剧得有了史诗感。
连带着,与他有关的几个女人,都很不幸。
每次读到溥仪的自传。
我总会想起那部获奖无数、影响力巨大的《末代皇帝》。
在导演的刻意营造下,整部电影都带有一种奇特的光效和色调,似乎一直沐浴在一种落日的余晖之中。
那里面既有皇家的威严,记忆的温暖,也有黄昏的苍凉和即将入夜的冷寂。
那是整个大清帝国最后的回光。
登基时的溥仪,坐在空落落的大殿正中,一个与其身形悬殊巨大的龙椅上。
在末代皇帝龙椅的背后,263年的满清统治,像一张早已满布尘灰、不堪重负的背景幕布,开始缓缓降下。
而幕布的背后,绵延两千余年,整个封建制度的大厦也已经摇摇欲坠,即将轰然一声彻底倒塌。
在这座庞然大厦之下,我们曾经历了漫长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为世人瞩目、数不胜数的辉煌成就,并因此而长时间地屹立于世界之巅。
但如今,旧的制度正不可逆转地走向腐朽,新的时代将不可遏制地走向开启。
时移世易,斗转星移;狂澜既倒,大厦将倾;沧海横流,英雄本色。
沧海究竟向何处流?英雄究竟还在何处?狂澜又有谁能挽?大厦还有谁堪扶?
1906的这一年,还不会有谁能给出答案。
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都在这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与此同时,在远离欧美强权世界、远离满清帝国中心的偏远小山村。
一户农家小院里,正在上演一出“父与子”的年度大戏……
预知后事如何,请继续阅读:
少年毛泽东的一次叛逆,为何会影响伟人一生?|《教员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