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79/7条!这100%桑蚕丝内裤,5A抗菌, ...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看懂《十三邀》,世界是一场无尽的谈话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2025最燃一幕刷屏 ·  昨天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合理用药 | 儿童用药4个常见误区→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文学报

罗伟章新作《世事无常》:触摸当下乡村“人”的问题 | 书评

文学报  · 公众号  ·  · 2018-03-15 17:24

正文

如若说《秦腔》是乡村神话建构的终结者,那么《世事无常》则不仅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乡村”的想象性建构,还触摸到了当下中国乡村“人”的问题本身;不止是乡村的人,还有我们所有人。




古华的《芙蓉镇》1981年甫一问世,旋即引起轰动。小说展示了1963年到1979年以来的政治风云变幻对南国偏远小镇——芙蓉镇带来的伤害,深刻表达了某种反思主题。37年过去了,依然是南方小镇,同样描绘乡村生活,罗伟章的长篇小说新作《世事如常》,以回龙镇这一罗伟章惯用的文学地标,展示出另一番风景。罗伟章不仅彻底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乡村的想象性建构,还触摸到“人”的问题本身,探问到精神生活的内部。


文中版画均为何塞·费尔南德斯作品


罗伟章是当今颇为活跃的实力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通过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着力揭示社会变革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投影。长篇新作《世事如常》,则以新世纪乡镇生活为题材,从另一角度,切入生活与人性渊面底下的真相。


表面看,回龙镇是平静的,平静到平淡。小说开篇,就坦诚了主人公“我”(谢明)感觉到的无趣:生老病死,人情世故,日复一日;发生在镇上的事,无非是何大盛开了家韩式烧烤店,邱波卖上了火锅,镇子背后挖出了古墓群,发洪水时从上游冲来一条狗……立秋过后,连晨光也是每天按时到来。生活太过平常,让“我”觉得没意思。


然而,那些一地鸡毛的如常日子,潜隐着无常的暗流。这些“暗流”,既有乡村文化的失落、秩序和价值规范的破坏、人情感的淡漠,还有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回龙镇人是巴人后裔,能歌善舞,浪漫疏阔,高贵的血统,使他们不屑于做盗贼,更不屑于对弱者(女人)下手。暗流总有一天会激起惊涛骇浪。“李兴事件”就是那股巨浪。在整条街上,李兴显得不那么“和谐”。作为包子店老板,他不怎么打理生意,而是酷爱看书,且逢人就讲书中的道理。对“我”而言,李兴是个影子般的存在,他执着地关注我内心最不愿失去却已经失去的东西,比如书,比如信仰。可就是这样一位稍显迂腐的读书人,却在五年前禁不住诱惑,奸杀了醉酒的任小青。五年后,李兴无法忍受内心煎熬,爬上高压线杆自尽,并留下遗书袒露真相。他之所以一再谈论“慈悲”和“信仰”,正是杀人后精神备受折磨,渴望自己有罪的灵魂得到救赎。

《世事如常》

罗伟章/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李兴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和谐的乡镇,也让我们产生诸多疑惑:平静如常的回龙镇,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合情合理,又是什么导致了动荡,酿成了悲剧?或许,这正是作家拨开重重迷雾,要展示给我们看的。说到底,颓败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中的人。平静与寻常的雾霭散去,裸露出的是人性的荒原。


《世事如常》的叙述,是以一种轻松、平淡和不动声色的口吻展开的。这种叙事姿态也与《芙蓉镇》表现出很大不同。《世事如常》表现的景观,不可谓不严重,情感冲击不可谓不强烈,作者却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叙事姿态,以轻松书写沉重,不动声色地展示出回龙镇那片人性的荒原。

《饥饿百年》


罗伟章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他熟悉且挚爱的乡村。但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乡村生活大多还是一片模糊的背景,比如 《饥饿百年》 我们的成长》《 大嫂谣》 《我们的路》等等,主人公都深受生活的折磨,尽管艰辛,却仍然保持了传统的世态人情。稍后发表的《白天黑夜》,仍然讲述乡村中的动人故事,其乡村伦理和人性光芒,都给人留下希望和眷恋。随着对生活感知的深化,罗伟章的创作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回龙镇成为了他的文学地标。在《小镇喧嚣》和《回龙镇》里,回龙镇成为了疯狂、冷漠和麻木的场域。


基于此,《世事如常》里的回龙镇,成为人性的荒原就不奇怪了。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进一步强化了此前已经出现的“冷”叙事,把回龙镇的故事讲述得平和而又惊心动魄,充满强烈的艺术张力。 罗伟章不仅刻意把自己的叙述情感压制到“零度状态”,以便更客观地还原现实乡村的原生图景,而且以一种刻意的冲淡,来展现隐匿在生活中的“恶”的悄然蔓延。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构成要素,就是作品中“我”的角色变化。罗伟章的许多作品,都有一个在场的“我”,此前的“我”,既是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叙述对象,同时也是见证者和讲述者——是一位与乡村有着密切关系的局外人,对乡村有深厚情感,因而以一种感伤和悲悯的眼光去观察和诉说。然而在《世事如常》里,“我”成了乡村中的一员,乡村中的种种善恶,必有“我”的一份。作品中叙述者的这种身份变化,无疑使小说在结构方面,进一步做到了布斯在《小说修辞学》里所说:叙述者与作者有了共同的信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