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电影中的“雪球”是编剧们的想象,但在实际的地球历史上,地球确实多次变成雪球。
地球上
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到太阳光照和地球大气的控制。一般而言,光照越强,温度越高。而大气的作用,则是给地球维持较为稳定的温度。大气中的云雾等,在受到太阳照射的时候,能够反射太阳光,给地球降温。而在太阳落山以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温室气体,能够防止地球散热太快,给地球保温。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太阳照射到的时候,气温可以升到一百多摄氏度,而夜晚就降到将近零下二百摄氏度。地球历史上的雪球事件,也主要是受到了太阳光照和大气成分的影响。
大约在30亿年前,幼年太阳的光照比现在要弱大约20%至30%左右,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也要少很多;但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现在也很不一样,可能主要是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所以,虽然那时候太阳光照弱,但由于大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表面的温度可能比现在还要高一些,足以保证液态水的存在,让早期生命得以形成和发展。但是,随着生命的演化,出现了光合作用,氧气作为代谢物被排放到大气中。氧气的出现,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下降了(主要是甲烷的氧化),地表温度降低,就会出现雪球事件。地球上第一次雪球事件可能发生在29亿年的时候,但这次雪球事件的证据不多,是否真实发生过还有很大疑问。第二次可能是在21亿至24亿年间。这之前,发生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大气充氧事件,大气中的甲烷几乎被消耗殆尽,并最终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现今水平的1%至2%。据科学家估计,当时地球冰封长达3亿年之久,且造成了一次生物大灭绝。
而第三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6亿至7.5亿年间,其起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在此之前,地球上的陆地经过长期的漂移,连成了一片,组成了一个超大陆。在超大陆的内部,大洋水汽很难达到,常年干旱,就像现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如蒙古、中亚地区。但不久超大陆就发生了裂解,海洋入侵,内陆地区降水增多,风化作用增强。岩石的风化大量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碳酸盐的形式被固定到地层中,不能再参与调节气温。
而在这个时候,太阳仍然比现在要弱6%,温室气体含量的降低必然导致了温度的降低,冰雪逐渐从两极向赤道扩散,最终覆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