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夏惊鸣,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业务副总裁,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导师
-
来源:
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打造干部铁军》主题授课内容整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对于管理学,不知道大家的体会怎样?管理学的特点,是不是一听就懂?想做好,却非常之难。真正把管理做好的企业,确实不太多。但是,要说管理学有多高深,其实也未必。所以我认为,大学本科没必要设置管理学专业。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呢?如果我的孩子将来想做老板,不学管理学能行吗?我有一个建议,如果一个人想要做老板,就要想办法去读工科,或者干脆去学习经济学,而不是在本科阶段就去读管理。这是管理学的一个特点。
我讲课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希望能引导大家一起思考管理的本质,或者说寻找管理背后真正的机理。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我们对一些管理的工具、方法,或者说对管理领域一些常见的表格,才能有所理解,尤其是领会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我们才能真把事情做对。
所以,我授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思考一些基本的课题,它能够帮助我们反观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找到困惑背后的原因,并争取找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在干部管理的课题中,有一个很核心的工具
——
人才盘点。在座的很多企业都做过,效果怎么样?其实,现在的企业并不缺乏管理,尤其是在当下。如果回到二十年前,做管理咨询是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创造几个概念就可以收钱。但是现在,我们这个行当越来越难做,因为现在的企业并不缺乏管理,也不缺乏管理的专业知识。但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是做不好?为什么想象和现实的差距这么大?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并不能深刻地理解管理背后的本质和机理。
所以,这堂课的第一个重要部分在于,怎样让干部打胜仗,怎样实现良将辈出?让干部不断打胜仗的背后的机理是什么?以及通过互动,共同思考,争取达成共识。
需要思考的是,在干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哪些困惑?存在着什么样的困难?通常来讲,企业存在两个序列,一个是管理序列,另一个是专业序列。其实,很多新任的管理干部都是从专业序列选拔出来的。就是说,我们在选拔管理干部的时候,要求他们要么拥有很强的业务能力,要么保持了非常好的专业绩效表现。但是,这一类干部在进入管理团队以后,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他能够从一个非常优秀的专业人才迅速转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还有一类人会让我们觉得“头疼”,
他的专业能力非常强,但是在团队管理方面的表现却不尽人意,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想看到的结果。
但是,在干部选择的过程中,也不太存在一种比较清晰的路径,也没有更加明确的办法,能在遴选管理干部的过程中,把后面一种可能降到最低。这是难以避免的一种情况,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所以,在今天的讲座中,大家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在“基于赢的领导力”标准中会回答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第二,干部建设机制的背后,还有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自然会包括一些干部遴选的标准。所以,我想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近,有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告诉我,公司最近刚刚做过干部盘点,发现干部序列的人数已超过了整个公司的10%。但这些人中有大部分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想让他们继续成长,能够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还是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也很难找得到更加合适的人选。所以,怎样发现、培养那些拥有潜力的基层、中层干部,通过什么样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从而使企业的顶层干部梯队拥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就成了这家企业的困惑。
在我看来,这样的困惑并不是从人才的培养阶段开始的。到了人才的培养阶段再来考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其实为时已晚。人才的梯队建设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它是从招聘开始就应该考虑的问题,甚至是从应届生招聘阶段就要开始;第二,它与企业的绩效机制也有关系。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高目标、高绩效和高回报的“三高”机制呢?恰恰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困惑。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里面会有详细的解答。
这些问题解决了,最后才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还有的学员问我,公司的一些制度、流程没有得到很有效地执行,更多流于形式主义,怎么办?我想强调一下,管理有“招”,但无“神招”。管理真正的精髓就是较真,就是执行的效率。如果企业没有认真和较真的文化,再妙的“招”都是徒劳。后面我们会讲到阿里的案例,帮助大家去体会,包括干部管理的引擎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华为、美的、小米的人才队伍很强大,这类企业从招聘开始,就会在行业、专业领域的顶级人才库里面做选择。但是阿里在高速成长期,用人并不看重学校和学历背景。尤其是它的“中供铁军”,学历都很一般,但是从中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对这个案例展开深度地思考,相信可以为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所以,做干部管理,首先要设立一个标准: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干部?第二是结果,即干部管理到底要形成什么样的局面?
我相信,除非初创企业,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绝大多数,尤其是经历了一二十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很成熟的企业,都做过人才盘点,也都有相应的制度、工具、流程。而且,这些制度、工具和流程大同小异,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但在有些企业,却看不到什么有效的结果。
很多干部,在专业领域能打胜仗,但是一转到管理岗位就不行了,为什么?
干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干部,涵盖了专业人才,而狭义的则主要是指管理干部。这些人怎么能够打胜仗?怎样实现良将辈出的局面?在明确了目的之后,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中的机理。
那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从干部队伍中涌现出来的都是能打胜仗的将军,并在企业当中形成良将辈出的局面。但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打胜仗,首要的是标准。在什么样标准之下,人才是可以打胜仗的?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人才就会具备打胜仗的素质。所以,我们的标准就是如何以“打胜仗”来定义领导力标准。
很多公司的领导力模型都做得很好看,但是按照这样的模型选拔,还是会有大量不能打胜仗的所谓人才出现。这说明,我们在做干部标准或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没有贯穿“到底什么样的标准能够打胜仗”的核心思想。我曾经为很多企业做过顾问,到最后,其实大家都采用了我的通用模型,并没有花精力去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花里胡哨的新的模型。也没有效仿华为,以什么理解力、执行力、链接力为标准。
我的通用模型是什么呢?就是能打胜仗的领导力模型,这是一个核心。如果企业的标准不对,所选择的人必然和打胜仗差得很远。
言归正传。企业到底怎样才达成良将辈出的目标?
首先是选用机制。
在人才的选用机制当中,我们最需要考察的,往往包括四个方面:价值观、业绩、能力、经验。这四个方面彼此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企业到底要根据业绩选拔人才,还是要根据能力?是要以业绩为前提,还是要先评估能力?或者二者都有,并且有先后之后?
不管怎样,理解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就能够知道企业要如何选拔人才了。业绩代表的是过去,因为这是过去成绩的证明。但它不代表未来,更不代表未来的天花板,因为我们选拔人员,是一个不断拔高的过程。这个人过去行,并不代表他的未来也行。这就是潜质决定的素质与能力。如果我们以业绩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但它是个前提条件,代表着以前这是一个打胜仗的人。它也是一个否决项,就是如果这个人以前就不行,我们可以在这个环节把他否决掉。
霍去病在被提拔成为将军之前是没有什么“业绩”可言的,因为那时他最多只是跟着他的舅舅卫青学习,并没有真正带兵打仗的经验。这时我们再来理解价值观、业绩、能力、经验四个方面的关系,企业选用机制的底层逻辑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