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园
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乃是对心灵的驯化。 这里是理念的在场、诗意的栖居地。 关注哲学园,认识你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王  ·  秦晖:歌颂暴秦,就是与民为敌 ·  2 天前  
哲学园  ·  以色列动手之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园

无睡意哲学 | 沙特:存在与虚无 - EP75

哲学园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5-17 07:40

正文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4406/沙特:存在與虛無---EP75


沙特:存在与虚无 - EP75


《存在与虚无》(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是沙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成的大部头著作。有人认为沙特这部著作简直是天书,因为它深奥难慬,似乎这部书不是为了普罗大众所写,更像是写给学院哲学系的人看的。而且这部书的也厚重得惊人,但正是这部著作足以令沙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上帝是块石头与人是无用的激情

 

要说沙特最重要的哲学术语,应该是「自在的存在」(英︰being-in-itself / 法:être-en-soi)和「自为的存在」(英︰being-for-itself / 法︰être-pour-soi)。自在与自为的定义,由于比较艰深,我们在文章后半再详加讨论。简略说之,「自在的存在」故且当是客观外在的东西,无法言说,且被抽空所有人为赋予的价值和规定,但它是充实而完整的。

 

而在沙特哲学的语境中,「自为」(英︰being-for-itself / 法︰être-pour-soi)、「否定」、「虚无化」基本上是同义词,通常是指人。沙特认为人是一种「欠缺」(lack)的存在,其实沙特这个本体论规定源于黑格尔。欠缺不是指人心理上、生理上的欠缺,不是指饥饿、口渴和缺乏安全感;欠缺指的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规定——人本身是有所欠缺的,不管你拥有多少食物、安全感,你仍然是欠缺的。


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永远不可能如自在(英︰being-in-itself / 法:être-en-soi)的存在拥有充实的存在,人注定有所欠缺,用沙特的术语来表示,即︰自为的存在永远不可能和自在的存在完全重合,一旦重合,就会杀死意识。


意识的存在是纯粹的、清澈和透明的,没有任何先天固有的规定,这就是沙特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的现象学基础。沙特指出既然意识是空虚的存在,所以它是个「无」,但这种「无」不是了无生气、死寂的「无」,而是一种有创造力的「无」。


欠缺在沙特看来,正是人类不满足之根源,而正因为不满足,自身空虚,促发主体去自我创造。如果读者记得早前讨论费希特(J. G. Fichte)的文章,费希特曾经指出,不是因为人有限,所以人要行动,而应该把这个命题翻过来解读:应该是人要行动,所以人是注定有限的。换言之,人的先天限制构成了人能够积极行动的规定。


沙特在讨论人的欠缺时,曾经利用自为和自在来指出上帝不存在和人的激情最终是徒劳的。沙特认为所有事物,如果不是自在,就是自为。如果上帝存在,上帝应该是一个充实的、实心的自在,甚么也不缺;但上帝同时又应该是一个能思考、能行动的存在,但能思考和行动即是有所缺乏。结论就是︰如果上帝存在,上帝只是一块会思考和行动的石头,但这样的荒谬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上帝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但沙特很快又指出,其实人们的激情和努力,人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想成为这样的状态,即是人希望自己获得完全的充实感,但同时又希望自己能自由地选择和思考。以一句话来讲,即是人们想成为神。但正如上文所言,沙特认为意识生来只能被意识的对象的支撑,而不能和它重合。沙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后半部份写下︰人终究是一种无用的激情(man is a useless passion)。


人的焦虑


虽然沙特在书中写下了这个近乎是绝望的语句,但综观全书,沙特认为人的确是一种无用的激情,但人们在世界行动的过程,仍能够发现自己是自由的。因为人的自由能够使人为惰性、僵死的世界带来各种意义和价值。不过沙特笔锋一转,又指出自由带给人根本不是幸福快乐,而是焦虑和痛苦。


人的自由能使人为世界带来各种价值,换言之,人的自由是世界上各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但因为自由本身是绝对的、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被人被投掷进这个世界那一刻就被判定为自由,所以沙特有一句名言︰人是被命定为自由的(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人为甚么拥有自由呢?这其实是最大的偶然性,因为根本没有一个答案,人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人必然要为世界带来各种意义和价值,但人的自由从哪里来却是莫名其妙,自由是世界诸价值的基础,而自己本身却没有基础,归根到底人的自由是一种偶然的事实。


此外,如果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各种选择和行为负上绝对的责任。沙特认为这是绝对自由所必然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人们往往很害怕为自己负责任,所以人们在选择时,有些人会因此感到焦虑继而逃避选择。不过沙特指出,当人们感到焦虑时,其实恰恰反过来显示了自由的存在。正如齐克果所言,焦虑是对自由的晕眩(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


自在的存在


回到文初所悬置的问题,甚么是自在与自为?要说沙特最重要的哲学术语,应该是「自在的存在」(英︰being-in-itself / 法:être-en-soi)和「自为的存在」(英︰being-for-itself / 法︰être-pour-soi)。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甚么是「自在」。「自在的存在」很难正面界说,因为你一旦说它是甚么,就已经加入了人为的价值和规定,正如当你说那东西是白色的、方型的,就已经加入了人为的意义和规定。所以对「自在的存在」的最好界说是抽去了所有人为所加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粗略而言,「自在的存在」是有待人所赋予意义的客观世界。沙特认为「自在的存在」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自在的存在是自在的」。简单来说,即我们不适宜以创造或被创造这样的观念来思想「自在的存在」。这里「自在的」意思是指「自在的存在」既不可以说是被创造的,也不可以说它能创造自身。所以它既不是被动,也不是能动,因为上述特性是人的特性,而不是自在的特性。自在的存在本来就在。

 

其次,「自在的存在永远是其所是」。简单来说,即我们不适宜以变化的观念来思想「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本身就直接地是「自在的存在」,它不包含变化的可能性于自身之内。因此,沙特很形象地表示自在的存在是实心的,即是它没有里面和外面之分,因为说它有里面和外面已经把意义和变化可能性归于自在,而这些其实是属于人的规定。


最后,「自在的存在是存在的」。简单来说,即我们不适宜以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这样的观念来思想「自在的存在」。沙特认为自在的存在仅仅只是存在的,它不可能衍生出或衍生自于任何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人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归于自在。因为只有对于人来说才有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言。


自为的存在


沙特在论述自在的存在后,便转而讨论自为的存在。沙特指出自为一定要跟自在结合才能出现,而自为即是对自在的否定,其实这个结构就是上一篇文章所言︰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感知和感知物的内部之否定关系。沙特提醒人们注意当他说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感知和感知物的内部结合时,好像表达出自为可以脱离自在而独自存在。沙特希望人们不要过分运用自己的抽象能力,因为两者从来都是一起出现,不可能分开。根据意向性的定义,意识一定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因此,沙特才会表示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自身的东西所支撑,以保持着意识与意识对象(「不是」自身的东西)的意向性关系。


这表明了意识的存在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言具有处境性(英:situatedness / 德:Befindlichkeit),意识随着它所处的那个处境来定义自身,具体的自我定义如何操作,读者可以阅读上篇关于意识以否定对象来肯定自身的部份。


而「内部否定」关系应该是沙特哲学中最具革命性的部份,它使得沙特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证明了意识能够超越任何对象。它指明了意识一定要和意识对象结合,准确而言,意识以超出、高出、甚至凌驾于对象的方式和对象结合。如果以日常经验来表达,就是人永远跟自己的文化、国籍、阶级、职业和身份等规定拉开一个距离。意识生来即被一个「不是」自身的东西所支撑着。用沙特自己的例子就是,那个人以不是侍应的方式是一个侍应,这里不是指你对自己的身份忠诚与否的问题,而是意识的必然结构决定了人不可能同自己的身份和规定完全重合。


总之在沙特看来,意识的存在,笼统而言即人的存在,其实是被投掷于世界中,而处身于不同的处境。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否定的连结关系。人向来都是以「否定」的方式跟世界发生关系,由于人的存在,火山爆发和地震所带来的是「破坏」,而不是仅仅改变了物质团块的结构,因为对于人而言,才有「破坏」可言,对于大自然,并没有甚么「破坏」可言,只是物质团块的改变而已。


这种说「不」的「否定」操作在沙特看来就是「虚无化」(英:nullification / 法:néantisation)。沙特的虚无化是指把一个存在从一个限制性的范围里划出来,并赋予意义。


例如为甚么当你身处人群之中时,你的眼球只注视那个女生而不是其他人。这时虚无化出现了,虚无化是指你把人群中的其他人都抹去,即你以肯定那女生的方式否定了其他人,而仅把那名被你注视的女生给提取出来作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则名符其实地成了她的布景板。为甚么你会注视那女生?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你觉得那位女生很可爱,这就说明了一切意识的指向都有价值作为基础。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无睡意哲学 | 信心之跃 - EP57无睡意哲学 | 审美三阶段 - EP58无睡意哲学 | 酒神和太阳神 - EP59无睡意哲学 | 上帝死了 - EP60无睡意哲学 |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无睡意哲学 | 生命哲学先驱:叔本华、齐克果、尼采 - EP61'无睡意哲学 | 放下理论偏见 - EP62无睡意哲学 |  欧洲思想的危机 - EP63无睡意哲学 | 存有与此在 - EP64无睡意哲学 | 转向与分期 - EP65无睡意哲学 | 身体图式 - EP66无睡意哲学 | 梅洛-庞蒂:科学与语言 - EP67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文化批判 - EP68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暴政的根源 - EP69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学生造反之父 - EP70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爱欲的解放 - EP71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灵光与漫游者 - EP72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历史的天使 - EP73无睡意哲学 |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库色、班雅明、哈伯马斯 - EP73'无睡意哲学 | 沙特:第三条路线 - EP74



老蝉强烈推荐

冲着这个人

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之父

这套书买定了


大家经典 值得拥有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