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旅行等题材的文字源。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陈世峰杀害江歌事件里,刘鑫那扇始终紧闭的门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11-13 18:15

正文

江歌与刘鑫的这桩惨事,有点像马尔克斯的一篇小说,《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在小说里,一个女孩因为新婚之夜不是处女而被退婚,被逼问下,便指认一个无辜青年纳赛尔是奸夫。女孩的兄弟——两个屠夫——出门去杀纳赛尔。纳赛尔逃回家,一个女仆在二楼,以为他已进门,就关了前门好阻挡那对屠夫,却把纳赛尔关在门外,被两位凶手杀害了。


在现实里,我们都知道了:去年冬天,在日本,江歌为了保护闺蜜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杀害了,刘鑫没有开门——在最后审判结果出来前,我不排除她见死不救的嫌疑,不排除她闭门自保的嫌疑。


当时的反应可以窥见感性。危机之下,人都想自保,有怯有勇,无可厚非。

事后的反应,尤其是,是否给予精神上的姿态,是否展示同理心。却可窥见人的理性选择。


我个人支持重刑判决陈世峰——虽然我知道现有情况下,让他死刑,很难。

法律的作用有惩戒、教育、救济等,众所周知。陈世峰得到足够量的惩罚,能够体现法律的公正。以儆效尤,惩前毖后。

所以现在互联网上普遍不太提他,我觉得有些奇怪。


虽然此人罪大恶极,似已无争议,所以没啥讨论余地,但他依然配得上各种最重的刑法,再骂多少次都不为过。

尤其是,他与刘鑫在互联网待遇的对比,很容易让人想多了:对比刘鑫经历的一切,是什么在保护着他?

比如,是不是有一扇门在隔开他,尽力保护着他,隐藏着他呢?




当然,刘鑫也配得上一切指责。

事后,如我们所知,刘鑫置身事外。其父母甚至口出恶言。刘鑫甚至威胁不再配合调查。

然后,事隔二百多天后,拍了个视频。显然试图挽救自我形象。


在马尔克斯那个小说里,针对死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无意间将纳赛尔关在门外的女仆,事后痛悔多年。她悔恨自己不该误关了门,致使纳赛尔无路可走被杀。

——悲剧的始作俑者,指认纳赛尔的那个女孩,却始终冷漠,多年后依然一口咬定纳赛尔是奸夫,认为自己没错。


这两种反应,前者体现的是人基本的善良。后者则是完全的冷漠

比冷漠更可怕的,是有意为之的邪恶


刘鑫在这个事件中所做的一切,都很微妙。

按照现有线索:

当她需要帮助时,她找上了江歌。

在可能有危险时,她不报警,“因为我住在你这里是违法的”,无视了江歌可能面对的危险。

当她实际面对危险时,选择的是关门自闭,将江歌隔在外面。

当事后面对这些情状时,她选择的依然是关门,是隔绝信息,置身事外。


往好了想的可能是:

她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她是个纯粹自我中心的凉薄之人。情感上,她无法体会江歌母亲的悲伤。她只想躲起来置身事外。甚至可能,她都没告诉自己父母真相,她只是竭力开脱自己。她拒绝接受事实。她冷漠到毫无心肝。

这也可以是一种解释——在她现身拍视频之前,她就是冷漠而已。


但那个视频之后,不一样了。

很显然,当她站出来拍视频,试图跟江歌母亲沟通(但依然在视频中狡辩不已)时,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面对着江歌的母亲,她已经明确感受到了对方的痛苦。

但她还是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她最在意的,依然是自己。


犯罪心理学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冷静作恶的惯犯,普遍缺少情感同理心

刘鑫这一年来的反应,可以解读为冷漠、迟钝、没心没肺、毫无同理心。

搁置事实,置身事外,等事情凉掉,发现事情似乎对自己不利,急忙出来打圆场,试图公关掉这件事,反过来自称网络暴力受害者。

这个剧本写得很好。是最息事宁人,最精确的利己主义作风。


所以,刘鑫与她的家庭,表现出来的,究竟是冷漠到毫无心肝,还是有预谋的冷静邪恶

她总得选一样。

而无论哪一点,利己主义到全然忽视道德,大概是逃不掉了。

她事后所做的这些事,不啻为另一种伤害,残忍的,事后精神迫害。




当然,法律的制裁只能及于杀人犯。

法律上,刘鑫很可能无罪。

这是现在许多人为她洗白的说词。

的确,我们应该强调依法治国,不应该对刘鑫施加私刑。

但我们得多说一句:

就像那个故事里,悲剧的始作俑者是那个挑拨是非的女人;在现实中,杀人者是陈世峰,始作俑者却是他的女友刘鑫。

法律极难追溯始作俑者,但我们普通人的道德可以。


道德不靠强制力来实现,而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发挥作用。道德当然无法代替法律,但相当多法律条文,是习惯性道德的表现

道德在某种情况下(比如中国古代)是补全了民法的。

舆论无法代替法律审判刘鑫及其家庭,但可以有效地给予她以压力。

道德无法对她处以私刑,但身为旁观者,拥有言论自由,是可以表达对刘鑫一家之不满的。




当下的矛盾有很多,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已故的江歌、悲痛的母亲,以及她们尚未获得的正义。

当时杀害了江歌的陈世峰、事后以冷漠加害江歌母亲的刘鑫……很遗憾,他们的感受不是主要矛盾。

忽视主要受害者的感受,汲汲于加害者的感受,为刘鑫与陈世峰说话,说好听点,叫主次不分同理心用错了敌方,说难听点……来搅浑水的吧?


不,不用担心。我们的道德谴责,无法实际伤害陈世峰与刘鑫,普通人无力施加刑罚。

至于近来有些人担心,会不会逼得加害人自己精神崩溃呢?——在漫长的二百多天时间里,刘鑫并没出场抚慰崩溃的江歌母亲,陈世峰则几乎完全消失。

我觉得,这两个加害人的家庭表现出来的姿态,比我们想象中坚强冷静得多,还来得及跟江歌母亲谈判,来推诿刘鑫的责任呢。

很可能,还在想法子保护陈世峰呢。


如果道德的谴责可以让道德有亏的人感到恐惧,让受苦厄的人(比如江歌的母亲)感受到支持,那就很好了。

如果有人为陈世峰与刘鑫辩白,也很正常:言论自由的时代嘛。每个人都有自由为加害人辩白。

一如,我们有自由,谴责陈世峰的残暴,以及刘鑫精致凉薄的利己主义。

以及,可能,那扇在试图隔开他们与我们之间的门。




最后一点。

许多人会念叨说,不该让舆论干扰司法。的确不应该。

但请注意:这句话针对的是司法者。

即,作为法律工作人员,应以“不让舆论干扰司法”来自律。


而作为普通社会大众、并无执法权的我们,却有足够的权利发出声音:

司法听不听是一回事,我们说不说是一回事。

比如,我可以表达,我希望陈世峰为他的罪行、刘鑫为她彻底的自私凉薄,付出点代价。

我希望法律能够公正裁决,惩前毖后;并在法律无法触及的角落,用自己的言论,给加害江歌及其母亲的人们,施加一点压力。

让始终躲在门后面的人,明白他与她无法永远躲着。


设若没有江歌母亲持续的呼告,大概刘鑫也不会肯出来做对话姿态了吧?

所以,将我们的姿态与愤怒传扬出去,是有意义的。


毕竟,事实证明,我们的言论,无法杀死陈世峰或刘鑫。

反过来,杀死江歌与伤害江歌母亲的,是刘鑫招惹来的杀人凶手陈世峰,是刘鑫的自私凉薄带来的事后精神迫害,以及他们俩背后,企图关起来,好完全摆脱责任的,那扇冰冷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