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说了,在中文互联网的各种讨论里,年轻人已经成了一种身份符号,只要标题挂上这三个字,就能脑补出接下来的宠溺叙事,一旦稍有不适乃至指点,一口爹味的帽子顷刻间就会迎面而来,相比之下,无脑歌颂的风险近乎于零,纵使也是爹的形状,也充满了慈眉善目的安全,于是技巧普及开来,任何沾染年轻人的报道都成了八股文,舔就完事儿了。
这和越来越抽象的骑行开封影响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最开始的叙事路径也是带有标准的惯性,也就是从猎奇到欣慰再到上价值的态度递进,以为可以沿用淄博以及哈尔滨的所谓文旅融合话题,以致于必须转变风向后又难免唾面自干,无限纵容的慈母尴尬退场,不怒自威的严父及时出现,切换倒是容易,适应可就难了,无数观点被架在中间,不知所措,先吵为敬。
其实回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两个象限里来,各种争论可以被简化得非常通透:事实判断在于,是不是傻逼,价值判断在于,要不要骂傻逼。我想如果不在意被评价,你的心里会有明确答案的。
这和越来越抽象的骑行开封影响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最开始的叙事路径也是带有标准的惯性,也就是从猎奇到欣慰再到上价值的态度递进,以为可以沿用淄博以及哈尔滨的所谓文旅融合话题,以致于必须转变风向后又难免唾面自干,无限纵容的慈母尴尬退场,不怒自威的严父及时出现,切换倒是容易,适应可就难了,无数观点被架在中间,不知所措,先吵为敬。
其实回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两个象限里来,各种争论可以被简化得非常通透:事实判断在于,是不是傻逼,价值判断在于,要不要骂傻逼。我想如果不在意被评价,你的心里会有明确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