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家长或老人们说,现在的孩子都越来越自私了,下至两三岁,到儿童,再到青春期,再到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心理。
“自私”真的是一件坏事情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孩子往往要先形成自我意识,然后才能由己及人,从‘我‘’出发,慢慢知道有‘你’,有‘他’,有别人,这也是符合认识论的。可以说,自我意识的奠定,直接影响孩子和外界的关系,因而孩子的“自私”行为,其实是孩子认识自我的必经阶段,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孩子出现争宠,抢占等行为时,一般要考虑一下三种原因:
一 孩子在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在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开始形成阶段,总有强烈的排他性,只有在自我意识确立之后,才会有包容性,才会接受他物。
二 缺乏安全感。自我安全感不足,需要通过对物品,感情的占有建立虚假的安全感,这种“自私”心理只有在自我安全感足够以后才有可能忽略。
三 强烈的占有欲。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通过教育,以自我为中心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或消失,不过,如果占有欲得到了持续强化,就会变成真正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这是家长必须重视的地方。
自我意识不是自私,是人生存的本能,我好,你好,大家好。占有欲也不分好坏,只看它发展的方向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而区分的前提就是看孩子自我意识是否建立。
比如,幼年时,孩子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你的我的的概念,家长因为孩子的占有欲,就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这是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当然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自我意识建立以后,再出现争抢行为,家长就要及时疏导,不能无原则迁让,其次也可以教会孩子与小伙伴分享的快乐,再次,父母也要给予孩子需求适当的满足,不能为了教育孩子而让孩子失去爱的而感受。
孩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可以从一点一点做起,每天做好一点点,孩子进步一大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