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BOPP电容膜生产企业盘点 ·  6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重磅发布: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排名! ·  昨天  
艾邦高分子  ·  30+(国内)气凝胶材料生产企业盘点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陈青ACS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丧偶式育儿:如何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8-07-17 22:00

正文

我在Momself的专栏文章结集出了一本书,是一些跟家庭关系有关的思考。这段时间会不定期发一些文章,这是其中一篇。

今天讲课时,讲到信息的闭环。这个概念是说,生活在一个家庭 的成员,常常会互相证实彼此的世界观。哪怕发生了一些新的信号,家庭成员也会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判断,形成久经考验的解释模式,并依照惯性进行反应 — 这一来,家庭就很难引入新的信息,也就不容易有变化的可能。

「丧偶式育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习惯于父亲角色的缺失,以至于形成了固定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他们是否还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可能呢?



网上有很多关于父亲角色的吐槽。有一个新词叫“丧偶式养育”,抱怨那些当父亲的人,要么忙于工作,要么耽于玩乐,在家庭生活尤其是教养孩子上面,在和不在一个样。照顾孩子几乎变成了妈妈一个人背负的重任。

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也谈谈自己的经验。

我们在咨询室里接触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属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了(通常这些问题都表现在孩子身上)。我们通常会要求全家人一起参与咨询。在咨询过程中,父母双方的表现往往就像网上的吐槽和段子一样:

妈妈是热情的、投入的,坐在孩子身边,表现出强烈的关心。她是这个家庭的发言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她在说话,不时给爸爸一个白眼。

爸爸也配得上这个白眼。他总是坐得很远。除非问到,否则从不主动开口,一脸“不关我事”的超然姿态。时不时地掏出手机,不知道处理什么军机大事。恐怕,如果不是我要求全家参与,爸爸从一开始就不会出席。

果然,到商量下一次会谈时间的时候,爸爸翻着手机:“下周一加班,周二有饭局,周三开会……再下周要去欧洲,要不就他们俩过来吧。”言下之意,“我出钱就够了”。

“丧偶”这种比喻,并非没有道理。

但这个比喻经常传递给家庭一个信息:“父亲是不存在的。”这个信息对家庭(尤其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既不准确,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家庭治疗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家庭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是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因为——父亲本来就是存在的嘛。

一种做法是,直接对家庭说:“对这个问题,妈妈的态度比较着急,爸爸的态度比较淡定,这会不会是在传递什么不同的信息?”这种说法的好处是,直接跳过“父亲不存在”的消极暗示,把父母双方放置在同一个高度进行比较。爸爸的沉默并非代表他不存在,他始终存在,而且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态。在这个家庭里,他从来都是——并且一直会是——跟妈妈同等重要的一方。

另一种做法则是对爸爸发起邀请:“妈妈的态度很着急,爸爸坐得比较远,有没有看到什么不同的东西?爸爸是怎么看待这个着急的?”其实还是把父母放置到一个高度来展开讨论,邀请爸爸提供妈妈看不到的东西。

而家庭(由妈妈代言)常见的反应是:

“他?他能有什么想法!”

“别问他了,他懂什么!”

“爸爸恨不得家里什么事都不要烦他。”

“他才不是淡定,他只是不关心。”

家庭会坚持无视爸爸的存在,有时候爸爸本人也会认同这一点(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你问他的时候,他就像个机器人一样嗯啊两声)。家庭的惯性思维是:别考虑爸爸的存在了,他根本不重要。你看吧,他什么都不做。

然而,正如保持沉默也是在表达一种态度,什么都不做的人恰恰正在彰显一种“存在”感。家庭治疗师不妨接着他们的话,继续问:“爸爸这种不作为的方式,对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孩子怎么看爸爸的不作为?”

要知道,保持“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坚持这么做是有意义的。“爸爸几十年如一日地不作为,是在用这种方式对家里表达什么?”

重点是,假如一个家庭的态度是“别考虑爸爸的存在了”,这种态度,其实就是他们对爸爸视而不见的根源。一旦外人认同了这份态度,相当于戴上了这家自制的一副特殊眼镜,从那里面看到的,爸爸就是一个透明人。


我拒绝戴上妈妈递来的这副眼镜。

而且,在我的坚持下,就可以有人摘掉眼镜,看出爸爸的态度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事情哪有那么严重,不值得每个人都扑上去。”这在某种意义上引入了一种轻松的立场,避免火上浇油。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我的意见根本得不到你们的认可,我不如躲远一点儿”。这是在暗示他对养育有不同的想法。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在孩子看来)“我不喜欢你们,你们的生活方式我不赞成”。这种情况下,他的存在为家庭增添了一个无形的监督者。

也有可能,爸爸表达的只是:“养孩子的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给你们多挣钱就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立场,告诉这个家庭,他并不擅长情感的沟通,但他可以负责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许在他看来,那才是支撑一个家庭的基础)。

要坚持这样的对话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会被妈妈当成是“洗地”。妈妈会很委屈:明明这个男人什么都没做,明明都是我一个人在付出、在牺牲,为什么你话里话外总还是让他跟我平起平坐?他值得吗?他配吗?

我理解妈妈的委屈,但还是要坚持。

否则,像一些不懂行的咨询师(业内戏称为“居委会阿姨”),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把矛头对准爸爸:“真是的,看你老婆多不容易!你怎么就不能多帮她一点儿呢?”——这种话怎么可能有用?这只不过是变成了妈妈的外援,共同指责爸爸,强化了他“不作为”的标签,越发把他推远,让他出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爸爸正是这样被全家人一点儿一点儿推开的。

当爸爸说“下周我要出差”的时候,我会说:“那我们推迟一周,再下一周见面?”妈妈比较性急,会说:“下周就我和孩子两个人过来吧!”

这时候不要急着答应。因为妈妈的潜台词是:爸爸来不来都无所谓。

我会说:“不行,全家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在我的坚持下,爸爸说:“我用视频远程参与,可以吗?”

当然可以啊!问题解决。

在外人看来,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只要稍微商量一下就会有办法。但妈妈往往错过了商量的空间,她们的习惯是顺水推舟:你忙,那你忙去吧,反正你也不重要。有趣的是,她们同时又在抱怨:“爸爸参与得太少了!”

只差一点点,她险些又制造了一个证据。

如果只是想抱怨男人,就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他不重要,没有也行。但如果真的想让他多参与一点儿,就必须承认:他很重要,没有他不行。



有一次,我跟一个家庭无论如何也安排不好下次见面的时间,爸爸非常忙,未来几周排满了会议和航班。妈妈已经死心了:“就让他缺席这一次吧,这一次真的没关系。”爸爸也频频点头,不断地看着手表,准备结束谈话。

我终于让步了:“好吧,那下次的谈话能录音,请爸爸抽时间听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