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诺贝尔奖得主喊你不熬夜了!”
2017年首个揭晓的诺贝尔奖被授予发现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也让昼夜节律——生物钟研究成了热门搜索关键词。
“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10月3日,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研究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珞颖向澎湃新闻解释,“至少我们的研究显示,早鸟型(早睡早起)和夜猫子型(晚睡晚起)人群的生物钟是有差异的,强迫夜猫子型人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在不应该醒的时候醒来,不应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对他的健康并不好。”
遵从个体生物钟,“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生物钟几乎影响着人类一切生理活动,其中睡眠规律是最为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之一。
张珞颖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内科系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当时所在团队发现了一个家族,有明显早睡早起的习惯,并且发现了与此相关的基因突变。
因此对于能否熬夜,张珞颖认为,“应该遵从自己体内的生物钟来作息,而不是要遵从一个既定的标准,因为每个人不一样。”
“有一些人是天生的早睡早起,称为早鸟型;而有一些人则是晚睡晚起,也就是夜猫子型,比如我。”
张珞颖说,强迫一个夜猫子型的人早睡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在应该醒着的时候睡觉,与在不应该吃饭的时候吃饭一样,对他的健康并不好。”
因此,生物钟所揭示的生活哲学并不等同“不能熬夜”,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
遵循生物钟有多重要?已有研究证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对我们的生理功能进行着非常精准的调节,包括行为、激素水平、睡眠情况、体温,以及新陈代谢等。
“我们的身体好比一个秩序井然的工厂,身体内不同器官的活动就像高度协调的生产线。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必须按时送达,才能保证每条生产线上的产品正常生产,维持正常运行。” 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校区生物系助理教授张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这样解释。
张勇说,跨洲飞行所带来的时差正是生物钟变化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而现有的研究发现,生物钟的紊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睡眠障碍、抑郁甚至是癌症。
重要事情说三遍:
强迫夜猫子早睡不利健康!
强迫夜猫子早睡不利健康!
强迫夜猫子早睡不利健康!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10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