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信守承诺就为人所崇尚,这可以从“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获得证明。对于朋友而言,信守承诺,更为重要。可以说,信守承诺是友谊得以巩固的基石。作为朋友,不仅要以义相交,真诚相待,还要信守诺言。朋友之间要说话算话,对于朋友之间的某些约定,一定要慎重对待,要一诺千金,切不可随口乱说,出尔反尔,对朋友言而无信。
朋友之间信守诺言,主要体现在信守朋友约定、不负朋友之托、兑现心诺等方面。
对于朋友之间的约定,只要合乎道义,即使面临困难,也要信守。能够信守朋友之约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备受人们赞赏的。“鸡黍之交”就是朋友之间重信守约的典范。
“鸡黍之交”指“范张交友”,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的《独行传》。范式字巨卿,年轻时游于太学,跟汝南张劭(字元伯)结为好友。二人一起回乡,范式提出两年后的某日去拜见张劭父母。时过两年,临近约定日期时,张劭让母亲准备些酒菜招待范式。张母对此将信将疑,张劭说:“巨卿是个守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约。”到了约定那天,范式果然到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明人冯梦龙改编为话本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情节有所变动,但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仍然一脉相承。这个故事讲述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恰恰是在看似细微的小事中,人对于信德的坚守,显得格外耀眼。
范式与张劭的两年之约是范式主动提出的,如果说范式是讲信用的典范,那么“言不宿诺”的卓恕能够坚守随口之约定则更加让人感佩。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位叫卓恕的名士,为人非常讲信用,说话从来算数。他在建业读书时,与同窗好友诸葛恪切磋学问,成为莫逆之交。有一次,卓恕要回老家会稽,临行前,跟时任太傅的诸葛恪辞行。诸葛恪问他,什么时候再来建业。卓恕说某日。到了这一天,诸葛恪做东请客,宴请了众多宾客,只待卓恕的到来。客人们都议论道:“会稽到建康,相隔千里,远隔江湖,风波难料。卓恕恐怕只是信口一说罢了,怎么能按时到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一会儿,卓恕果真如期到来,满座的客人都惊讶不已。
史书称赞卓恕“为人笃信,言不宿诺”。他与人约期,风雨无阻,无不必至,兑现诺言。卓恕与诸葛恪的约期,是他率尔作答拟定的日期。面对友人的约期,诸葛恪宴请了众多宾客,共同等待卓恕。足见诸葛恪非常了解卓恕的秉性为人,对他是深信不疑的。卓恕千里赴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典范。
如果说朋友之间不畏艰难按时赴约,不负朋友之托信守诺言令人感动,那么朋友之间仅凭良心作证不贪钱财则更加可贵。在一定程度上,金钱可以验证友谊的真伪。都说人生不能缺少朋友,朋友是我们人生的拐杖,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朋友寸步难行。友谊经得起金钱的考验吗?
清初有位叫唐祁的人,从朋友那里借了钱,并写下欠条。过后不久,他去朋友家还钱,朋友却将欠条弄丢了。同去的家人劝唐祁:“既然没有欠条,还是不要还的好,如果还钱后,他再持欠条来要钱,我们就要还双份钱”。唐祁说:“欠条不在,但凭良心做证。”于是,将钱还给朋友。由此可见,唐祁不仅自己讲诚信,而且对朋友十分信任。他相信朋友不会坑骗自己。
清代吴县人蔡璘,为人重诺、重责、重义。有个朋友将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儿,却没立任何字据。其友不久亡故。蔡璘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将千两白银还给他。那朋友的儿子很吃惊,不肯接受,说道:“没有这样的事情,哪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父亲从没告诉过我呀。”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了解我,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璘把千两白银归还给他。“券”是立在心里的,而不是立在纸上的,这说明了蔡璘重诺守信、不贪图钱财、恪守友谊的优秀品质。
反观当下社会,有的人向朋友借钱,在有白纸黑字借据的情况下,却赖账不还,导致朋友反目的并不鲜见。对比唐祁的凭良心作证,蔡璘“劵在心不在纸”,这些人难道不惭愧吗?唐祁还钱,以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与商业法则来衡量当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这种看来不合常理的行为背后,却是一个人坚定的诚信意识,亦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悠久的“诚信”传统。“有借有还”本来天经地义,属于最基本的契约精神,但在今天居然时常成为需要靠法律强制执行的难题,不无讽刺意味。每多一桩“赖账”事件,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就会下降一步,借贷的风险也就进一步加大。和当前很多人的“聪明”“巧慧”相比,唐祁这种“傻气”不是更为可贵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虽然社会上有的朋友利欲熏心,经不起金钱的考验,他们或借钱不还,或坑害朋友,令人失望。但很多人在金钱面前依旧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真诚和信诺在这个时代是最需要的。真正的朋友会一诺千金,为信守诺言而义无反顾,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节选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信德诠解》,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