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眼中,似乎解放军不真刀真枪与外军打上一仗,就不能证明保家卫国的能力。上述这些来自劣质战争神剧的观念,根源在于不了解现代军事训练体系。对一支部队来说,单是收拢、展开就相当考验指挥员、战斗员所拥有的素质,因此单纯的实兵演习尽管没有实际发射炮弹等火力环节,但也不应该轻视。由于实弹射击存在高度危险性,实兵对抗演习的红蓝双方就不可能用实弹来直接打击彼此的兵力、装备--那不叫演习,而叫内战。
实兵实弹演习则是在实兵的基础上,参演部队在展开战斗队形后向设定的靶标进行实弹射击。与很多人想象不同,实弹演习是不能随意开火的,因为现代武器射程都很远、杀伤力都很强,就是射击靶标都要设置有严格的射向,更不可能红蓝双方实弹对攻。例如在陆军兵器中已属轻武器的12.7毫米机枪,其有效射程是1500米,但如果士兵操作时不小心抬高射角的话,它的子弹最远可飞行至5公里开外,对人仍有很强的杀伤力。而现代火炮杀伤力巨大,在演习时如果步兵在炮兵火力准备尚未结束时就展开冲击,结果将是灾难性的。例如1951年9月英国莱茵河集团军代号为“反突击”的演习,就因为步炮协同出现差池,造成20人死亡、110人受伤、5辆坦克被击毁的严重后果。1952年,美国代号“长角牛”的演习中,总伤亡竟达到惊人的1123人。现代军队的通信、指挥、组织能力的高度发展,但误伤仍不能完全避免。
最早开始模拟未来实战环境的美军,1980年美军将欧文堡升级为国家级军事训练中心。在训练场区内,整个环境和最严酷的战场毫无二致,无论是复杂的地形、各式工事,还是诸类武器的爆炸、火力效果,用带有催泪剂烟雾模拟的化学武器攻击,乃至于伤员的凄惨喊叫哀嚎、令人作呕的臭肉味、烧焦和残缺不全的“尸体”等,应有尽有。
美军各部队每隔18个月就要到欧文堡进行一次轮训,以感受“真实而残酷的战场环境”。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美军第24装甲师,后来曾经感叹:在战场上遭遇的一切,都早已在欧文堡中经历过了。美军的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第4数字化机步师也是在欧文堡中完成探索、最终建设成功的。
而我国直到1985年,才在南京军区组建了第一个具备模拟外军能力的合同战术中心;但当时的蓝军还称不上是真正的部队,它只有一个营的编制。经历过台海危机中来自美军武力干涉的刺激之后,军方迫切意识到了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决定把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装甲训练场扩编成全军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随着我军整体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蓝军部队的装备水平也水涨船高,朱日和蓝军旅用96A换下了“M1A59”,红剑军演的空军假想敌部队也率先换装了歼20,这都表现出高层对于假想敌部队建设的重视。正所谓“演习是不流血的战争”,为了让红蓝双方进行高强度的对抗而又保证安全,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装备器材模拟各种武器的发射和命中效果。目前我军广泛应用的对抗设备有两类,第一类是激光模拟对抗,用于模拟各种视距以内的直射武器射击。而第二类是数据模拟对抗,用于模拟超视距、或者视线及直射弹道被地形阻隔情况下的远程武器、曲射武器射击。
在实际使用中,激光接收部分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器材本身的性能或者可靠性,而是来自于使用者的耍赖行为。比如朱日和基地早年的演习中,有些坦克就很不自觉,明明已经被击毁了还撒着欢的往前冲击对方阵地。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现在的激光接收装置都和激光发射装置、伤亡提示装置、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的燃油控制装置等联动,一旦被判定阵亡或者被击毁,立刻就会切断激光发射装置的发射功能、然后伤亡提示装置发烟告警;而如果是装甲车辆等动力车辆的话,发动机会被切断供油,只能原地停下退出战斗。
为了杜绝激光模拟对抗中的耍赖行为,数据模拟对抗应运而生。据传在朱日和早年的对抗演习中,曾经频繁出现两方坦克都躲在山包后面的反斜面不肯露头的盛况。在后来的改进过程中,榴弹炮等曲射武器一旦模拟发射,其发射时包括初速、射角等在内的各种数据就会实时传输回导演部的服务器,然后服务器自动计算其命中范围,彻底消除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激光模拟、计算机数据模拟逼真地还原了战场,在演习场上,上至一支部队的师长、旅长,下至每一名普通士兵,都如同亲临战场,都可能被“打死”。所以每支部队、每名官兵都要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生存下来并最终消灭“敌人”,这样也就实现了军事演习的初衷——不流血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