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根毁坏的神经末梢
都以高过路人耳朵的音调,
啼啭它的伤痛;
所以,也许只有我,这个被你离去的丧钟敲聋的人,
才能听见
太阳的烧焦的尖叫,
被掏空内脏的星辰的
每一次下沉与坠落,
我比鹅更笨,却听见
这破碎世界持续的叽喳与嘶鸣。
文|西尔维娅·普拉斯
|
今天的分享可能不会那么让人愉悦
尤其是在这初冬的季节
十五本不同的书
虽然有着不同的故事和主题
却让人在阅读中对情绪和心灵产生压抑
但不管怎样
只有读过,才会知道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和世界
这不正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吗
✦ ✦ ✦ ✦ ✦
|
《
无名的裘德
》
Jude the Obscure
托马斯·哈代
著
Thomas Hardy
|
如果你愿意在几百页的篇幅以内,亲眼见证一名本应有着大好前景的工人阶级青年努力向上攀爬,却归于悲惨失败的人生;如果你愿意看到他被反复算计、欺骗、操纵、击败的经历——被基督寺大学(暗喻牛津)拒绝,被他最亲爱的人冷落,被真爱遗弃,失去一切机会,最终死于贫困,无人哀悼——那么,你该去读读这部哈代最后的小说了。没什么比它更适合你。
|
|
|
《
畸零女人
》
The Odd Women
乔治·吉辛
著
George Gissing
|
吉辛于1893年发表的这部小说,是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老姑娘们生活的悲惨描绘。书中,女主角们栖身于费茨罗维亚附近寒酸的公寓中,一边靠教授秘书知识勉强糊口,一边深陷于懦弱追求者们的情感漩涡。何其无望的生活啊,甚至其中一位角色在生育女儿后悲惨离世。“可怜的姑娘啊!”她的朋友叹道,她的幼子或许也将面对一段痛苦人生。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英国著名女权运动家),你要何时才来救救这些女人呢?
|
|
|
《
索多玛120天
》
120 Days of Sodom
马奎斯·德·萨德
著
Marquis de Sade
|
在翻开这部巨作之前,年轻气盛的少年人也许会期待从中得到廉价的声色刺激,而他们定会深深失望。其中男性对女性的玷污和剥削,必将令你胃中翻江倒海。有人认为,这部邪书是对启蒙时代虚伪乐观主义的讽刺,而萨德本人对此书也是不堪卒读。也许只有受虐狂会从总得到些许乐趣。
|
|
|
《醉汉
广场
》
Hangover Square
帕特里克·汉密尔顿
著
Patrick Hamilton
|
主角乔治·哈维·博恩过着悲惨而拮据的生活,又被酗酒、伤痛和精神疾病所困扰。他爱着一位强势的女演员,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人格分裂的缺陷——另一个人格时刻想杀掉她。整个故事终结于 Maidenhead 一幢破败的流动屋中,至于结局如何,就请您自己去发现了。
|
|
|
《
平台
》
Platform
米歇尔·维勒贝克
著
Michel Houellebecq
|
《平台》是米歇尔·维勒贝克的第三部小说,于2001年出版,2002年被译为英文。这本书为他招来了种族歧视的非议。与其说是种族歧视,倒不如说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吧。这也许是史上对人性最为绝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刻画了对伊斯兰教的恐惧和对外来者的仇视,赤裸裸的挑衅。
|
|
|
《
宠儿
》
Beloved
托妮·莫里森
著
Toni Morrison
|
一部关于奴隶制的小说本来很难做到温暖人心,但这本书更令人感到寒凉刺骨——为了不让后代继续为奴,母亲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由此,她的人生永远被鬼魅缠绕。在所有奴隶主犯下的罪孽中,也许再没有什么能和禁锢保罗·D的铁嚼相比。如他所言:“野性冲上眼眶,唇舌却被牢牢制住”。也许这本书本不必如此令人抑郁。
|
|
|
《
别让我走
》
Never Let Me Go
石黑一雄
著
Kazuo Ishiguro
|
石黑一雄简洁的文句些许掩盖了这个故事令人绝望的内核。未来世界的某个时代,被克隆的孩子们成为他们本体的器官捐献者。孩子们住在一起,彼此相爱,直到“收割”之日的来临。其中一位角色在杂志上搜寻自己“本体”的身影,这情节令人心碎。最终读者会意识到,故事讲述的其实是死亡对人们的深重影响。相当美丽,却又如此幻灭。
|
|
|
《
萌芽
》
Germinal
埃米尔·左拉
著
Emile Zola
|
要从埃米尔·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选出一部最为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是个艰难的任务,而1885年出版的《萌芽》,说是其中最悲惨的也许并不为过。《萌芽》讲述了蒙苏煤矿的故事。其中不仅有对人类困苦的展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匹运煤马被困于塌方的煤矿之中,为黑暗吞噬的场景:“它要跑到哪儿去呢?也许就是那边,跑向斯卡普河边它所诞生的磨房,跑向年轻时代的幻景,跑向它模模糊糊记得的,像悬挂在空中的大灯笼似的太阳。”
|
|
|
《
凯文怎么了
》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莱昂内尔·施赖弗
著
Lionel Shriver
|
2011年,本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蒂尔达·斯文顿主演;自此,这个讲述美国高中谋杀案的故事成为人尽皆知的话题。在小说中,作者抽丝剥茧般复原了凯文的罪行,缓慢的叙述层层推进,最终,家庭悲剧酿成了无法承受的苦果。
|
|
|
《
再见,莫格
》
Goodbye Mog
朱迪斯·克尔
著
Judith Kerr
|
已经九十多岁的童书作家朱迪斯·克尔,2002年以《再见,莫格》为莫格系列童书迎来完结,她将这只备受喜爱的小花猫送进了坟墓,这大概会令哪怕最铁石心肠的成年人都不禁心碎。关于莫格的死亡,她这样回复《每日电讯报》:“在《再见,莫格》中,我想写写关于死去宠物的事情。我家的花园里有很多宠物的坟墓,甚至记不清楚它们具体埋在哪里。其中有猫咪、仓鼠、竹节虫,还有很多金鱼——它们从鱼缸里跳出来,摔在地毯上,这算是自杀了。我想要告诉读者的是,生活总要继续。”
|
|
|
《
吉尔
》
Jill
菲利普·拉金
著
Philip Larkin
|
小说将背景设定于战时的牛津,讲述了一位不善交际的北方男孩尽力融入大学的故事。“吉尔”是他为了向室友炫耀而追求的女孩的名字。书中不乏美丽的辞藻,但抑郁之情还是笼罩其中。想想连续读上200页拉金诗歌的感受吧。
|
|
|
《
布赖顿棒糖
》
Brighton Rock
格雷厄姆·格林
著
Graham Greene
|
可爱、无辜、忠诚的女主角罗斯爱上了男主角宾基,他是个苍白而极具吸引力的17岁帮派头目,也是个用布赖顿棒糖作凶器的谋杀者。她不知道的是,他最后留下的录音竟饱含对她最纯粹的厌恶。他死后,她回到家中,心中仍有对他的爱意,紧紧抓着那张小小的黑胶唱碟,只想听到他最后的声音,以带来些许安慰。而格林无情地写到:“她飞快跑进六月的白昼冷光中,跑向最痛苦的结局。”
|
|
|
《
路
》
The Road
科马克·麦卡锡
著
Cormac McCarthy
|
灾变摧毁地球后,一对父子必须依靠智慧求得生存,而母亲已经自杀。他们一边搜寻食物,一边躲避在废墟间游荡的食人者,甚至还目睹了火烤婴儿的惨剧。麦卡锡的想象印证了霍布斯对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断言:生命是如此肮脏、卑劣而短暂。
|
|
|
《
初恋
》
First Love
萨缪尔·贝克特
著
Samuel Beckett
|
通常,贝克特的幽默还能让他的作品不致太过悲惨,但在这篇小说中,幽默也是纯黑色的。小说讲述了流浪汉与妓女不情不愿的纠葛。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给他看自己变成深色的乳晕时,他:“我纠集起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对她说,流了吧,流了吧,这样它们就会粉嫩如新了。”简直令人颤栗。
|
|
|
《
钟罩
》
The Bell Jar
西尔维亚·普拉斯
著
Sylvia Plath
|
作为西尔维亚·普拉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钟罩》充满了悲观失落。纽约时尚杂志的耀眼天地中,一个渺小的存在,一段畸形的母性恋情,一切都笼罩在钟罩般的抑郁之下。但让这本书更显悲情的,还是它与普拉斯个人生死的联系——《钟罩》在英国出版一个月后,作者杀死了她自己。
|
(完)
以上编译整理自
www.telegraph.co.uk
感谢实习生
张玲瑜
所做编译工作
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好书推荐
点击封面跳转阅读
《
即使掀起迷雾,善恶依然难辨
》
《被掩埋的巨人》
[英] 石黑一雄
|著
周小进
|译
石黑一雄自2005年《别让我走》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一篇颠覆了西方奇幻文学既定模式的美丽传奇
。
点击封面跳
转阅读《
诗人的古老角色就是向一群人诉说、传达、吟唱
》
《钟罩》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著
朱世达
|译
美国著名的当代女诗人、女作家,198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美国文学界视为当代文学经典。
《相食》
[日] 田中慎弥
|著
邹波
|译
《相食》获得第一百四十六届芥川奖,出版仅二十天,销量已经达到二十万册。作为芥川奖获奖作,首次登上日本公信榜Oricon图书综合类排行榜销量冠军,并迅速被改编为人气电影《共食家族》。
篠垣远马是一名普通的少年,很早之前,母亲仁子就因不堪忍受父亲的暴力而选择了离家出走,渐渐长大的远马发誓永远都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 远马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友千种,在和千种相处的过程中,远马惊讶地发现,来自于父亲的基因深藏在他的身体里,此刻正在蠢蠢欲动……这个家庭该何去何从? 本书另收录短篇小说《第三纪地层的鱼》。
上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
stphbooks
”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