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名的裘德》 Jude the Obscure 托马斯·哈代 著 Thomas Hardy |
如果你愿意在几百页的篇幅以内,亲眼见证一名本应有着大好前景的工人阶级青年努力向上攀爬,却归于悲惨失败的人生;如果你愿意看到他被反复算计、欺骗、操纵、击败的经历——被基督寺大学(暗喻牛津)拒绝,被他最亲爱的人冷落,被真爱遗弃,失去一切机会,最终死于贫困,无人哀悼——那么,你该去读读这部哈代最后的小说了。没什么比它更适合你。 |
|
| 《畸零女人》 The Odd Women 乔治·吉辛 著 George Gissing |
吉辛于1893年发表的这部小说,是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老姑娘们生活的悲惨描绘。书中,女主角们栖身于费茨罗维亚附近寒酸的公寓中,一边靠教授秘书知识勉强糊口,一边深陷于懦弱追求者们的情感漩涡。何其无望的生活啊,甚至其中一位角色在生育女儿后悲惨离世。“可怜的姑娘啊!”她的朋友叹道,她的幼子或许也将面对一段痛苦人生。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英国著名女权运动家),你要何时才来救救这些女人呢? |
|
| 《索多玛120天》 120 Days of Sodom 马奎斯·德·萨德 著 Marquis de Sade |
在翻开这部巨作之前,年轻气盛的少年人也许会期待从中得到廉价的声色刺激,而他们定会深深失望。其中男性对女性的玷污和剥削,必将令你胃中翻江倒海。有人认为,这部邪书是对启蒙时代虚伪乐观主义的讽刺,而萨德本人对此书也是不堪卒读。也许只有受虐狂会从总得到些许乐趣。 |
|
| 《醉汉广场》 Hangover Square 帕特里克·汉密尔顿 著 Patrick Hamilton |
主角乔治·哈维·博恩过着悲惨而拮据的生活,又被酗酒、伤痛和精神疾病所困扰。他爱着一位强势的女演员,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人格分裂的缺陷——另一个人格时刻想杀掉她。整个故事终结于 Maidenhead 一幢破败的流动屋中,至于结局如何,就请您自己去发现了。 |
|
| 《平台》 Platform 米歇尔·维勒贝克 著 Michel Houellebecq |
《平台》是米歇尔·维勒贝克的第三部小说,于2001年出版,2002年被译为英文。这本书为他招来了种族歧视的非议。与其说是种族歧视,倒不如说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吧。这也许是史上对人性最为绝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刻画了对伊斯兰教的恐惧和对外来者的仇视,赤裸裸的挑衅。 |
|
| 《宠儿》 Beloved
托妮·莫里森 著 Toni Morrison |
一部关于奴隶制的小说本来很难做到温暖人心,但这本书更令人感到寒凉刺骨——为了不让后代继续为奴,母亲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由此,她的人生永远被鬼魅缠绕。在所有奴隶主犯下的罪孽中,也许再没有什么能和禁锢保罗·D的铁嚼相比。如他所言:“野性冲上眼眶,唇舌却被牢牢制住”。也许这本书本不必如此令人抑郁。 |
|
|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石黑一雄 著 Kazuo Ishiguro |
石黑一雄简洁的文句些许掩盖了这个故事令人绝望的内核。未来世界的某个时代,被克隆的孩子们成为他们本体的器官捐献者。孩子们住在一起,彼此相爱,直到“收割”之日的来临。其中一位角色在杂志上搜寻自己“本体”的身影,这情节令人心碎。最终读者会意识到,故事讲述的其实是死亡对人们的深重影响。相当美丽,却又如此幻灭。 |
|
| 《萌芽》 Germinal 埃米尔·左拉 著 Emile Zola |
要从埃米尔·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选出一部最为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是个艰难的任务,而1885年出版的《萌芽》,说是其中最悲惨的也许并不为过。《萌芽》讲述了蒙苏煤矿的故事。其中不仅有对人类困苦的展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匹运煤马被困于塌方的煤矿之中,为黑暗吞噬的场景:“它要跑到哪儿去呢?也许就是那边,跑向斯卡普河边它所诞生的磨房,跑向年轻时代的幻景,跑向它模模糊糊记得的,像悬挂在空中的大灯笼似的太阳。” |
|
| 《凯文怎么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莱昂内尔·施赖弗 著 Lionel Shriver |
2011年,本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蒂尔达·斯文顿主演;自此,这个讲述美国高中谋杀案的故事成为人尽皆知的话题。在小说中,作者抽丝剥茧般复原了凯文的罪行,缓慢的叙述层层推进,最终,家庭悲剧酿成了无法承受的苦果。 |
|
| 《再见,莫格》 Goodbye Mog 朱迪斯·克尔 著 Judith Kerr |
已经九十多岁的童书作家朱迪斯·克尔,2002年以《再见,莫格》为莫格系列童书迎来完结,她将这只备受喜爱的小花猫送进了坟墓,这大概会令哪怕最铁石心肠的成年人都不禁心碎。关于莫格的死亡,她这样回复《每日电讯报》:“在《再见,莫格》中,我想写写关于死去宠物的事情。我家的花园里有很多宠物的坟墓,甚至记不清楚它们具体埋在哪里。其中有猫咪、仓鼠、竹节虫,还有很多金鱼——它们从鱼缸里跳出来,摔在地毯上,这算是自杀了。我想要告诉读者的是,生活总要继续。” |
|
| 《吉尔》 Jill 菲利普·拉金 著 Philip Larkin |
小说将背景设定于战时的牛津,讲述了一位不善交际的北方男孩尽力融入大学的故事。“吉尔”是他为了向室友炫耀而追求的女孩的名字。书中不乏美丽的辞藻,但抑郁之情还是笼罩其中。想想连续读上200页拉金诗歌的感受吧。 |
|
| 《布赖顿棒糖》 Brighton Rock 格雷厄姆·格林 著 Graham Greene |
可爱、无辜、忠诚的女主角罗斯爱上了男主角宾基,他是个苍白而极具吸引力的17岁帮派头目,也是个用布赖顿棒糖作凶器的谋杀者。她不知道的是,他最后留下的录音竟饱含对她最纯粹的厌恶。他死后,她回到家中,心中仍有对他的爱意,紧紧抓着那张小小的黑胶唱碟,只想听到他最后的声音,以带来些许安慰。而格林无情地写到:“她飞快跑进六月的白昼冷光中,跑向最痛苦的结局。” |
|
| 《路》 The Road 科马克·麦卡锡 著 Cormac McCarthy |
灾变摧毁地球后,一对父子必须依靠智慧求得生存,而母亲已经自杀。他们一边搜寻食物,一边躲避在废墟间游荡的食人者,甚至还目睹了火烤婴儿的惨剧。麦卡锡的想象印证了霍布斯对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断言:生命是如此肮脏、卑劣而短暂。
|
|
| 《初恋》 First Love 萨缪尔·贝克特 著 Samuel Beckett |
通常,贝克特的幽默还能让他的作品不致太过悲惨,但在这篇小说中,幽默也是纯黑色的。小说讲述了流浪汉与妓女不情不愿的纠葛。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给他看自己变成深色的乳晕时,他:“我纠集起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对她说,流了吧,流了吧,这样它们就会粉嫩如新了。”简直令人颤栗。 |
|
| 《钟罩》 The Bell Jar 西尔维亚·普拉斯 著 Sylvia Plath |
作为西尔维亚·普拉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钟罩》充满了悲观失落。纽约时尚杂志的耀眼天地中,一个渺小的存在,一段畸形的母性恋情,一切都笼罩在钟罩般的抑郁之下。但让这本书更显悲情的,还是它与普拉斯个人生死的联系——《钟罩》在英国出版一个月后,作者杀死了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