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母亲在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中的平衡问题,指出过度牺牲的母亲可能无法培养出有价值感的孩子。同时,文章也提到父母不可控的焦虑和无休止的内耗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最后,文章强调母亲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终身学习、教会孩子独立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影响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牺牲自己,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缺乏价值感。
关键观点2: 母亲的情绪和焦虑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的焦虑和过度控制可能导致孩子感到窒息和无助,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键观点3: 母亲如何平衡自我成长和家庭教育
母亲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终身学习,并教会孩子独立。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母亲自身的成长。
正文
女孩,是照着妈妈的样子长大的。
如果你希望她勇敢独立,走花路,就不要总是在家庭中做牺牲者。
——鹿妈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核心能力
学校和老师从来不教,只有靠“通识教育”习得
12月27日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
全知识APP专场
全面提升孩子思辨力、表达力、抗挫力、创造力...
养出一个阳光自信、博文强识的全才女孩
报名就送价值599新闻思辨课,仅此1次!
▽▽▽
作者 | 枳为橙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
前些日子和朋友闲聊时,对这句话背后蕴含的道理有了更加具象化的感受。
朋友的儿子自从上初中后,她为了更好地打理家庭、教育孩子,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放弃了曾经的爱好,一心全部扑在家人身上。
从那时起,她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儿子和丈夫转,每天必须精心搭配好饮食的种类,帮家人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她看来,为了经营好家庭,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精力。
可出乎她意料的是,他们夫妻之间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儿子也因为承受不了她的过高期望,开始在学习上故意摆烂,甚至一度拒绝和她沟通。
说到这些,朋友难掩心中的哀怨,她始终无法理解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近几年,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家庭中,妈妈越是全身心的付出,孩子反而越痛苦,最后成长地越来越平庸。
而那些懂得爱自己,专注自我提升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很优秀。
从小到大,林茉莉一直是亲戚朋友眼中成绩优异的优等生,邻居们都十分羡慕能养出这样出色的孩子。
事实上,茉莉的内心煎熬至极,每天都沉浸在无限的痛苦里,不知如何是好。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夜幕降临时,茉莉一言不发地走向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变故,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阴霾之中,她的母亲始终想不明白,一直那么乖巧的女儿,为何会突然想不开。
她左思右想,总以为女儿是不是在外面受了委屈,还埋怨心理医生不够尽责,没有及时为茉莉做好疏导。
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心底的谜团也越滚越大,于是她打算通过科技读取茉莉生前的记忆,找到真正的答案。
当她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才知道女儿一直以来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很多年前,为了能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做好教育上的投资,茉莉妈妈放下了原来的事业,回归了家庭。
于是她经常紧盯着女儿的成绩,一旦发现孩子成绩有一点退步,就满脸失望,责备不休。
孩子考到好成绩时,她也不会给予一句夸赞,反而继续打压:“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吗?”
为了能让两个女儿保持好成绩,她特意请了家教,可一旦发现女儿有抵触的情绪,就会愤怒大喊:
“我们省吃俭用、辛苦赚钱给你请老师,你还要当废物吗?”
每当看到两个孩子的表现不够称心如意,她就会声嘶力竭训斥:
“我好歹也是留美硕士,要不是为了生你,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茉莉离世后,她回望自己为家庭付出的一切,还会对着丈夫抱怨不休:
“我一直在想,当初是不是选错了,如果我以前去做一个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样。本来还想以后靠茉莉,结果你看看,可能是我太疏忽了。”
可丈夫却反驳道:“我倒是觉得,你注意孩子太多了。”
母亲觉得自己为家庭牺牲了太多,情绪无法排解,内心积攒了怨气,于是把所有期望值全放在孩子身上,总想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
可是这份怨气、痛苦、不甘,久而久之,都会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重负,迟早会压垮孩子。
当孩子背负了来自家庭过高的期待时,这份期待就会变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最终导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令其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很多家长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只陪着孩子,过度在意孩子,孩子疯的特别早。
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的太紧了,他干什么你都有具体的建议,建议到孩子觉得无孔不入,压迫感特别重。”
现实生活中,不少母亲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
长此以往,母亲的关注点会越来越细小,对于教育越来越焦虑,孩子也会感受到无尽的窒息,从而一点点拖垮精神状态。
一个无法为自己的能量场提供“营养物质”的妈妈,又怎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真正所需的养分呢?
你总觉得他是你亲生的,所以过分关注他,最后也会给自己心里填满焦虑的情绪。”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可控的焦虑,无休止的内耗,终究会在日常相处中影响孩子。
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路上,母亲的语言、行为,人生观念的传递,生活理念的建立,往往给孩子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位妈妈让女儿表达自己的诉求,可女儿说完后,妈妈却十分不耐烦:“你说话声音这么小,谁能听见。”
紧接着她就拒绝继续倾听女儿的想法,小姑娘看到妈妈的态度,害怕的低下了头。
几分钟后,妈妈继续开始斥责女儿:“这么简单的题你才考98分,丢不丢人。”
随后她又看到女儿佝偻着腰,心生不满,一巴掌拍在女儿身上,口中的话也越来越难听:“你还要不要脸.....”
在一旁目睹这一切的樊登,实在不忍心再看妈妈这样无端的指责,便走过去说道:“98分已经很高了,你很棒!”
鼓励完孩子后,他又耐心地和这位妈妈建议,希望妈妈别再这样骂孩子了,对孩子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母亲也是担忧孩子的成绩,只是这份焦虑过了限度,就变成了语言上的灾难。
天下有太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步步筹划。
但若是焦虑逐渐失控,开始覆盖到整个家庭,迟早会成为教育中毁灭性的打击。
樊登表示,他所认识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父母都懂得放手。
“放手”二字,指的不是完全不关注孩子,而是在背后远远地带领孩子成长。
这些父母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精彩,孩子们也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变得很棒。
也就是说,母亲适当地转移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不仅能减轻教育的压力,还能给彼此留有空间,便于孩子更好的成长。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一个“情绪 ABC 理论”:
其中指出,引起一个人情绪困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母亲和孩子的相处亦是如此,很多时候,让亲子关系僵化的不是一件小事引发的矛盾,而是情绪化处理问题导致的负面结果。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母亲情绪稳定,加以正确引导,孩子自然也会遇事积极处理,学习中保持上进心。
母亲停止焦虑,学会适当放手,教育的方式一步步放松下来,一切都会走上坡路。
“母爱的第一任务是
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母亲把教育的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真正觉醒的妈妈,不会再一味地逼迫孩子,更不会把目光和精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