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
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急诊右侧大脑前、中动脉栓塞支架取栓术加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脑保护下球扩支架血管成形术的病例,具体病例如下。
性别:
女
年龄:
64周岁
主诉:
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9个小时
既往史:
神经系统查体(主要阳性及阴性体征) :
术前DWI
右侧脑室旁,丘脑,中央沟附近可见高信号
术前MRA
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未见显影
取栓前右侧颈内动脉造影
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未见显影
术中部分DSA影像
术中微导管选入远端真腔
取栓支架释放(.014PT导丝配合微导管选入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后,复查造影明确远端真腔,沿微导管置入5*30mm支架,于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内释放支架),前后共两次取栓。
右侧颈内动脉球扩[右侧颈内动脉岩段置入保护伞(国产)沿保护伞导丝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置入10~7*40支架一枚]
术后复查DSA影像
术后复查造影,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显影良好
术后即刻CT
患者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可见高密度影
术后3天头CT
可见术后即刻高密度影完全吸收,同时可见右侧额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区低密度影
患者无头晕、头疼
神经系统查体:
急诊取栓的部分经验总结
这次分享的病例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病例。做了这么多取栓病例之后,笔者觉得,要想取栓的患者获得一个好的预后,术前筛查和术后的管理比手术本身更重要。
若是偏重于手术技术的探讨,而忽略了术前筛查和术后管理,往往结果可能是手术做得很精彩、患者最后却躺着出院……
术前筛查的核心在哪里?
笔者认为术前筛查的核心在于:
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具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
而是否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个多学科联合互助的过程。如果卒中中心不是由神经内、外科自己做介入治疗,那么在碰到疑似大血管闭塞的患者的时候,建议第一时间神经内、外科和介入科的医生均到场。如果在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内,仍然建议先静脉溶栓,同时积极的向家属介绍桥接治疗的必要性,在溶栓完成的即刻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是否有大血管闭塞、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
那么怎么科学合理的判断是否真的存在大血管的闭塞?
首先根据NIHSS评分,大于6分的患者可能存在大血管闭塞。这个时候仍然是首先行头CT平扫排除出血,之后可以结合CTP加CTA,或者是DWI+MRA+PWI。
当然上述这些检查可以根据各个中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取舍。像我们中心MRI室24小时为卒中患者开放,所以我们更偏重于使用MRI检查。
术前筛查必不可少的另一个环节是明确缺血半暗带。要想最科学的明确缺血半暗带的大小,笔者仍然是首先推荐Rapid软件,其次是MIStar软件。
术前筛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很多中心现在已经非常重视明确核心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了,但是很多人就是没有从综合的整体状态去判断怎么才能给患者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通俗的来说,就是“只盯着血管”,没有考虑其他综合因素。
比如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患者,年龄大于85岁,心肺功能都欠佳,部分患者大脑中动脉M2、M3段闭塞,同时缺血半暗带其实不大,这部分患者整体状态较差,如果患者家属不是特别积极,能够挽救的脑组织不大,不要过分的强调血管内治疗。这个时候保守治疗结合后期的康复训练可能对患者更好。
血管内治疗只是一个选择方案,综合的评价患者的整体收益与风险,为患者设计一个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而不是仅仅单纯强调手术,这样才能回归到医生工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