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算云平台
微算云平台(www.v-suan.com)为华算科技旗下科技媒体,以计算技术为核心,提供最新资讯、实用教程、培训指导、政策动态、人才招聘等信息,同时建有问答平台、交流社区和解决方案商城,服务材料、化学、物理、计算机、机械、生物等多个学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科创汇  ·  公示|2025年度金山区支持企业品牌创建专项 ... ·  昨天  
宏观土肥圆  ·  各相信各的故事 ·  昨天  
宏观土肥圆  ·  各相信各的故事 ·  昨天  
掌上铜山  ·  微信上新重大功能! ·  昨天  
掌上铜山  ·  微信上新重大功能! ·  昨天  
烂板套利  ·  AI智能体(AI Agent)领域,4家优质公司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算云平台

人工树叶,性能飙升200倍!三院院士杨培东,Nature Catalysis!

微算云平台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5-02-04 08:30

正文

【做计算 找华算】 理论计算助攻顶刊, 50000+ 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成果简介
光电化学(PEC)通过将光吸收和催化集成到电极中,为太阳能燃料合成提供了一条直接途径。然而,由于催化过电位高和半导体光电压不足,PEC生产碳氢化合物仍然难以实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院士、Virgil Andrei 等人将卤化铅钙钛矿光吸收剂与合适的铜纳米花电催化剂结合,通过PEC合成乙烷和乙烯。得到的钙钛矿光电阴极在0 V条件下生产C 2 烃的法拉第产率为9.8%。催化剂和钙钛矿几何表面积强烈影响光电阴极的C 2 选择性,表明局部电流密度在产物分布中起作用。通过将光电阴极与硅纳米线光电阳极(用于甘油氧化)耦合,克服了水氧化的热力学限制。这些无辅助的钙钛矿-硅PEC装置获得了155 µA cm -2 的C 2 碳氢化合物光电流密度,比传统的钙钛矿-BiVO 4 人工树叶(用于水氧化和二氧化碳还原)高200倍。这些见解确立了钙钛矿半导体作为PEC多碳合成的通用平台。
相关工作以《 Perovskite-driven solar C 2 hydrocarbon synthesis from CO 2 》为题在《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论文。这也是 杨培东院士 在《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的第8篇论文。
图文导读
图1 钙钛矿-BiVO 4 人工树叶的设计与碳氢化合物的合成
基于铜纳米花(Cu NF )在乙烯合成中的良好活性及其与整体系统设计的兼容性,优化了Cu NF 电催化剂的CO 2 还原性能。在碱性过硫酸铵溶液中对铜箔进行表面氧化制备催化剂。这导致CuO纳米花的生长,其随后被电还原为金属Cu NF 。催化剂由2-4µm宽的团簇组成,保留了CuO的50 nm薄纳米板结构。
接下来,Cu纳米花催化剂通过与钙钛矿光伏器件连接,形成埋结光电阴极(简称PVK|Cu NF )。光活性面积为~25 mm 2 的PV器件使用三阳离子混合卤化物钙钛矿光吸收剂,该吸收剂夹在空穴和电子选择层之间,以实现有效的电荷分离。这些器件提供了1.08±0.03 V的高平均开路电压(VOC),能够实现Cu电极上C 2 碳氢化合物的形成。
本文通过将低过电位Cu电催化剂与1 V光电压的钙钛矿光吸收剂相结合,证明了C 2 碳氢化合物的形成。首先使用具有坚固BiVO 4 和TiO 2 光阳极的串联装置,将乙烷、乙烯的生产与O 2 的析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将钙钛矿光阴极连接到用于GOR的Si光阳极,C 2 偏电流密度提高了200倍,为同时合成PEC碳氢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概念验证演示。
图2 Cu纳米花催化剂对CO 2 还原的选择性
首先在0.1 M KHCO 3 水溶液中,在恒定的CO 2 流动下,筛选了Cu NF 的催化活性。在-0.5 V下已经可以观察到乙烷和乙烯的生成,这使得催化剂与最先进的串联PEC装置兼容,用于无辅助的二氧化碳转化。C 2 的产率在负电位下稳定增加,在-0.9 V以下稳定在10%左右。像CuNF这样厚而致密的催化剂纳米结构有利于C 2 H 6 的产生,这可能是由C 2 H 4 的再吸附和进一步还原引起的。另外,*CH 3 二聚化或乙氧基中间体也可能有助于C 2 H 6 的形成。在-0.5 V时CO是主要的还原产物,而在有利于C 2 形成的负电位下,CO的比例大幅下降(<5%)。这是因为在0.1-0.3 V的较低过电位下更容易产生CO和甲酸。
图3 PVK|Cu NF 光电阴极上依赖催化剂面积的C 2 烃选择性
观察到集成光电阴极的C 2 选择性与催化剂的暴露几何面积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催化剂活性面积为~4 mm 2 时,对乙烷和乙烯的选择性最佳,其中C 2 烃的产率达到预期的9.8%。然而,当催化剂的几何面积为40 mm 2 时,C 2 烃的产率急剧下降至0.8%。这一发现表明,电流密度影响选择性。为了证明这一发现的合理性,对具有不同催化剂几何面积的PVK|Cu NF 光电阴极和相应的Cu NF 电极进行了CPE和CV扫描。正如预期的那样,C 2 的产率在不同尺寸的Cu NF 电极上保持相似。同时,CV扫描表明,当阴极绝对电流(I)与电化学结果相匹配时,可获得最佳的选择性(图3a)。换句话说,通过催化剂的光电流密度(J cat )需要匹配等效面积的Cu NF 电极的电流密度(J Cu )。
这种当前匹配要求在CV图中定义了两个不同的区域(图3a)。当催化剂面积过小时,总光电流(I)受到催化作用的限制。这意味着光吸收剂必须迫使电荷通过较小的催化剂区域,从而产生相对较高的电流密度(J cat >J Cu )。然而,当催化剂表面积太大时,电流就会受到通过光吸收器产生的电荷的限制。这种钙钛矿光电流趋于稳定,遵循典型的J-V曲线形状,导致J cat Cu。这提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处理微调PEC产物的选择性,这在组装成集成光电极时往往被忽视。
在产物分布方面,选择性与电化学结果相似,甲酸盐的产率为20-30%,而其他C 2+ 液体产物(如乙醇)在0 V下,产率<10%。在不同应用电位下测试的光电阴极在C 2 碳氢化合物产物的产率中也呈现出与暗Cu NF 电极相似的趋势(图2和4)。在更浓的0.5 M KHCO 3 电解质溶液中,CPE期间获得了较低的C 2 产率。 13 C气相色谱-质谱(GC-MS)实验表明,所有气态产物均来源于CO 2 还原(图3d)。
图4 PVK|Cu NF -BiVO 4 串联耦合用于C 2 烃生产和O 2 析出
优化后的钙钛矿光阴极(Cu NF 面积约为4 mm 2 )接在BiVO 4 和TiO 2 光阳极上进行O 2 析出,以评估串联人工树叶在无辅助的情况下产生C 2 烃的活性。在FTO玻璃上电沉积BiVO 4 光阳极,然后在VO(acac) 2 存在下退火,而自旋涂覆的无定形TiCoO x 层作为析氧催化剂(OEC)。另一种方法是水热合成TiO 2 光阳极纳米线(NW)。
PVK|Cu NF 和BiVO 4 光电极的CV曲线在~0.5 V电位下重叠,表明该系统可以在无偏压条件下工作。由于钙钛矿器件提供1 V的光电压,该工作电位对应于Cu NF 催化剂上大约-0.5 V的施加电位。由于BiVO 4 的起始电压为0.4 V,PEC串联可以维持仅0.12 mA cm -2 的无辅助稳态光电流密度。在0 V偏压下,对钙钛矿-BiVO 4 串联进行了4小时的CPE实验,证实了该体系确实可以在产率分别为0.49%和0.18%的情况下产生乙烷和乙烯(图4b、c)。这一结果与PVK|Cu NF 光电阴极在0.5 V下或-0.5 V下的Cu NF 电极的CPE得到的选择性一致。
TiO 2 NW 光阳极也在串联人工树叶结构下进行了测试。虽然其更宽的带隙限制了总光电流,但TiO 2 具有更高的0.2 V的起始电位,并且具有改进的填充因子。后者导致阴极和阳极CV曲线在~0.45 V时重叠增加,从而产生更高的无偏压光电流,最高可达0.3 mA cm -2 (图4d)。由于工作电位的微小变化,在0 V偏压下,C 2 选择性在10 h内保持相似,而C 2 碳氢化合物的数量仅比PVK|Cu NF -BiVO 4 装置增加了1.8倍。
图5 基于PVK|Cu NF -Si的PEC装置用于C 2 烃合成与甘油氧化
为了克服水氧化的热力学限制,接下来将钙钛矿光阴极连接到具有37.8 mm 2 活性面积的Si光阳极上,用于GOR(图5a)。两个电极平行辐照,阴极和阳极室由双极膜分开。在平面和NW的p + n-Si衬底上涂覆10纳米薄的TiO 2 层,以防止NW在碱性阳极溶液中降解。通过扫描电镜和EDX谱图证实,PtAu团簇被共溅射到致密的TiO 2 层上(图5b-d)。所得到的平面和NW的p + n-Si|TiO 2 |PtAu电极分别缩写为Si p 和Si NW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