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话语权的构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栏目主持人
:陈一峰,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国际法学会理 事会执委,主要从事国际法理论、国际组织法研究。
主持人话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国际法话语权日益 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场域。中国的国际法话语权与中国目前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极不匹配。国际 法话语权的不足是制约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事务领导力、全面推进国际法治的重要因素。 国际法话语权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且 还要注重国际法叙事的价值理念引领、政治议程设置、国际传播辐射、国家形象建设等综合因素。中共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 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作为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 设者,理当积极建设和提升国际法话语权,破除西方国家的国际法话语霸权,为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发 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本专栏正是国际法学界回应如何有效提升中国国际法 话语权的最新学术思考。
我的文章《叙事、叙述与话语权:一个国际法的叙事学研究》旨在从叙事内在结构的角度阐明国际 法话语权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叙事将国际法的形式规范性转化为社会必要性和政治正当性,国际法的话 语霸权经常是通过叙事来确立的。借用叙事理论,文章分析了国际法叙事的模式和功能,阐明了国际法 叙事的分层结构,并着重探讨了国际法叙事的权力运行机制。文章指出,国际法叙事充满斗争,其本质 是话语权和全球治理领导权的斗争。提升国际法话语权需要注重构建国际法叙事的体系性,加强建设国 际法叙事的传播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法叙事竞争。
陈晓航博士的文章《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中心主义祛魅与国际法话语》则是破除西方国际法话语霸 权的有益尝试。
司法中心主义是实证国际法学传统的根本主张,核心观点是国际司法机构不仅能够有效 解决国家间争端,也能促进国际社会不断法律化,是国际社会不断文明化的标志。文章指出,司法中心 主义体现了目的论的线性进步观,同时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某种意义上国际司法机构是西方商业主义、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表达载体。文章进一步指出,对国际法庭实践的经验主义研究有助于祛魅司法, 有必要超越以规则主导的司法中心主义,转而从论辩实践和话语权力斗争的角度去分析国际裁判在国际 社会中的角色。
蔡从燕教授的文章《道器之辨:中国提高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中的论辩及其超越》从“立”的角度 阐述了中国提高国际法话语权的路径。
提高国际法话语影响力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必由之路。文章 提出,由于国际法的特殊性和中国的特殊性,论辩对于中国提高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 是,文章强调,论辩是形式和方法,只是“器”,并不足以维持一个大国持续的国际法话语影响力。因 此在提高国际法话语权过程中,中国在重视论辩的同时应该超越论辩,要循“道”而行,其根本在于要 立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
从话语权的角度研究国际法,本质上是跨学科研究,有待发掘和探讨的学术问题还很多,也向中国 国际法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研究要求和期待。本专题选取三个不同侧面来切入,更多是抛砖引玉,期待 学界同仁推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