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困扰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核心要素。为调动医生参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文件提出,在社会办医疗机构稳定执业的兼职医务人员,本人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各地也必须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科研、技术职称考评、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相关政策。
“现在人才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闫长祥告诉健康界,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加上医院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平台,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人才队伍建设较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神经内科、麻醉科有硕士点;但其他学科室由于没有硕士点或者博士点,部分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瓶颈。“人才队伍是困扰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问题”。
文件的一大创新之处是在民营医院执业的医生可以跟公立医院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参加职称评审,“但医生职称评审在民营医院确实出现了问题。”闫长祥解释道,在北京,医生评职称一部分走的是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模块,一部分走的是北京市卫生系列模块。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医生在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获得的副高职称,在北京市卫生系列不被承认,无法晋升正高。“各个条块如何打通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指引。”
近日,人社部释放一个信号,医院将拥有为医生评职称的自主权。“这个跨度是很大的,这意味着将来会取消职称评审制度。”张强说,例如,如果医院自己可以评职称,相当于一个医疗机构可以以某一职称与医生建立契约关系。但医生从一家医院来到另一家医院,其原来单位所定职称不受新单位认可,或者说新的医疗机构将会与医生以新的职称签订契约关系。“这一政策背后肯定隐藏着一定含义,否则不会放到医院去评职称。”
“民营医院可以参加评职称,但通过率低。医院评职称可能性不大,自己医院评的职称谁认可呢?高级职称尤其难评,主要因素是民营医院普遍不具备科研能力。”余小宝补充道。
谈及民营医院为何难以撬动大专家?张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民营医院平台本身还不够好;另一原因是所谓专家的医生品牌与医院捆绑在一起,医生没有勇气独立出来。“医生本身就属于自己。”张强认为,未来,民营医院或许会改变这一观念。“我为什么一定要去挖大专家?我为什么不和医生集团合作呢?”张强强调,这就是医生集团的未来价值。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张强、余小宝、闫长祥在接受健康界采访的过程中,普遍传达出了一种担心,政策如何落地?张强认为,政策难以落地的原因是可能会触及各方利益。例如,随着个人诊所与民营医院的增加,卫生部门管理能力面临考验,医保部门面临资金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