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观点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
置换绝佳战点,一步错,步步错。。
分享见了几个人,2025是一个置换年。
最近半个月,学术界有几个重要人物发言,分别是:
伍戈、徐高、黄奇帆。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4
年
4
月参加过二把手的座谈会。
最近经常参加论坛,提到了不少观点。
A
,地产
FZBC有必要,
但住房依然具有部分资产价格特征。
过度的地产调整,可能影响居民的存量财富和购买力。
只有维持房价不跌,让居民有资产性收入,才能够刺激消费。
另外,房地产链条很长,带动的上下游非常多。
一旦形成了下跌预期,
只靠市场自己来出清,会非常非常慢。
想要止跌回稳,
短期内必须要政府出手。
B
,收储
目前收储速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地方操盘手购买房产的价格,很难谈拢。
因为地方投资的时候,也在考虑收益率。
如果亏钱了,要问责,这就是准商业化的资金。
如果短期内实现房地产的止跌回稳,
需要更大规模的公共资金入市。
公共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
不计代价,也就是没有终身追责要求。
也就是说,目前不应该太考虑道德风险。
就算这一大批资金,有些最终去向说不清楚。
但为了把经济挤拉起来,把房价拉起来,这都是
必要付出的代价
。
C
,需要增量政策
目前推出的政策,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存量问题。
大量的资金都去了地方债,用于借新还旧。
真正直接用于新增的消费、投资的资金,目前还不够。
需要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天量的流动性。
从国际经济来看:
矫枉必须要过正,一定要彻底扭转看空的预期,打爆空头。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写了一篇
2
万字的文章,为中国经济出了上中下三策。
徐首席和付首席的观点有些相似,都
认为中国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明确的定义其实是购买力。
人的需求虽然是无限的,但可能没钱,所以无法转化成购买力。
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手段,归根结底是为发展服务的。
如果目的是安全,是独立自主,那就会牺牲居民消费。
经济资源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全部投入再生产。
这就是建国前
30
年的逻辑。
如果目的是居民的福利,是经济发展,那投资和消费就会有一个平衡点。
从供给的角度来讲,生产力由于技术进步,可以很快提升。
但是有效需求,往往很难跟上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导致经济增长受阻。
那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最核心的原因,是分配。
首先有一个前提:
总购买力来自其总产出。
也就是说,在封闭环境中,所有的购买力能够吃掉所有产能。
但随着贫富差距增大,有钱的人消费欲望跟不上,有消费欲望的人又没钱。
钱多了之后,花钱就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变成了投资行为。
而投资需要讲究回报率。
一旦回报率不足,有钱人就会减少投资,资金沉没,整体的购买力下降。
最后出现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具体来讲,中国两个最重要的有钱人,现在都不花钱投资了。
一个是国央企,掌握了大量的资产和信贷资源。
几乎不对老百姓分红。
而且现在觉得投资回报率太低,都不愿意投资。
一个个全都去买国债了。
结果把国债价格推高,收益率不断拉低,现在都已经低于
2%
。
另一个是大的民企,尤其是一股独大的民企。
也很少分红,现在也不愿意投资。
甚至还在收缩战线,降薪裁员,把现金牢牢攥在手里。
最后都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上面说的都是封闭体系,是内需,但现实世界还有外需。
2008
年之前,消费虽然也不足,但投资和外需非常好,可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但一个国家无法长期维持顺差,因为别的国家会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就像现在的美国,采用的关税政策。
这就会导致外需下降。
而投资太多之后,回报率会下降,最后就没人愿意继续投资了。
而中国又是一个劳动收入不高的国家,最后
只靠着消费,根本无法支撑有效需求。
因此,要打破负面螺旋,就要在需求侧解决问题。
有三种策略:
A
,上策。
改善收入分配逻辑。
当企业不愿意花钱投资的时候,要设计相应的机制,把钱分配给需要花钱的老百姓。
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增加有效需求。
这种策略难度太大,短期内很难操作。
B
,中策。
继续加大投资,匹配生产能力,避免进入负面螺旋。
虽然投资的回报率在降低,但一旦不投资,通缩带来的问题更大。
C
,下策。
去产能,减少供给,让生产能力匹配需求。
这种办法代价很大,因为去产能之后,很多企业关停。
必然会导致失业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到需求。
2015
年左右中国有一次去产能,当时叫供给侧改革,在钢铁、煤炭行业操作的不错。
那是因为当时需求还不错,去产能后,需求还顶得住。
但到了
2025
年,需求已经不够,甚至进入负面螺旋了。
这时候再搞去产能,又会伤到需求,一不小心就玩脱了。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
2025
年,需要更大规模的刺激,才能够走出负面螺旋。
黄奇帆,曾经重庆的操盘手之一,才华很高,是国家级别的智库之一。
A
,中国的经济腹地依然非常大。
曾经为了打压房地产,一直用的是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
目前是
65%
,很多人说未来空间不大了。
现在为了扶持房地产,开始用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
目前是
48%
,很多人说未来空间依然很大。
B
,中国和美国金融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都不同
美国金融危机,当时做到了零首付。
而且利用金融衍生品,加了几十倍杠杆进去炒,最后都变成了坏账。
中国对于房地产市场非常谨慎,大部分时间维持了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