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发现,社会上有着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每一代人在谈到社会机遇这个问题时,几乎都会觉得自己没赶上好时候。
比如说:90年代工作的人,会特别向往8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只要进了外企就能发财,而2000年代的人,则会羡慕9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只要下海就能盆满钵满。
至于2010年代的人呢,又会怀念200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只要进了互联网行业就能赚大钱……一代一代,循环轮回,看上去似乎永无止境。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货币与区块链领域,上面这个原理也完全适用,比如说: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社长遇到的N多人,几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唉!你说我怎么就没赶上好时候呢?要是让我早几年接触到比特币,现在我是不是也财富自由了?”
图:早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人感觉自己接触比特币“太晚了”
非常好,在今天的推送里,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假设时光倒流,我们中的大多数,在2010年的时候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接触到了比特币,那么请问你投身其中的几率有多大呢?
传统精英的不屑和民间专家的毒舌
持币者的巨大心理压力
真是不好意思,
你在接触比特币之后投身于其中的可能性,基本是零。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
早期的比特币玩家,他们所面临的,是来自于社会和技术的、外人所难以想象的巨大双重压力。
在今天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社长首先带着大家一起来看下来自于社会人文方面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遇到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上网搜这东西靠不靠谱,所以你在某些社交网站上可以看见铺天盖地的“如何评价XXX”。
然而,在比特币刚出现的时候,你除了中本聪的英文白皮书之外,竟然找不到一份靠谱的中文资料或是深度的解读文章!这样一来,如果你2010年在中文互联网上提问“
如何评价比特币
”的时候,怕是没有一个人会回答你,
因为当时中国能够接触到比特币的人,不超过20个。
这种尴尬的情况,直到2013年比特币价格上涨时才有所缓解,也就是说,各国的“精英阶层”终于注意到了这个神秘的新生事物,那么,他们对此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
老派的学者不用说,郎咸平那张猛挥双手的图简直快要成了币圈专属的表情包,而那些接受能力更强的年轻人,绝大部分也没有选择拥抱这项新生事物
。
在这里,我们以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社区之一“果壳网”为例,看看在当时年轻精英们的眼里,比特币究竟是什么样一般的存在。
闹剧、泡沫、罪恶
……我勒个去,谁快给我两粒速效救心丸,让我这颗衰老的心脏缓一缓,贵精英这么大帽子扣过来,本社长可是实在承受不起。
好,言归正传,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
无论是正规科班教授,还是民间江湖专家,在针对比特币的态度上,他们罕见地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网络舆论那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上面稍带一下节奏,他们就是你手中的加特林机关枪,可以向着目标永不间断地狂喷。
可以这么说,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你在网上看到的几乎所有关于比特币的消息,几乎都是负面的。
图:比特币舆论抨击路线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你当时有幸接触到比特币,而且更加幸运地无视外界所有人的舆论压力、以及比特币价格的巨幅波动,选择了卖车卖房进场梭哈。
恭喜你,你每天将从父母妻儿那里接到N个感人至深的电话,他们会声泪俱下地劝你遵纪守法做个好人,从传销窝里早点脱身,赶紧回家考公务员进个国企……啥?不听?OK,一哭二闹三上吊,把你生生塑造成不孝子女,你服不服?
简陋的基础设施+猛烈的黑客攻击
“拿住币”的最大敌人
看完了来自社会人文方面的压力,我们把目光转向技术方面的压力之上,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假设你顶住了上面所有的压力,并且跟中本聪同时开始挖矿,三年之内,你的资产也极有可能会被清零。
为啥?因为你拿不住!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比较困惑,这有啥难的?我们放到交易所或是钱包里,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喂喂,老兄,你要知道:当年的交易所和钱包,那可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可靠,很多交易所的前端界面,长得简直就跟五流电商网站一般,很难让人对其予以信任。
至于钱包嘛,在最初的岁月里,比特币不仅没有冷钱包,而且连移动端钱包也没有,只有PC端的桌面钱包和云钱包。而对比特币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数字资产的大额钱包,那是尽量能不触网就不触网的,否则的话,一旦被黑客察觉到你的存在,那资产失守往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图:Mt.Gox早年的简陋界面
为什么这么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词:
APT,它的全称是“高级持续性攻击”(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也就是黑客长时间盯着某个目标,对其从各个方向进行不同方式的攻击,甚至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布置一个巨大的局,这一整套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攻破目标的网络防线,获得其背后的信息或资产。
一般来说,由于实施成本太高,但从中获得的利益又与之不匹配,大部分黑客对APT没什么兴趣,所以这种攻击一般只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或是大型组织之间。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效益。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中国互联网,它其实也是无时无刻地面临着外部力量的攻击,只不过这些攻击都不为人们所熟知而已。
然而,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APT行为——尤其是针对大型交易所数字钱包的攻击,瞬间充满了极大的经济吸引力。
原因很简单:
交易所和大户的钱包里,往往会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代币。而在偷盗得手之后,黑客只需要一个暗网的混币器,就可以彻底消失于追踪者的视线中。
收益风险比极其之高。
因此,对交易所和大户的钱包进行持续攻击(APT),几乎是数字货币领域的黑客们孜孜不倦的乐趣。
在这种来自全世界黑客的如潮的攻势之下,自比特币诞生后的数年之间,N多交易所和大户的网络防线接连失守,电子钱包三天两头就被盗,损失数量动辄五六位数。
我们要知道,能够在那个年代接触到比特币的人,已经是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准的极客了,然而就连他们都难以在这生存游戏里苟活下来,你算算你一个小白又能挣扎几秒?就算你在2010年未卜先知,挖了六七位数比特币出来,就凭你那网络安保意识,估计没几天,就得被黑客席卷一空了吧。
表:比特币早年大型盗窃案
沉浸在过去的人
你们错过的岂止是比特币
好,在经过上面两部分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任何的舆论鼓励、 以及像样的基础设施支持之下,即便让大多数人在2009年就接触到比特币,
在社会与技术的双重夹击之下,也基本没有人会拿得住。
那么,早期入手比特币的财富机会,是否就注定与我们普通人无缘呢?恐怕不尽然。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
尽管时光不会倒流,但是比特币的机遇,实际上已经多次以某种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并成功地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擦肩而过。
这话从何说起?请各位读者看下面的这张表格。
表:每年都会出现的明星项目
我们不难看出,自数字货币诞生起,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明星项目横空出世,其中一些项目的表现,可以说并不亚于早年同期的比特币。
很好,
请问这些几乎一年一度的大机遇,大家有几个人抓住了?对于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很遗憾,就社长所见到的情况来看,在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时候,
大多数人
并没有表现出科技投资者应有的包容性和求知欲,反而
因为旧有的思维框架受到挑战
,结果如同生物学中的排异一样,
把“传销”、“空气”的帽子疯狂扣到项目方的脑袋上,正如他们此前对待比特币一样。
从这点上来看,就算时代给了你一次又一次的机遇又怎样呢?没有对世界的敬畏态度,缺乏一颗不断学习上进的心,你错过的,又岂止是一个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