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医美专栏】“旧”材料的新篇章 ·  3 天前  
E药经理人  ·  2025-2030年CRO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 ... ·  4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FDA审评:阿托伐他汀钙混悬液第二次NDA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 2024-03-05 17:14

正文


《寻求意义》品读



李泽厚新书《寻求意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本书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散文随笔原创佳作” ,评语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随笔遗作集,分为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四辑,均为李泽厚1990年代客居海外后写作。与前期的煌煌大著相比,形式似乎有从巨到细的转型,但其精神内核没有变化,仍然是那个以思想之刃洞穿纷乱世事的湖南人李泽厚。”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现选出书中20段发人深省的话,与大家共读。




(1) 人们常常说,往事如烟、浮生若梦。其实,梦醒了也还是梦,否则便是死亡,但我们却都活着——我活着正在写这些字,你活着正在看这些字。


(2) 青年声色狂欢,中年辛勤事业,晚岁恬淡洒脱。尽管说浮生若梦,人间如寄;旅途回首,又仍然非常真实和珍贵,令人眷恋感伤。虽知万相皆非相,道是无情却有情。


(3) 佛知空而执空,道知空而戏空,儒知空却执有,一无所靠而奋力自强。深知人生的荒凉、虚幻、谬误却珍惜此生,投入世界,让情感本体使虚无消失,所以虽心空万物却执著顽强,洒脱空灵却进退有度。


(4) 我崇尚鲁迅,觉得他远超其他作家,包括超过张爱玲、沈从文等,当然也是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无法可比的。鲁迅具有他人所没有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又用自己创造的独特文体,把思想化作情感迸射出来,确实非同凡响。


(5) 鲁迅的《孤独者》之所以震撼我,就是因为深刻,比《伤逝》深刻。《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那种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大苦闷化作深夜中凄惨的狼嗥,让人闻之震撼不已,何等孤独,何等寂寞,又何等意味深长,那是极其炽热的声音,却是非常冷静的笔墨。两者相加,才能有这效果。读后给人的美学感受,并不是低沉、消极或颓废;相反,它燃起的是深重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慨。


(6) 我觉得作家不必读文学理论,但可以读点历史、哲学等。读历史可以获得某种感受,增强文学深度;读哲学则可以增加智慧,获得高度。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都应当有敏锐和独特的感受,保持这种感受才有文学的新鲜。读文学理论的坏处是创作中会有意无意地用理论去整理感受,使感受的新鲜性、独特性丧失了。


(7) 回顾百年以来,在观念原创性之强、之早,思想构造之系统完整,对当时影响之巨大,以及开整个时代风气等各个方面,康有为都远非严复、梁启超或其他任何人所可比拟。他与现代保守主义思想源头的张之洞、激进主义思想源头的谭嗣同,鼎足而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源头,至今具有意义。



(8) 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是今天人们羡称的三大家。我以为,论读书多,资料多,恐王不如陈,陈不如钱;但论学术业绩,恐恰好相反。

(9) 大家对钱锺书的喜欢,出发点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创见。当然,他还是有好些看法好些贡献的,但似乎并不非常突出。他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有擦出一些灿烂的明珠来,永照千古,只得了许多零碎成果,太可惜了。所以我说他“买椟还珠”。

(10) 《红楼梦》最能展示中国人的情感特色,它让你在那些极端琐细的衣食住行和人情世故中,在种种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人情冷暖中,去感受那人生的哀痛、悲伤和爱恋,去领略、享受和理解人生,它可以是一点也不寻常。就是那种趣味,让你体会到人生的细微和丰富,又熟悉又新鲜,真是百看不厌。

(11) 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

(12) 哲学的功能不在感染(诗),不在教导(科学),只在启悟。所以哲学是智慧,这智慧不是知性认识,也不是情感陶冶,而是诉于情理结构整体的某种追求、探询和了悟。

(13) 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14) 我的哲学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要以“人活着”(中国传统的“生生”)来替代或超越海德格尔及西方传统的Being。
(15) 让哲学主题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来替代那空洞而不可解决的“畏”和“烦”,来替代由它而激发出的后现代的“碎片”“当下”。让哲学主题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来替代那空洞而不可解决的“畏”和“烦”,来替代由它而激发出的后现代的“碎片”“当下”。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16) 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明天时来运转,所以只要坚持下去,好日子总会来。中国民族也好,海外的千万华人也好,因此能够经历各种艰难困苦而生存下来。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就是这种儒学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可见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宗教,但它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哲学,但它却包含了哲学的理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家是最讲实际、最重情感的;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儒学是最宽宏、最讲理性的。这就是儒学的特点。

(17) 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

(18) 我现在提出的情本体,或者说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这是一种世界的视角,人类的视角,不是一个民族的视角,不只是中国视角。但又是以中国的传统为基础来看世界。所以我说过,是“人类视角,中国眼光”。

(19) “上帝死了”之后,中国哲学登场。

(20) 我承继启蒙,反对假“儒教”“国学”“文化传统”和各种反理性主义的理论学说之名来“蒙启”;另方面又强调要超越启蒙,主张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如“情本体”),来纠正和改造启蒙在根本理论和现实实践中的诸多重大缺失,以走出一条有普世意义的中国自己的路。

均为李泽厚20世纪90年代后所作,其中十多篇为首次收入书中。本书乃晚年李泽厚忆人生、念亲人、怀友朋、说人物、阐思想之作。本书分为四部分: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内容宽泛,形式不一。书中,李泽厚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求学经历、与亲人的交往、学术之路、思想历程,等等,并且表达出对人生、社会以及世界、人类文明和未来的关怀和探索。在写人怀事中,表现出李泽厚自然、坦率的个性,以及坚持自己学术道路的求索和无悔精神。

往期推荐



李泽厚的“冷冻头颅遗嘱”已执行,人生最后震撼的感叹号

大树凋零:现代学术史上的李泽厚先生

梅剑华:概念创造、自然化与实践本体—— 李泽厚思想之一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