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读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当你累了、烦了、痛了、委屈了(写的真好) ·  昨天  
龙岩图书馆  ·  龙津悦读云课堂 | ...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人到中年,最深的感悟! ·  2 天前  
壹读  ·  洗脑神曲《APT.》,到底在唱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读

你们争来抢去的轩辕剑,轩辕知道吗?| 壹读百科

壹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09 07:32

正文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传说上古时代,诸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轩辕氏铸剑,名曰轩辕剑。剑身一面雕刻日月星辰、一面刻花草树木;剑柄则一面书农耕畜牧之术,一面书统御四海之策。轩辕登天后将剑传于夏禹,后又为商汤所得,从此斩妖除魔、战无不胜。 

还有传说的更细致的,说轩辕黄帝就是凭这把威力无穷的旷世奇剑,打败蚩尤,之后又统一四海,将中原大地尽收囊中,所以后世流传,得轩辕剑者得天下。 

真有这回事吗?

比起轩辕剑更想要双截棍的壹读君|何满子 

轩辕是谁?

轩辕,众所周知,是并称为“炎黄”两人之中的黄帝。黄帝姓姬,名字叫轩辕,也有说法是黄帝所居在轩辕之丘,所以也称轩辕氏。 

不管怎样,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之后正逢着中原大地各种部落相互侵袭,暴虐百姓,于是就顺势四处征讨,做了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的首领。 

炎帝(神农氏)比黄帝更老点,占据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不过黄帝风头正劲时,炎帝势渐衰弱,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黄河的水源,炎帝打了败仗,从此就归顺了黄帝轩辕氏。但是因为炎帝虽然战败,但声名和威望都还在,黄帝又乐得大人雅量,所以不叫归顺,而叫联盟。 

炎黄联盟之后,势力更大,四方的小部落都纷纷来服,只有一个不服的,就是著名的蚩尤。蚩尤占了东夷(黄河下游,中国东部地区),性情暴虐,又善刀兵,自视了不起得很。蚩尤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传说“黄帝战蚩尤九战九不胜”,这里的九还是虚数,就是黄帝和蚩尤打了好多仗,就是打不赢。

而终于打赢、成王败寇的那一次,是在涿鹿开战(今天的石家庄附近),传说把那一仗讲得十分激烈玄幻:一会儿蚩尤呼风唤雨、降下大雾、一会儿轩辕请来玄女助阵,这才最终战胜了蚩尤,一统华夏,做了天子。 

是铸鼎不是铸剑

黄帝轩辕打过的仗不在少数,那么他打仗时所用的武器、是不是就是后世所传的轩辕剑?事实上,在《史记》的五帝本纪,黄帝轩辕氏怎么从小长大、战炎帝、征蚩尤、治国、平天下乃至修仙娶妻生子都讲了,唯独没有提“剑”字。 

除了五帝本纪,《史记》还提到轩辕的地方,在《封禅书》中。封禅书是记载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天地、山川的一篇长文,其中黄帝的篇幅还不少。《封禅书》里说黄帝常常在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五座山游观,就是为了与神相会,连打仗的时候都边打仗边修仙,这样修炼了百年之后,终于与神相通。 

又一次,为了祭拜上天,“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原来黄帝确实取了首山之铜,只不过首山之铜铸的不是剑,而是鼎。

商后期的青铜鼎,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锅,可以烹煮食物,但更大的用处是祭祀。除此之外,鼎还作为立国的重器、权力的象征,对于任何政权都意义重大,所以才有问鼎、定鼎中原一说。

所以黄帝轩辕取首山之铜铸鼎祭天,其实是很合理的。况且他前脚铸了鼎,后脚就收到了回应:鼎既成,便有一只大龙垂下长长的胡须来迎黄帝。黄帝翻身上龙,而他的后宫群臣一见了龙也兴奋得不得了,纷纷跟着黄帝一起爬上龙,跟着一起飞升走了。 

轩辕氏取首山之铜铸了鼎,那他到底还有剑没有呢?

翻阅史籍,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以来,关于轩辕氏的剑,尚书没提,春秋左传没提,史记也没提。第一次提到轩辕有剑的,是《列仙传》。 

《列仙传》是比较早期的记载黄老道家的各种神仙的书,黄帝自然也是其中的神仙之一。

《列仙传》里说,“黄帝者,号曰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轩辕自己选择了要离世升天的吉日子,辞别了群臣。他死后葬在桥山,后来大山崩裂,发现他的棺材是空的,不见尸首,只有他的剑和鞋还在那儿罢了。 

棺材里还留着剑和鞋,鞋想必肯定是轩辕自己的鞋,剑自然也是他自己的剑了。可是列仙传不是正经的史书,可信度要深深打个问号。这本书到底是何时成书、又是何人所作,争议着实不小。

《列仙传》旧题为西汉刘向撰,可是《汉书》只收录了刘向所著的《说苑》、《列女传》等等,就连刘向自己,也从来没提过自己写过这样一本书。更何况《列仙传》的体例与《列女传》十分相像,所以十有八九是后人撰写,而托为刘向所著,借着他的名声来为书打广告。

当然,到了魏晋,已经有许多文人开始引用《列仙传》里的典故,所以它的成书也不至于太晚,只不过距离轩辕所活跃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更何况这段话的重点并不是剑和鞋,而是在说轩辕黄帝死后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腐烂在土里,而是登仙而去,棺材空了便是证据。 

空棺材里出现的剑和鞋,是轩辕死后登仙的辅助证据,恐怕这是当时的文人习惯了随身配剑,所以想当然的杜撰而已。 

轩辕的时代,宝剑到底造不造得出?

既然遍寻古籍也找不着轩辕剑的可信出处,我们只好把目光转向最后一种评判标准——中国古代的铸剑术。轩辕所处的古远年代,铸剑术已经被发明了吗? 

很遗憾,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完全确定地说,是没有。 

众所周知,古代的冶炼金属的技术,是先易后难,先有青铜、后有铁、钢和各种更加复杂精密的合金。一般认为,古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夏开始,并且夏代就已经有出土的青铜礼器和简单武器,但其中却没有剑的影子。 

到了商代,史料和出土文物中渐渐开始有了铜剑,譬如《史记*周本纪》里就说,周武王攻入朝歌,纣王已自焚而死,武王仍不解气,“至纣死所,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

越王勾践剑,春秋末期。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 

及至西周和东周,铸剑工艺日趋完善,甚至达到了铸剑行业的一个“小高潮”:历史上有名的铸剑大师,很多都是出于此时。春秋末期的越国欧冶子,还有欧冶子培养的学生(也有人说是女婿和女儿)干将、莫邪两夫妻,都是留名青史的大铸剑师,甚至留下了“活人铸剑”的先例—— 

传说干将奉吴王阖闾之命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可是取来了材料,开炉锻造,却烧了很久,怎么也烧不化。直到他的妻子莫邪先剪下自己的头发、指甲扔进火炉,最后更是自己以身赴火,跳进火炉里,一直不化的铁块才顷刻融化,干将最终铸成了两把剑,阳剑曰干将,阴剑曰莫邪。 

从此,以身铸剑,而将所铸之剑赋予灵魂这回事,传衍出无数传奇故事。(其实只是有些金属的熔点较高,而人不仅含有高燃烧值的脂肪,更有大量水份可以产生水煤气,使燃烧更为剧烈。人跳进去当然可以提高炉温,但你扔个鸡腿鸭腿进去也是一样的效果。) 

可是无论越王勾践还是干将莫邪,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了。夏代和夏代以前的青铜器,有鼎,有戈,唯独没有剑,而后人把“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给浪漫化成“采首山之铜铸剑”,接着才以讹传讹到今日的“轩辕剑”。 

“轩辕剑”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词? 

“轩辕剑”三个字第一次连体出现,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里收录的明代李承勋所著《名剑记》里,所列的第一把剑: 

“轩辕剑《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 

也就是说,“轩辕剑”最先出现在一本清朝的书里引用的明朝人的话里引用的前人所撰的《广黄帝东行纪》。 

那为什么不说轩辕剑是首出《广黄帝东行纪》呢?

 因为根本没有这本书啊! 

类似的书只找到一本《广黄帝本行纪》,但是《本行纪》里也没提轩辕帝铸剑的事,只是沿用了之前《列仙传》的说法,说轩辕死后,棺材却是空的,唯有剑、鞋还在而已。 

所以严格论起来,最先提出轩辕剑的,是写《名剑记》的明朝人李承勋。不过《名剑记》这本书本身也看不到了,只存在在《古今图书集成》里,所以《集成》的编者陈梦雷也可算是第二作者。 

那些正哼哼哈兮耍着轩辕剑的武士们,绕了这么一大圈被壹读君绕晕了吗? 

参考资料:

1. 《史记》五帝本纪、封禅书,司马迁 著,中华书局出版

2. 《列仙传校笺》,王叔岷 编,中华书局出版

3.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蒋廷锡 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

和壹读君勾搭的传送门

联系电话:010-85690155

人才招聘:[email protected]

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