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今,不带钱包出门已变成常态,只要有智能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完成支付,这在互联网基础较好的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不止是移动支付,添加好友、优惠促销、防伪溯源、广告推送等诸多场景也都不乏二维码的身影。
二维码是在一维码(条形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的可读性条码。根据编码原理(码制)的不同,世界上的二维码有数十种,其中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日本丰田的子公司Denso Wave于1994年发明的QR码,它将原本可以存储20个字符的条形码升级到了250倍的储存量,达到五千个字符。
QR的全称是“Quick Response”,为“快速响应”之意,充分体现了追求高速读取能力的研发概念。QR码呈正方形,为黑白两色。在它的四个角中,有三处印有像“回”字的正方图案,用以帮助解码软件定位。这样,扫码的时候无须对准二维码,任何角度均可扫描出其中包含的信息。正是这三个位于角落的识别符号,使得二维码的解码时间很快,比同时代的技术快20倍。
Denso Wave公司发明QR码的时候只是为了能准确记录和细分自家生产的各种大批量零部件(条形码存储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无法解决此问题)。可能是由于这个研发初衷,QR码的发明人腾弘原深信二维码除了存储货品信息之外并无其它的作用。因此,Denso Wave公司虽然拥有专利权,但没有考虑过向全社会收费或出售专利,它仅仅是向企业用户推广日本电装内部的二维码管理体系,以此收取一些费用。
在欧美国家,或许是因为二维码技术带来的恶意链接和盗取个人信息等安全问题,这项技术并不怎么被看好。一位帮人免费生成二维码的美国网站主曾向科技杂志Gizmodo表示:“这个技术其实用谷歌工具就能实现,这么简单的东西我就不打算收费了。”
在中国,二维码却如鱼得水。一开始,由银河联动引进的二维码技术并未达到应者云集的效果。直到2011年,因用户庞大的微信在名片上使用了二维码,二维码才真正大量进入国人视线。接着,二维码凭借着存储量大、编码范围广、成本低、追踪性高等优质特性呈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从购物网站到追踪、身份识别、存货盘点、资料备援等众多领域,中国的各行各业由此进入了扫码时代。
如今,二维码已成为数字中国的一个缩影,其发展潜力也已备受全球关注。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就连一些传统支付习惯根深蒂固、支付系统换代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也有逐渐推开、普及二维码支付之势。
二维码的国际之战
二维码不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像“马赛克”的平面几何图形,实际上,在移动互联产业发展中,二维码有着基础且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二维码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建立,以期抢占移动互联时代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围绕“二维码”的战争十分激烈。
虽说二维码的应用在我国大放异彩,但在二维码技术方面,我国的算是起步比较晚的。这种时间上的差距使得二维码核心技术及许多相关分支技术的专利被他国企业捷足先登。
以在我国应用最广的QR码为例,其核心技术专利掌握在Denso Wave公司手中。然而,这家公司并未满足于此,为了谋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商业利益,近年来它积极在全球布局一系列QR码新专利,并且其基本布局已于2013年完成。
在Denso Wave的相关专利中包含了300多个权利和要求,几乎覆盖了方方面面,其中还包括二维码技术与人脸识别、全息识别、指纹识别、印章识别、签字识别相结合的专利。这意味着,以后在对应的技术领域,Denso Wave有可能形成垄断,而我国企业不仅在二维码技术和应用方面会受其掣肘,在物联网、电子签名等多个领域夜都可能面临相关专利的限制,发展或将遭遇不小的阻碍。
如今,放眼国际,美、日、欧是专利布局比较密集的区域,我国虽然也在积极布局,且拥有的相关专利数量十分可观,但由于二维码的核心编码技术基本趋于成熟,这些专利多数是在其他技术分支上的创新,科技含量并不高。
中国在二维码应用方面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学习的对象,可是就核心技术而言,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与跨国巨头进行专利谈判。随着我国移动互联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那些掌握核心技术专利的跨国企业有可能会来享用中国这头“被养肥的羊”。因此,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战略布局已亟不可待。而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更需要紧密团结,不遗余力地保护国内二维码领域的核心知识产权,增强在国际竞争力,共同捍卫移动互联产业和国家安全。
二维码的国内之争
国际上角逐激烈,国内亦是风起云涌,争端不断。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银河联动与阿里、腾讯之间的二维码专利侵权之争。
通过近几年来的攻城略地,我国二维码支付近乎被阿里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持牌方财付通)垄断,这也成为两家实现O2O的关键抓手。阿里巴巴和腾讯自然不会失掉二维码这块阵地,均致力于提高二维码识别效率、识别准确率等方面的研发。阿里巴巴将专利集中于二维码安全展示、安全传输等领域,腾讯则在编码译码、识别设备和VR等领域重点开展专利布局。据公开资料现显示,腾讯公司从2012年开始申请二维码的相关专利,截止到去年,其申请件数达400余件,在申请二维码相关专利的权利人中位居首位。
在纠纷的另一面,是作为原告的银河联动。这家公司以与二维码以及文字码相关的互联网商务为主要业务,并在2006就开始了二维码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根据天眼查中该公司的专利信息显示,其持有的涉及二维码技术的相关专利有二十多项。这些专利大多属于二维码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具体应用技术,创新点偏重于商业应用逻辑的实现。
银河联动于去年先后两次上诉,3月控告腾讯侵犯其“一种二维码与标识的合成系统及方法”(申请号为CN200610078994.4)的发明专利。10月控告腾讯财付通与阿里巴巴支付宝侵犯了其“采集和分析多字段二维码的系统和方法”专利权。
这两场二维码专利诉讼的具体细节和结果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诉讼中涉及的虽然只有三方,但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应用相关二维码技术的必然不只是财付通和支付宝两家,一项二维码专利所涉及的厂商和层面可能比我们想的要更多、更广,而致力于二维码技术研发并陷入侵权受害者困境的公司自然也不止是原告银河联动一家。
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程度有目共睹,不断拓展新领域和新方向是大势所趋,每一项与二维码相关的优质技术都有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广泛应用。但在技术专利的背后,权利人和应用厂商的身份彼此交织重叠,且数量庞大。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高的国内,要保证每一项专利都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并非易事,同时,也不是所有的权利人都愿意面向全国免费开放自己的专利。在此情形下,以“兵戎相见”来解决二维码专利纠纷或许不是最佳途径,毕竟,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使得权利人和应用厂商两败俱伤。如何确保权利人收益和公共应用之间的利益平衡,让我国二维码产业链中的各方都能实现互利共赢,才是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用标准走向安全、走向互联互通
我国的二维码产业除了要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竞争和知识产权纠纷外,二维码的安全隐患也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二维码在为我国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其技术来源不可控(如相关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大多来自国外等),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与移动支付相关联的金融诈骗等。因此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风险巨大,不仅会波及到百姓的生活,还会对公共安全、乃至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维码应用在我国尽管是高歌猛进,但标准且完善的体系却尚未建立起来,二维码产业仍处于相对无序的竞争状态,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指导及严格的应用监管。这既不利于保障各领域的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也无法让二维码充分发挥出巨大的潜在价值。
2018年12月20日,由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设立的中国区域二维码代码发行机构在北京启动,此后,中国所有二维码将具有全球唯一的二维码身份标识。“中国区代码发行机构启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代表着中国下一步将在二维码的标准规范化使用方面,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将会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二维码代码发放,使用这个标准。”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超表示。
二维码发展到现在,已成为移动互联产业中关键流量入口和交互介质,同时还在不断催生出新的模式、业态和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的是,二维码产业未来一定是互联互通的,这不止是全国性的,更是全球性的。
现阶段,我国不仅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二维码标准统一规范,还须促进相关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如此才能在未来的互联互通中掌握国际话语权。
(文/七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