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作为用户,我们只是没有其它选择。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近日,有三件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新闻,引发了较大争议。卷入争议的公司从OTC平台、在线叫车软件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到支付宝、百度这样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它们究竟做了什么引起了用户的“愤怒”?
在线酒店预定、在线打车等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近日,有网友反映,很多互联网平台存在“杀熟”现象。微博@廖师傅廖师傅发文章说,因为经常要出差,并且他会习惯性地每次都用同一个软件订同一间酒店相同的房型,价格一直稳定在380-400之间。但最近一次入住时他无意间向前台询问“房间的价格是多少”,得到的回答竟是“房间都是300块”。也就是说,作为该平台的老用户,反而得到了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随后,廖师傅的朋友用自己的手机在该平台上查了一下,价格果然是300。
此事曝光后更有其他网友反映,不只是OTC平台,在线打车软件、在线购买电影票软件均存在此类问题,并纷纷晒出了“实锤”截图。老用户及会员下单反而更贵,为何这些公司笃定“即使涨价用户也会使用”?
3月23日,王保沃尔玛在华西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门店为支持微信支付而弃用支付宝,由于早前京东曾入股沃尔玛,因此沃尔玛此举被认为是站队腾讯系,以此来减少支付宝在线下支付场景中的份额。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商业竞争中的“站队”行为,但实质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商家选择了立场,用户却可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支付习惯,甚至因此损失手续费。为何微信认为用户在不得不弃用支付宝的同时不会干脆选择使用信用卡或银联卡支付呢?
如果说前两件事还属于商业行为中一些过激行为的话,那么百度李彦宏近日在一次活动中的讲话则是彻底激怒了许许多多的用户,踩到了用户最敏感的神经之一。3月26日,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中国人是愿意这么做的。”
然而扪心自问,当我点下隐私条款右下角的“同意并继续”时,是心甘情愿、欣喜接受还是不得已为之呢?用户不是更加开放,用户只是没有其它选择。
我们不禁要问,各大平台不约而同地损伤用户权益的“底气”何在?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整个互联网行业不论是从巨头公司利用资金和流量优势控股创业公司,还是巨头通过损害用户利益而获得超额利润来看,互联网行业都已经进入了垄断阶段。90%以上的流量被巨头所霸占,他们先利用资本优势发放高额补贴,使得用户的选择不断减少,于是用户在各种各样的使用条款面前不断退让,然后巨头互联网公司便利用垄断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而用户沦为了被“宰”的羔羊。
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侵权行为的维权也困难重重,这也使得用户在权益受到损害之后只能选择“原谅”和“忘记”。
但我们担心的是,在不断退让之后,用户很可能退无可退。
一开始互联网只是监测你的搜索记录向你推荐广告,然后你的消费行为无形中被影响了;后来互联网开始分析你的喜好,通过算法推荐令你看到的世界缩小了;再后来互联网掌握了你的住址、工作、照片、视频、喜欢去哪里、喜欢吃什么,你的行为变的可以被推测,你的决定也可能被控制,你的信息甚至在暗网被明码标价出售。那么互联网的底线在哪里呢?
或许我们不可能就此放弃使用微信、支付宝、百度、携程、滴滴,但我们都希望因为被大量用户选择使用,而逐渐成为行业巨头的公司,能够保护好用户的数据与隐私。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