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起点财经
只传播有价值的讯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还要等20年”!黄仁勋泼冷水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从救陈塘关到救活影院 哪吒2创造影史纪录背后 ·  2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起点财经

GDP唯一负增长!这个省会,没有退路!

起点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2-08 13:55

正文

图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余飞

来源:城市财经

文章已获授权


01
水逆的太原
上一篇说到,广州是 头部城市中最水逆的城市,经济、楼市双双低迷。
如果换一个定语,将范围圈定在省会城市中,那最水逆的城市,则非太原莫属。太原的水逆,贯穿了2024年。
一季度,太原GDP为1205.22亿元,较去年一季度减少了69.36亿元。 增量与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位居倒数第一。
上半年, 太原的GDP为2462.79亿元,增长1.6%。较去年上半年减少了72.29亿元。无论增量、实际增速还是名义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倒数第一。
前三季度,太原的GDP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896.37亿元,增长1.0%。规模较去年三季度减少了101.7亿元,减少量不仅在主要城市中最多,也是唯一增量为负的一个。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亦是最多的一个。
2024全年,太原GDP规模5418.87亿元,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75.97亿元,名义增速-1.4%,实际增速1.2%。
从数据来看,太原是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中,GDP唯一减少的城市,其实际增速也是主要城市中最低。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太原统计局


太原背靠的山西省,同样陷入了水逆当中。
去年一季度山西GDP较2023年同期减少了424.77亿元,减少量位居全国第一。
上半年山西省GDP为11186.85亿元,较2023上半年减少了501.71亿元,是仅有的两个GDP增量为负的省,减少量全国第一。
前三季度,山西省GDP为17532.53亿元,相较于2023前三季度,减少了516.84亿元,名义增速-2.86%,减少了全国第一,且是全国唯一一个GDP增量为负的地区。
2024全年山西省GDP为25494.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这一规模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556.31亿元,是全国唯一一个GDP减少的省级行政单位。
名义增速-2.1%,实际增速2.3%。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02
太原经济收缩背后
从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太原的GDP就出现了增量为负数的情况,2023年年底虽然扭转了,但全年GDP增量也只有2.57亿元,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倒数第四。
正因如此,2023年年末太原很识趣地将晋级万亿城市的时间表后延了。
在此之前,太原定下的晋级万亿时间是到2025年,太原省会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元。
图片
来源:太原市政府
2023年11月份太原发布行动方案,将时间推迟至2027年,这是太原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宏观大环境如此,失速的太原,根本无法完成原先预定的目标。
2024年的GDP则连着四个季度收缩,增速排名垫底,这背后是哪出了问题?
问题有很多,房地产、投资、工业都是难题。
第一,固定投资。
太原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
全年具体数据没有公布, 但可以从其公布的前八个月数据中找到草蛇灰线。
太原统计局披露,前8个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0%,降幅比前7个月扩大0.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4.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1%。
三大产业,无论是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广义工业),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固定投资都在下降。
固定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这一马车失速,必然影响太原本就羸弱的经济。
第二,房地产。
太原是一个特别依赖房地产经济的城市, 房地产投资是太原市固定投资的大头。
太原市统计局公布的2023上半年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7.0%;下降14.0%,降幅比一季度(下降19.9%)收窄5.9个百分点。
2023全年来看,太原发布披露,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比上年明显收窄。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8.7%;下降5.6%,降幅比上年收窄13.0个百分点。
在投资下滑的背景下,全年房地产投资依旧占太原全市固定投资超三分之一,可见房地产冷场对太原经济的影响。
这是2023年影响太原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到2023年,太原没有披露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数据,不过前7个月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回暖,对太原的经济增长,还起到了拉动作用。
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0.4%,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增长2.0%;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
第三,工业。
工业和固定投资一样,是影响其2023年至今经济式微的直接因素。
2023年前三季度太原GDP收缩的时候,其 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增加值1577.39亿元,仅增长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仅增长1.0%。
去年连着四个季度GDP收缩,又是个什么情况?
2024年一季度,太原第二产业增加值433.40亿元,下降0.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7%。
2024上半年,太原第二产业增加值952.95亿元,增长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
2024前三季度,太原第二产业增加值1482.24亿元,增长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
20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2%,总算是扭转了跌势。
太原没有披露哪些具体产业在下降,只是公布了一些仍在增长的产业。
不过,太原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这个曾经的气运之子,如今早已气运不再。
曾几何时,太原风光无限,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春秋末期,韩虔﹑赵籍﹑魏斯联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智氏,进而三家瓜分了晋国,拉开了战国序幕,山西太原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当时叫晋阳。
之后的山西依然星光灿烂,晋商、走西口这些词,都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现象。
曾令世界仰视的大唐,兴盛于西安、洛阳,但龙脉在太原。
当然,南宋以后,由于整个的经济重心南移,山西和太原一度落寞。但是很少人知道,近代的山西其实是中国最富庶地区之一。
关于山西近代的富庶,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节选《抱愧山西》中,披露: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指20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进入新中国,山西与太原凭借着煤炭资源,依旧成为了气运之子。
因为工业优势和能源优势,“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大工业项目有11个落户太原。
比如,太原第二热电厂、江阳化工厂、兴安化学材料厂都建在北部工业区;大众机械厂、汾西机器厂、晋西机器厂建在河西中北部工业区;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一电厂都建在河西南部工业区等,从而形成了如今太原的“工业围城”的基本格局。
这之后的太原基本就是按照北方重工业城市进行规划,主要发展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为重点的能源化工项目。
在煤炭产业最辉煌的时候,山西和太原都曾无比风光。数据显示,1985年,太原的GDP为44.21亿元,位居中部第四,高于南昌、合肥。当时在全国排名第34位。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而如今,在中部省会中长期垫底,全国排名也即将掉出前50。
太原的式微,其实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
在2008全球金融风暴以及2010年之后的产能收缩,煤炭价格大跌,让山西失速。
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39家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创5年最低,33家净利润增长率为负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的85%。
而作为以煤炭以及煤炭的衍生产业(煤焦、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太原,自然受影响不小。
这一次阵痛给太原乃至山西上了一课。显然,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如果永远坐在资源财富之上,躺着过日子,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而且,单一的产业链在对抗时代的不确定性时,极其脆弱。
在这种背景下,以太原为首,整个山西都开启了产业转型。
据《山西日报》报道,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决332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关停、取缔777个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项目,90座9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重组工作全部完成,四个主城区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实心砖产业。
与此同时,太原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互联网信息、系统集成软件、信息服务、大数据、物联网都在快速发展当中。
太原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合成加工、高品质消费品这4大新兴产业。
然而,转型何其难?一个城市的产业想要成功转向,不是发发文件就能够的。营商环境需要改变,思维需要改变,这些不改变,产业和人才怎么会到来?
从太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太原目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传统产业已经占据大头,占比56.6%。非传统工业增加值占比43.4%。
在转型路上,太原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重拾电子产业,诞生了一个千亿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产业2021年的总产值1232亿元,是太原两个千亿产业之一,另一个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尽管新壮大起来的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了太原最强的产业,但这个最强产业相比于其他主要城市,微乎其微。
在这一产业上的霸主,是深圳。
2022年深圳的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5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苏州(1.2万亿),东莞第三(1.1万亿)。
只能说太原重振这一产业太晚了,这一产业的强城格局早就已经形成,太原连一杯羹都很难分到。
而且,赶巧不巧,偏偏又碰上了中美博弈之下的产业转移时代,让太原刚刚兴起的这一产业,遭受了不小冲击。
比如2020年才兴起的计算机整机生产产业,2020年产量为13.11万台,2021年增至25.27万台,2022年只有4.73万台。2023年大涨,达到了27.71万台,但绝对数量依旧低得可怜,和东莞、重庆动辄几千万台、上亿台没法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