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发布 | 三联.CREATIVE
如果时光可以飞速倒转,人们在穿行中定会看见万花筒一般的颜色。无论是朱熹“万紫千红”的春,抑或东坡先生“橙黄橘绿”的秋,都映照出传统世界里的缤纷。但走进每一段历史的具象时空,我们又总会遇见它在色彩上的“主题”。就如同一首悠久绵长的音乐,音符下总是游荡着一种不变的基调。色彩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展开言说。在庄严而幽雅的文化世界里,色彩既张扬着它的个性,又因循着一种独到的“君臣之礼”——主题色在众多色彩的陪衬辅成下,演绎出和而不同的景象。现代人常常低估了色彩的文化意义,将其“降尊”为一种个人时尚品味,但生活总是用它的底蕴一次次澄清这种误解。色彩从来不单单是色彩,而是一种经由文化渲染之后的目光。农历乙巳蛇年,当我们叩问何为生活的主题色时,昨日的世界常会给我们带来久违的美好。三百多年前,那位年轻的公子贾宝玉写下诗句:“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以其独特的才情与情感,将“绛”字融入,不仅表达了对这一色彩的偏爱,更似乎预示着他与绛色之间不解的缘分。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绛芸轩”,自封“绛洞花王”,这份俏皮与自得其乐,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
而谈及“绛”,不得不提那段神秘而凄美的传说。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得以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延续了生命,这绛珠草,便是日后林黛玉的前身。曹雪芹以一支天工妙笔,在《红楼梦》的梦幻画卷中,将绛色化作一抹典雅的印记,深深镌刻于读者心间。
绛,作为古雅之色的典范,自古以来便与丝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造字之初,“绛”字便透露了其附着于丝织物上的色彩属性。在遠古时代,人们以玄衣绛裳为正装,绛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丝织物上不可或缺的色彩之一。玄的衣,绛的裳,特别高级。
或许历史也是一条飘荡着的丝带,它饱经岁月,幡然随转,舞动着它的、在今天看来“已显古雅”的色彩。一千七百多年前,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让绛色在市井间跃动起来。小吏们以绛纱系于民间美姿容者的手臂上,这一举动虽源于权力者的掠美之心,但时光淡去了霸权的意味,在其后的几百年里,那臂膊上的绛纱也成为佳人定亲、终成眷属的一种乡礼习俗。
在书生的世界里,绛纱同样飘然掠过。汉代经学大家马融,以其才高博洽、为世通儒的美誉吸引了无数门徒。他设绛纱帐授课,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展现出一派豪华的“线下公开课”。谁也说不清那是何等的壮阔与令人沉迷,后人总是一次次地效仿他,绛纱与书香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毫无疑问,绛色逐渐受到了女性的宠爱,也被书斋里的文人所钟情。到了中唐时期,诗人韦应物在描绘女仙萼绿华的神态时,以“仙容矫矫兮雜瑶珮,轻衣重重兮蒙绛纱”之句,展现了绛纱的柔美与神秘。而学士元稹的“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则又揭示了绛纱在学士翰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
绛纱之美,毋庸置疑。也许它自信得不由我们分说,正如诗中写道“绛芸轩里绝喧哗”的静谧。
在色彩斑斓的历史长河中,绛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这抹色彩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深意,让我们在今天依然为之追寻?
或许,我们应从绛色的“物以稀为贵”谈起。贾宝玉诗中的“茜纱”,便揭示了绛纱的呈色之源。
“在遥遠的周与汉代,绛色主要由茜草染制而成,其繁复程度,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工艺。”传统服饰色彩专家、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邵旻女士说,绛色需要经过许多道染色流程才能实现。东汉的刘熙提到“绛”,也感慨它“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周礼·考工记》也印证了绛色染制之不易。而“纱”的加入,更为绛色增添了几分华贵。纱,作为丝织中的上乘之选,其轻细之质,非一般人所能佩穿。色难染,纱显贵,绛纱因此拥有了双重珍稀的属性,成为了奢华与尊贵的象征。
无需刻意期许,绛色便在中华大地上开启了由贵而尊、由尊成礼的历程。古语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绛裳的色彩,不仅体现了服饰之美,更承载了“天下认同”的意味。晋代傅元所言“衣以饰外,德以备内,内修外饰,礼有制也”,更是吐露了绛色与华夏礼仪之间的深厚联系。这,是一种民族意象的跨领域挪用,是华夏文化独特韵味的体现。
洪武元年,大明皇帝朱元璋在祭天仪式上,身着绛纱袍,两年后更颁布法令,规定太子王臣只能在庄重场合穿着绛纱。这不仅是“明尊卑”的体现,更是绛色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象征。自周王朝至明朝,红色一直是当朝的尚色,而绛色,作为红色谱系中最为古雅的源头,更是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由尊成礼”,是绛色在华夏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使命。而“别华夷”,则是其另一项文化任务。在古代异族交往的世界中,色彩成为了区分“自我”与“他者”的重要表征。今天,我们虽不再以色彩区分华夷,但“自我文化意识”的主动表达,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在积极融入世界民族文化的同时,坚守本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色彩成为文化自信的象征。
回望历史,绛纱色无疑具有这样的资格。它不同于那些浸染着异国情调的色彩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体现了中国人在岁月缠绵下的自我修养。它用“华夏之礼”提醒我们:它是我们自己的,是本土文化的神圣授权。
今天,我们从绛纱色中找寻什么?或许,正是那份属于华夏色彩的“自我意识”。它让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没错,你仿佛总会听到它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
也许是太过久遠,我们一度低估了色彩对于文化认同的力量,仿佛它已随风消散,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然而,生活一次次向我们证明,那些看似在当今流行的“时尚色”,实则并非现代人的独创,而是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之中。
2025年1月5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东方华彩 国色天香——2025年度东方传统色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2025年度东方传统色”。这不仅是一次对深厚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文化的实践与创新。
这次活动由中国流行色协会、茅台集团主办,众多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一同见证乙巳蛇年传统色彩的绽放。继上一年“甲辰龙年缃叶黄”的成功发布后,东方传统色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众多绚烂多彩的颜色中,“绛纱色”以其独有的穩重与静谧,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敏锐的文化学者与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这种颜色蕴含着一种含蓄的力量,透露出与生俱来的娴雅气质。
“绛”是中国红的源头之色,在古代与赤色同义。在东方特有的五行五色中, 它与正色“赤”一脉相承,又寓意着吉祥、活力、坚韧与革新。五行周转,灵动和谐,而“纱”则是轻盈、灵柔的丝绸织物,以其无与伦比的中国传统纺织技艺,激荡着东方神韵。适逢乙巳年的到来,蛇以其智慧、神秘召唤着人们的想象,又使绛纱更增添了一份灵性魅力。时光不停地周转,仿佛一只幻化了的绛纱瑞蛇,它遨游兮穿越,变通兮归来,在新的一年为我们带来福祉与生活洞察力。
不负众望,“绛纱红”成为2025乙巳蛇年的主题色。其背后,是流淌了千年的文脉与色彩之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努力的过程:当人们在今天聚焦这一古色时,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的探索,更实现了对传统的诚挚重塑。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语言。文化学者、中国色彩专家、《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的作者郭浩指出,乙巳蛇年传统色彩“绛纱”与甲辰龙年“缃叶”一脉相承,共同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诗意之美。他以“诗化”与“物化”两个维度,勾勒出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独特韵味。诗化赋予色彩浪漫与生活情趣、自然意境;物化则让色彩充满了科学精神与匠作之魂、工艺传承。
“绛纱”不仅象征着华夏之礼,更源自历史的实物。在“以物论史”(History from Things)的指引下,我们从实实在在的过往中汲取了传统的养分,并以此为基础擘画了新的自我修养。绛纱红无疑成为了一种指引,它告诉我们:物色中国,大雅将返。
绛纱既属于昨日的世界,也将拥有崭新的未来;它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世界。在读懂了“由贵而尊、由尊成礼”的故事后,便不再将其视为牵强的附会。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示,每一个现代人的文化位置,都取决于他对传统的态度与理解。
正如新文化史学者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所言,所有的实践都是“文化的”,它“通过人们赋予周遭世界以意义,并以此转化为行动”。
物色里的中国,应当从自身的“历史实然”出发,走向未来的“艺术应然”。中国流行色协会总工程师招霞女士表示,“绛纱色呈现出的审美旨趣是多元的,它既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与现代设计风格无缝结合。”她相信,绛纱色将成为一个在不同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色彩。
2025年,“绛纱”作为乙巳蛇年传统色如期发布。这一刻我们坚信,一切都未曾被遗忘,它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东方古色的美与珍贵。
三百多年前,贾宝玉写下了一句诗:“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他就是那位神瑛侍者在凡世里的化身。曾几何时,他曾施以甘露,陪伴过一棵绛珠草的菁华人生。于故事中,绛色的缘分或许便悄然种下。林黛玉亦曾轻叹:“茜纱窗下,公子多情。”绛色,成为了那段情缘的见证。
而在故事之外,一切历史记忆皆因缘际会,绛纱色亦是如此。千载悠悠,它早已融入我们文化的经纬,历经岁月洗礼,仍旧鲜艷如初,不曾轻易褪色。
绛纱,不仅是华夏之“礼”,更是历史之“实”。作为乙巳蛇年的东方传统色,它犹如一份珍贵的“礼物”,在2025年翩然而至。它引领我们步入绛纱色的世界,让我们在其中窥见无尽的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