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抵达语言的边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特稿 | “头雁故事”集锦(二):梦想的种子开出了品牌的花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8-28 10:58

正文



导读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农参 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从2024年1月至今,“头雁故事”已经陆续采访了多位优秀的上海交大“头雁”学员。 上期 特稿 | “头雁故事”集锦:每一个品牌都能引领乡村的巨变

本次,让我们一起回顾8位交大“头雁”创业的精彩时刻。

家庭农场如何有竞争力?非遗怎样创新?小众农产品的市场在哪?如何面对市场价格波动?
本期头雁故事集锦回顾8位上海交大“头雁”的创业历程,他们用亲身的实践书写了答卷。

家庭农场托起致富梦想

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也是中国乡村振兴重要的经济和组织模式。上海交大“头雁”以家庭农场为阵地,敢为人先,带动共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发现了解决农场的经营效益,走向品牌化的宝贵经验。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1988年开始工作的吴秀云于2006年下岗待业,她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日子,但冥冥之中,土地依然在呼唤着她。
吴秀云决定返回家乡,重新开启自己的事业。她先在淮北市相山区承包大片土地,把“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果蔬”作为生产理念,以茄果和西甜瓜为主,蔬菜为换季辅助产品。下决心带领周围农户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终于步入正轨的农场又遭遇了大风和洪水,但是吴秀云不但没有气馁,还重新把农场建设的越来越好。目前,吴秀云的绿优家庭农场有温室大棚24栋,占地面积 60 亩,钢管冷棚30亩,亩产能达到七千斤。
然而,大家做农业都想扩大规模,此时的吴秀云竟然想要缩小规模。
她认为,家庭农场和设施农业就是要搞差异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因此重点在于不断提升设施水平和品质的标准化,而不是以规模论英雄。
吴秀云的看法也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2018年绿优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场,2020年被评为淮北市“淮优”区域公共品牌第一批成员单位,同年又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吴秀云始终不忘带动周边的群众,面对农村的老人,她不厌其烦地讲解种植技术,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农场劳动,让农户的付出实实在在地揣进口袋。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在尚文顺的尝试之前,没有人想到东营的盐碱地也能种出香甜的水果。
2007年,油田工人尚文顺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辞去工作,在2013年成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随之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农业。

他在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经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六个村近2600亩土地,成立了泰升家庭农场。没有经验的尚文顺却大刀阔斧,先是种植了800亩桃树,引进了60多个品种,还有2000多亩常规农作物,雇用了周边近百名农民。
台风也阻挡不了他的勇往直前,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磨难,尚文顺带领团队探索出了适合东营当地气候的种植品种和方法。泰升家庭农场的桃子能卖到8-15元一斤,供不应求。

紧接着,尚文顺团队又发现“黄河口香梨”很适合当地的环境,弥补了桃子怕涝的缺点。“我们一提到梨,大家很快就想到莱阳梨、阳信梨,东营之前没有梨。但是在我们团队的带领下,东营现在有好几千亩梨了。”

尚文顺团队注册了“泰升黄河口”商标,还设计了“黄河口梨娃”卡通形象,并参与编制了东营市梨盐碱地生态栽培技术地方标准。未来,他们准备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让全国更多的用户尝一尝黄河口香梨,了解黄河入海口的文化。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以“有机”作为招牌的家庭农场不在少数,可怎样才能平衡有机农场在产量上的缺憾呢?
张建经营的淮北市烈山区华家湖精果家庭农场在中国软籽石榴基地大黄山脚下,环境优美,人流量大成为了有机农场的天然优势。

礼品西瓜是农场作物中的“主力”,皮薄、瓤色红,肉质细嫩,汁多酥脆,甜度高,普通西瓜的正常甜度在10%左右,礼品西瓜的中心糖度高达14-16%,并且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口感极好。
做有机农产品,必须技术走在前。张建的农场采取的是立体种植模式,小西瓜都“悬在半空”,既能提升产量,又不让西瓜受地面的影响,形状更圆润。

张建的精品西瓜不仅分级细致,蜜茉莉、华太小蜜、金珠等多个品种都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打造了本地颇有名气的“金晶蜜”礼品西瓜品牌。

为了应对精品小西瓜的价格波动,张建就做了两手准备,他将农场养殖的蚂蚱在冷库中储存,既能避开风险,同时对冲水果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今年,蚂蚱上市的时候卖到了27块钱一斤,同时,生物多样性也证明了有机农场的真实性。
家庭农场往往是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开端,尽管我国的一些家庭农场还存在诸多不完美之处,但正是这些返乡创业的“头雁”为乡村产业的改头换面竖起了一面旗帜,从高新技术、培育品种、严控质量开始,把情怀变成收益。


担起非遗技艺的传承重任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品牌之所以引人入胜,大多是因为其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非遗历史和那些巧夺天工的手艺,又如何在新时代重现光辉呢?
来自山东枣庄的赵秀梅,2000年下岗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柳编修行”。她先后来到临沂市临沭县、莒南县考察柳编的行业发展,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

在游学中,赵秀梅发现枣庄当地的柳编主要是在老人手里传承,没有像临沭县那样的大型企业来统一生产运营。枣庄柳编虽然产量大,但没有品牌,出口海外却收益微薄,这样下去,这门非遗手艺又怎么发扬光大呢?

于是,赵秀梅成立了枣庄市薛城区巧姐柳编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家生产有创意的柳编产品,果盘、宠物猫窝,还有提篮和背包等等。在上海交大“头雁”导师的帮助下,赵秀梅开始精品化路线,“巧姐”的品牌在台儿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影视城都开起了体验店,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了让年轻人参与柳编,赵秀梅主动去学校教授柳编技艺,循序渐进地将柳编带入年轻人的生活中,让传统柳编产品也融入更年轻、更时尚的元素,非遗工艺才能历久弥新,抽枝发芽。



小众赛道,弯道超车

上期我们回顾了金蝉的养殖和品牌,这期“头雁故事”又有哪些小众农产品成为焦点?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安徽淮北人周祥敏,在苏州做了八年的木业,回家创业后,借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机遇,他竟阴差阳错接管了一座“芳香小镇”。

“市场上烘干包装的菊花售价 100 多块钱一公斤,我们收的鲜菊花四块、五块一公斤,葵花籽一斤在 3 块多,所以我们就想去做深加工,把菊花烘干、分选进行包装,做成菊花代用茶,葵花籽采用传统的物理压榨方法榨成葵花油,做成精品包装价格在 20 块钱一斤左右……”

瞅准了油葵、菊花的高附加值,周祥敏和同事们说干就干,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经营的淮北敏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每年都能给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固定分红,同时还带动周围150多户农户参与劳动。

之后,周祥敏看准了葵花的观赏性和稀缺性,2021年在村里举办了第一届葵花节,人流量达到了数10万,不仅农户售卖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公司的葵花籽油和菊花茶也销量激增,“淮品缘”葵花籽油通过农文旅一下子打出了名堂。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2022年,我国芦笋市场规模就达到了885.07亿元,2023年国内芦笋需求量为735.31万吨,而“华淼”这个品牌是芦笋行业的风向标。

从2004年起,张国峰就有先见之明地预测到了芦笋的健康价值,他成立河南华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了百亩的芦笋种植基地,年产值近千万元,带动笋农每亩增收1万元以上。

芦笋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为2年左右,对于想种植的农户来说时间成本较高。但在张国峰和团队钻研下,公司提供的种植技术能让芦笋8到10个月成熟,大大地减少了种植成本。

为了能让老百姓早一点见到效益,张国峰从不吝啬于分享技术,在他看来,芦笋作为一个新生行业,想要健康的发展就要有人来带动种植户向前进步。张国峰还带动举办“芦笋文化节”,宣传芦笋种植的新技术、市场、联农带农情况等。

张国峰通过研发芦笋月饼、芦笋茶等新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坚持“走健康路子”让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他相信,小众的农产品在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


“头雁”引领国产品牌自强之路

牛肉价格狂跌、阳光玫瑰价格大跳水……面对市场价格的无情波动,“头雁”们如何应对?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2011年,辞职创业的孟猛依托当地的秸秆优势开始养殖肉牛,投资3000多万元,把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全都收入囊中。

十几年间,他从一个小白变成了乡里有名的“快乐牛倌”。孟猛及时总结养殖经验,成立泗水县奔盛养殖专业合作社,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分享市场资源,帮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带动了周围60多农户、年出栏肉牛3000多头,产值500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30多人就业。

牛肉的价格却不总是如意,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2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价格为60.85元/公斤,较今年1月80.17元/公斤(约40.09元/斤)的价格下跌了约四分之一。到了8月,牛肉价格甚至一度跌破30元。

孟猛理性分析,这是由于当下市场供需不平衡,面对进口牛肉和消费低迷的现状,只能咬紧牙关扛过去。他靠着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解决了养殖合作社的销量问题,保障了农户在这段时间的收益。孟猛还很乐观:“我现在来黑龙江买牛犊,类似于‘抄底’,为那时候做准备。毕竟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嘛。”

把选种、养殖、团购营销等环节一一落实,“猛牛臻选”的国产牛肉品牌一定能够在未来越做越好,带动更多的养殖户“犇向坦途”。

点击图片跳转人物专访

“阳光玫瑰未来行情肯定要平民化,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正常的农产品发展不会那么暴利的,你做一个食品,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农产品它就应该这样。”

面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大跌价,出身水果销售的赵德平却非常坦然。80后的他勤勉好学,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蔬研究所进修后,又前往日本研修果蔬技术,深厚的农业知识让赵德平在行业内的眼光十分通透。

2010年,赵德平便开始种植阳光玫瑰,自费建立了 300 亩实验示范园,为了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阳光玫瑰品种和配套技术,他一遍遍试错,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600 万元的贷款。

然而,赵德平始终坚定不移,完成了阳光玫瑰的本土化,建成了700多亩的阳光玫瑰示范基地,每年产量达1500吨,温室大棚里每亩产值能达到8万元。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户加入阳光玫瑰的产业,赵德平成立了中原果蔬联盟,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在不断研究标准化种植技术后,大大缩短了阳光玫瑰的生长周期,减低了生产成本。不仅如此,联盟的产、供、销一体化避免了农户被收购商恶意压价,178户农民都参与到了优质的阳光玫瑰生产,往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农户,现在年收入达到7万—10万元。

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赵德平认为市场上那些低质量的阳光玫瑰会逐渐被淘汰,消费者看中的是品质好、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品质才是出路,经由他的基地标准化培育的“葡樱阳光玫瑰”在当地的销售量就非常好。

河南的气候优良,当地的阳光玫瑰香、甜、供应时间长,赵德平还打算参与建设阳光玫瑰的区域公用品牌,把中国本土的阳光玫瑰品牌打得更响,带动更多的种植者受益。


结语

跬步至千里,小流汇江河。从田间地头的汗水,到品牌创建的火花,上海交大的“头雁”们不仅靠自身的聪明才干不断探索农业的创新模式,带动许多乡亲一起致富,浇灌出朵朵靓丽的品牌之花。
交大“头雁”的故事,仍在继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