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期刊投稿指南  ·  高校教师退出制,来了!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思斐迩近几年中稿的Nature及子刊封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在挣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个双非本硕985老博的感悟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9-08 12:36

正文

本文为募格学术征稿 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来的工作单位提交完入职材料后,我长舒一口气,凝视着远处的高楼大厦,芸芸众生。此刻,我并未感受到之前一直向往的成功后狂喜与满足,而是一种淡然与踏实。也许,最幸福的感受并不是达成了最终目标,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路上对成功的不断期待。定下了工作单位后,新的征程也随之开始。我想,这就是生活,一种不断循环的碰到问题与解决问题。



我出生在中部人口大省,高考压力巨大。当年我高考成绩很一般,又不愿意再来一段非人的复读,于是毅然决然的进入到东北一所很一般的二本院校读本科。本科四年一直都有很强烈的提升自己的愿望,于是打算考研。


考研后,成绩还是很一般,只能调剂到东北沿海一所双非特色型高校。三年的硕士过得既努力也松散。努力是指我确实相比较身边的同学在科研上付出了更多;松散则是和在“985”“211”这些大的实验平台的硕士相比,我就显得松散多了。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处于双非高校硕士生的真实写照。考博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华丽的计划,也是一个备选方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相当程度的机遇,我考上了长三角地区国内知名的985高校—Z大。


在Z大的五年时光,确实让我感慨颇多。我的导师是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平台,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较为充裕的科研资金,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充分具有前瞻性科研战略眼光的同时缺少本学科最前沿研究的细节积累。所以,在我们实验室,导师会给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其它科研方面的细节问题基本上要由我们自己摸索并决定。其实后来和很多其它同学聊天发现,这种类型的导师还是很多的,我的导师和他们比起来还是很良心的,“放羊式”管理也具相当的培养意义。


对于一个基本具备相对独立科研能力的博士生来说,这种培养模式能最大的激发出其能力和成果;他能够根据自身优劣势合理安排科研进程,导师则提供科研保障,各尽其能,珠联璧合。当然,这种模式下也能培养出另一类学生;对于不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严格自控能力的学生,这种培养模式就如同一个二次选拨。在博士读了几年后,你自己就会清楚的知道你并不适合搞科研,继续下去只能被科研搞。我就是一名处在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博士生,所经历的反复怀疑与痛苦也最多,但让自身完善的也最多。



博士头三,我基本在不断的做实验积累数据,唯一致命的问题是一直没有抓紧时间撰写成文。因为再多的实验数据,再完美的实验结果,没有形成文章就如同石墨和钻石的区别。而早早的撰写成文并投稿修改则可以让你尽快明白你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你第二篇、第三篇文章的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于是我在博士的最后两年间匆匆忙忙的完成三篇SCI的发表以及毕业和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希望广大博友要引以为戒,让实验与投稿齐飞,毕业共就业一色!


博士后两年,我在不断为发文章毕业努力奋斗的同时,也投了一些简历想看看行情如何。当时我的就业目标是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后来发现,在没有SCI的情况下,这种投简历是毫无意义的。目前入职高校的门槛都是高质和高量的SCI。可当时我发文章十分困难,导师给予的帮助很有限,基本靠自己摸索。再加上博士后期阶段的焦虑和急躁,很难沉下心去慢慢啃硬骨头。当时最能反映自己糟糕心态的情景就是每当审稿意见回来,我都会十分紧张,甚至都要做好思想准备后才能开始阅读审稿意见。每当投稿陷入僵局时,我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想进入高校需要文章,另一方面则是文章发表过程的艰难。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最挣扎的,也是最锻炼我的。从这一阶段跳出去后,我的内心强大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在经历千难万险后,毕业前夕,我的三篇SCI终于成功接收了,其中一篇还是二区文章。这样的科研成果固然无法让我拥有入职国内一流大学的资格;另外,通过我后来不断对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一流科研平台工作。于是,我把投递简历的对象主要定位在国内一般高校。


大规模投简历是始于当年9月份,处在高校招聘的青黄不接时期,投出的简历基本石沉大海了无音信。过年前,仅有三所普通二本高校让我去面试,面试的过程都大同小异,就是讲一下自己的科研情况,有一所高校还让讲一段自己准备的专业课。最后,这三所学校都表示同意要我。总结面试经验的话就是PPT的讲解只要不出大问题,就没有问题,只要让在场教授明白你做的大概是什么方向即可;面试的核心标准还是你的SCI文章质量和博士毕业院校。我靠着三篇SCI(主要是一篇二区的)和自己母校Z大在国内的名气才获得了这三所学校的offer,最后根据科研平台和所处城市选择了其中一所大学(其实也相差不大)


年后,这所学校催促我签三方协议,我抱着想再看看别的机会的想法拖延了一段时间。最后实在没法拖,就签了。之后,又有两所大学(H大和Y大)对我表现出了兴趣,这两所大学比前面三所大学的科研实力都要好,我十分感兴趣。积极准备与面试后,H大同意接收我,连预接收协议都签了,就差签三方;当时我深感欣慰,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幸运。可过了两周,院方学科负责人委婉的告诉我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与他们的不太一致,有些老师反对接收,学院只能放弃我。我当时非常生气,感觉自己被黑了,而且前前后后还耽误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Y大学科负责人说想接收我从事我目前的研究方向,看我是否同意,同意的话他就在学院会议上提出;我自然是十分同意。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这位学科负责人最后的答复是有些学院老师不同意开展新的研究方向,在数次努力争取后仍无法达成统一结果。当时我确实很遗憾和惋惜,但也只能作罢,想想也是缘分没到。期间我还得到过一个家乡省会高校行政岗的机会,院方是很想要我,可是要放弃专业和工资水平较低(相比当地生活成本),我最后还是放弃了。现在想想,也许搞行政也挺好,或许是另一番天地。


通过近大半年的应聘经历,总结下来,我觉得对于高内一流高校,对应聘者的要求是全方位,包括SCI文章的质量、研究方向的契合度、海外科研经历等。国内一般高校则主要看文章质量和博士毕业院校,其它的都可以柔性契合。这也符合当前科研界唯SCI论英雄的法则。



对于应届博士毕业生,目前高校待遇普遍一般。好的大学或地处发达城市的大学想直接有编制,需要海归经历、博后经历和高质量SCI不等,一般会让你先做一轮博后,之后视表现决定能否留校。博后待遇倒是普遍不错,钱多,在团队中施展空间也大,合作导师往往也比较重视,就是两年后还要面临就业,变数比较大。此外,博后期间也可出国做访问学者,有好的SCI后,回国留校几率会更高。而对于一般高校,普遍要求较低,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留校。但是工资待遇很一般,唯一有亮点的就是安家费或是一套产权短期未定的房子,有些高校还会把一半的安家费是否发放由5年期考核结果决定,有些蛋疼,不过也算督促自己好好干的动力吧。


在工作方面,一流大学一般研究团队较为成型,研究方向明确,留校后会更快适应并跟随团队前进,对新进老师的发展较为有利,但科研压力和竞争普遍较大,晚上和周末加班很普遍。而一般高校的研究团队就比较松散,研究方向不统一,新进老师可能要自己规划科研方向,起步阶段就会比较迷茫和吃力,但是相应的考核压力和竞争会小一些。


总的来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以后生活目标来挑选高校类型。一味追求最好科研平台从整体考虑可能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有些博士生选择去公务员或者企业工作,我的看法是:公务员普遍工作难度较小,工作内容有些繁重,确实是较为理想的工种,收入属于撑不着饿不死状态(起初阶段);晋升主要依靠人际关系和机遇,相对科研工作凭科研成果晋升较为难把握。事业单位行政岗和公务员差不多,感觉还稍逊一筹。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工资高,进退选择较大,对性格和能力合适的高学历人才来说,去企业是能最快到达人生巅峰的选择,但相应风险也较大,正所谓风险大,回报大。


最后,作为一名即将进入高校工作的博士,我还是坚决认可读博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博士这五年,我是不可能得到一个高校的工作岗位。不管你的家庭是穷是富,是否需要你做出贡献;也不管你的亲人是否支持你读博。你把你三十岁前后最好的5年用在了读博上,对于你个人绝对是性价比高的选择,是负责任的选择(前提是你要用心读博)!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300-500元),详情请戳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