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熵
新媒体公司“新知百略”旗下自媒体“IT爆料汇”,专注互联网圈的内幕爆料、干货分享,曾于2014年获得“WeMedia移动风云榜年度影响力大奖”,2015年获得“WeMedia2015中国自媒体“年度十大人气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波纹的低风险杠杆  ·  20250205 越看越凉的古茗 ·  3 天前  
波纹的低风险杠杆  ·  20250205 越看越凉的古茗 ·  3 天前  
南方财富网  ·  DeepSeek最新8大核心龙头股梳理,看这 ... ·  3 天前  
南方财富网  ·  DeepSeek最新8大核心龙头股梳理,看这 ... ·  3 天前  
VOCs前沿  ·  蛇年开工大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熵

街电员工集体离职内幕曝光,陈欧成了接盘侠?

新熵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5-27 19:42

正文

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想跳槽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近日某平台传出街电员工集体离职的消息,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共享充电宝作为时下话题最为火爆的共享经济中的一员,先不去讨论他的发展前景如何,单单以之前疯狂融资的架势来看,似乎街电也不该在今天走到现在这步田地。



1

三方对峙


通过这条匿名的爆料来看,街电的创始团队可谓结结实实的被大股东海翼坑了一把,创始员工本身的权益都不能保障也就无怪留不住这些老员工了。

随后海翼则发出一篇声明以回应此事。




这篇声明大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海翼公司对街电的创立有着充足的准备,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 海翼很牛


2、街电成立后,原海翼公司相关项目的员工已经转到新的公司,有关股权、期权等问题均协商妥当 —— 海翼没锅


3、街电融资后已经采取一系列手段补偿员工,员工的权益并未收到损害 —— 海翼仗义


4、海翼已经破例补偿员工的利益,共计1027万元 —— 海翼真TM仗义!


5、有公司恶意挖角,并且通过不正当手段抹黑海翼 —— 友商可恶


6、海淀将依旧投入大批人力物力支持街电科技的发展 —— 海翼又牛又仗义!

整篇声明含义大略如此,海翼将此事定义为友商恶意挖角并指使离职员工抹黑自身,公关味道十足。

此后也有人就此事询问了聚美优品CEO、街电董事长陈欧关于此事的看法,为自己代言的陈欧表示在风口到来的时候,员工流动很正常,不必过度解读。

据悉聚美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接手街电的各类项目,陈欧日后可能会再投入一亿资金帮助街电发展。目前陈欧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街电上来,看起来陈欧是铁了心的要把共享充电宝做大做强了。

那么事情的发展究竟如何呢?不知道诸位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却只有两个人有姓名。

情况是这样的,小爆本来想逐条为大家解读海翼公司的声明,但是就在今天的中午,原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软件研发主管陈亮发布了一篇文章。文章逐条批驳了海翼公司的声明,内容之详细,爆点之足简直让小爆汗颜,内部人士毕竟是内部的。


既然如此,小爆就结合他的批驳对整个事件做一次回顾吧。


顺便吐槽一点,最近叫陈亮的好像经常容易搞事啊,前一段阿里那个出轨的P9员工就叫陈亮吧……莫非是跳槽了?


2

公司背景


海翼声称:「海翼于 2015 年初开始研发和部署”AnkerBox” 移动电源租借箱,期间投入研发和运营费用投入超过 2000 万人民币,高峰期研发团队成员超过 50 人。为了更好的融资和发展这部分业务于 2016 年底分拆为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独立运作」

陈亮回复:充电宝租赁项目始于 2015 年初,2015 年 8 月办公地点搬至半工地半装修状态的创客小镇,因甲醛超标,项目团队只能戴口罩上班。2015 年 11 月,项目团队迅速交付第一个版本,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于当月正式成立,而并非其所指「2016 年底分拆为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独立运作」。

且,海翼所谓的「期间投入研发和运营费用投入超过 2000 万人民币,高峰期研发团队成员超过 50 人」,完全失实。实际情况是,2015 年 12 月 至 2016 年 11 月期间,项目团队的主要资源已被强制投放到另两个项目中。



小爆有话说:首先双方在公司背景的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期,那么哪边的可信度更高呢?小爆特意对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查证。



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确实是 成立于2015年 ,而非海翼所说的2016年。那么海翼为什么会在这一点上说谎呢?小爆看来陈亮回答中的第二点说明了这个问题,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期间,项目团队的主要资源已经被分派到其他的项目之中,也就是说期间投入的2000万资金与50人的研发团队是否都在全力保障街电的研发,不得而知。


3

股权纠纷


这段有点长,大家慢慢看。


海翼声称:「街电科技成立后,原项目组中 11 位研发成员自愿转为街电员工。经协商,他们在海翼限制性股票中的 1/4 获得保留,余下的 3/4 按两家公司的估值比例转化为了街电期权」

陈亮回复:此部分描述更是严重偏离事实!

首先,我们转换的是街电的有限合伙人股权,而非期权,均有证据证明。如此基础的问题都描述错误,偷换概念,是装傻卖萌还是险恶用心,大家自己细品。

其次,员工签署海翼持股协议时,在对股权合同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要求强制性签署20张签名白纸,且在后期不断要求补充签署白纸,试问此种不合常理的行径是何用意?海翼拿大家签了字的白纸做何事情?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普通员工所不知的资本阴谋和伎俩?真是让人细思极恐啊!

最后,海翼为何绝口不提如何换算的?当时海翼的估值是30亿人民币左右,团队在海翼股票的3/4被要求按12倍转到街电,也即给街电的估值是2.5亿左右,而当时街电只有长沙500台机器和在亚马逊上跑的几台云服务器,还有1000台左右没有生产的机器物料,没有其他任何资产,日收入只有几千块,试问这2.5亿是如何得出的?而我们原本的海翼股票可都是真金白银。

这样的转换,海翼好意思称作“自愿”、“经协商”?!按这种荒谬的逻辑,一个壮汉拿只鸡连哄带骗跟个瘦子换头牛叫“自愿”,叫“经协商”?!。而更可笑的是,即便这样的交换,牛早被拿走,小鸡(街电股票)却一直拖着,至今毛都没给。

而最后,大家还是被迫接受这样风险、收益完全不对等的方案,一是海翼承诺团队把项目估值做到1亿美金,再额外给予10%股权,二是大家对街电项目有感情,把项目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也相信这个项目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像共享单车一样火起来,所以即使在条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也仍冒险加入。

海翼声称:「经过 A 轮融资和聚美注资后,街电估值超过 5 亿人民币,账面现金超过3· 5 亿人民币。为了加速融资进程,街电在完成 A 轮融资时采取了低于员工限制性股票转换时预计的估值。融资完成后,海翼拿出了自己所持的街电股份对员工进行了补差,补差部分的工商手续正在办理中。目前,上述员工持有占街电科技4.469%的期权,融资过程中价值未受损」

陈亮回复:不管海翼怎么玩偷换概念,在估值上做文章,实际情况是大家手上的股票价值,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5月份聚美入主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半。举个例子,之前持有海翼4万股的员工,有3/4(3万)股票被换到街电。置换之前,按海翼当时的估值,这3万股大概价值60万人民币,但是大家辛苦忙活了半年,把公司做到风口上的第一名,结果这部分街电股票的价值非但没增,反倒缩水至仅30万,这也能叫价值不受损?!

试问没有团队的努力,街电5亿估值从何而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整个团队加班加点,有同事甚至因工作环境太差常期加班以致慢性支气管炎。最后大家把街电从几百台柜机做到了上万台,订单从几千做到了几万,而这一切全是在没有外部资金进入,海翼在我们转换股份时承诺的3000万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此期间海翼一直逼迫街电创造营收,导致团队战略一变再变,各位街电的用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街电突然从1小时免费变成了半小时免费,这都是海翼承诺的资金不到位还要求街电提高营收的无奈之举!



小爆有话说:写这样的文章小爆真是痛并快乐着,快乐的是不但资料好找,而且小爆写得少,痛苦的是陈亮的回复也太详细了,小爆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这两段主要讲股权与期权的问题,我们可以放在一起分析。小爆认为 这次的事件的根本应该是股权问题,而绝非是期权问题 ,相较来说股权的重要性远不是期权可比的。

期权是指公司授予其员工在一定期限内,都可以按照期权价格 购买 一定份额的公司股权,如果员工想把期权套现的话,股票出售的价格与期权价格的差额乘上股票数就是该员工所得了。大家画一下重点, 期权是低价买股票的权利,也是要花钱的。

股权顾名思义,是 直接给予 员工的股票,员工直接持股,可以随时抛售手中股票,也可以留在手里等待升值。 再画一下重点,股票是不要钱的。

一个要钱,一个不要钱,根据劳动人民朴素的价值观来看,股权的价值也要远远大于期权。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员工才会把海翼(公司估值30亿)的股权转化为一家新建公司的期权呢?

1、喝多了

2、被骗了

更何况根据陈亮的爆料来看,双方的转化比为1:12,也就是说当时海翼对街电的估值是本体的十二分之一,既2.5亿。

那么街电的估值到底是多少呢?小爆找到了街电的融资时间表。


2017年3月21日,海翼股份将街电科技的注册资本由200万元增加至850万元,估值为850万元。

4月6日,海翼股份进行股权内部转让,分别以170万元、680万元的价格,将街电20%、80%的股权转让给海翼远志和海翼股份。

4月17日,以80万元价格向杨锦方转让2%股份,估值4000万。

4月27日,欣旺达、IDG、杨锦方分别出资2500万元、2200万元和300万元入股街电。融资完成后,欣旺达占街电科技约12.5%,IDG占街电11%的股份,杨锦方占3%的股份。此时,街电的估值已达2亿元。

5月4日,聚美优品斥3亿元入股街电,持股约60%,街电的估值也高达5亿元,海翼股份的股权被进一步稀释

也就是说直到聚美优品入股之前,街电的估值都没有达到2.5亿,更何况还有股权被稀释的情况,这样看来之前员工爆料的所谓“股权被稀释成了厕纸”是确有其事啊,虽然这个厕纸还是挺值钱的。

而且以次来分析,员工的损失也确实不在融资期间,早在街电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股权转化为期权的时候员工的损失便已经产生了。


当然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小爆这样聪明的一塌糊涂,所以小爆再给各位说明一下,街电成立初期,海翼方面称其估值为2.5亿元,假设某员工持股占1%,即为 2500万元

但事实上海翼初创时,总资产850万元,该员工的1%股权为 8万5千元 ,经过融资后,街电估值为5亿,但是街电的股份被其他的投资人瓜分了大半,粗略算来街电的股权可能仅存原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该员工的股权为四百分之一,算下来约为 120万 ,虽然远高于之前的8万5千元,但比照海翼转换时的算法,还是 缩水超过90%

当然了这是为了方便计算才得出来的数字,实际上员工持股不可能达到1%这么高的数字,杨锦方先后投资近400万元,才得到3%的股份,正常员工的持股比例可能起码要再除个一百。更何况这里谈的是股权而非期权,别忘了期权还有一个购买的过程。


这样一算是不是更乱了?各位只要知道这些员工亏损超过90%就够了,周扒皮都没这么狠。


4

补偿款的去向


海翼股份声称:「聚美注资后,部分街电员工要求提前对剩余的 1/4 海翼限制性股票进行转让;海翼支持了这个破例的诉求,于 5 月 8 日对本应于 2017 年9 月 30 日解锁的限制性股票提前解锁,并进一步按这部分员工的诉求,将解锁后的限制性股票按最新的海翼估值兑现为现金并发放,共计1027 万人民币」

陈亮回复:团队确实要求海翼进行股票兑现,但是我们绝没多要1分钱!团队持有海翼股票的员工均在海翼工作近2年,但我们只要求海翼兑现了1年的到手的股票。且很多原来在海翼工作同时被承诺了街电股权的同事,一分钱一分股权都没拿到!

还有所谓的1027万,里面有多少是兑现创始成员的?是不是把给到原CEO的几百万也算上了?原CEO从来就不是街电的创始成员,来了几个月套现几百万走人,不要把清退自己派来的CEO的钱都算到我们头上,这锅我们不背!



小爆有话说:看到这里小爆真是感慨,陈亮大哥既然你爆料了就爆全嘛,把原CEO的料也一并爆了嘛。

海翼到底发放给员工多少资金,小爆并不知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小爆不乱猜。但是陈亮的回复中,那个原CEO还是成功的引起了小爆的兴趣。



可以看到在2017年的5月23日,公司法人发生了变更, 由王哲变为原源 。而且在法人变更后,有关于王哲的采访,陈欧等人一言不发,那么这位非创始成员的CEO,到底在这期间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海翼所声明的赔付 1027万元 ,其中有没有王哲的一部分呢,这就只能交给各位去揣测了。


5

友商抹黑


海翼股份声称:「竞争对手因为缺乏成熟产品,无视街电员工与街电签署的竞业禁止协议,以数倍工资和股票等利益恶意挖猎街电员工,导致部分街电成员离职,并驱动这部分员工以不当行为对街电业务造成伤害,更进一步诋毁街电和海翼名誉,我们深感遗憾并将支持街电科技对此进行追诉」

陈亮回复:首先,对于海翼对员工的恶意诽谤提出严正的抗议!也呼吁莫名躺枪的竞对们好好看看你们的竞对如何见缝插针的中伤、抹黑你们!用心良苦啊!

同时,对于此前海翼在公众场合进行过的类似诽谤中伤,甚至依靠私人关系到派出所报案对员工家属进行恐吓,我们均保留一切权利追诉到底!

其次,直到2017年5月26号团队成员办离职手续,之前都在岗位上工作,均有邮件、微信截图证明。

最后,正如聚美陈欧所说,风口期员工离职、人员流动均属正常现象,但团队郑重声明在此工作期间绝无任何一人接受竞对offer!



小爆有话说:看到这里小爆微微一笑,搞技术的毕竟是搞技术的,对这些公关方面的事情真是一窍不通。无论发什么都顺便黑一下友商不是天经地义的么,小爆建议陈亮下份工作去某国家扶持的手机企业去历练一下,简直 too young too simpl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