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翼声称:「街电科技成立后,原项目组中 11 位研发成员自愿转为街电员工。经协商,他们在海翼限制性股票中的 1/4 获得保留,余下的 3/4 按两家公司的估值比例转化为了街电期权」
陈亮回复:此部分描述更是严重偏离事实!
首先,我们转换的是街电的有限合伙人股权,而非期权,均有证据证明。如此基础的问题都描述错误,偷换概念,是装傻卖萌还是险恶用心,大家自己细品。
其次,员工签署海翼持股协议时,在对股权合同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要求强制性签署20张签名白纸,且在后期不断要求补充签署白纸,试问此种不合常理的行径是何用意?海翼拿大家签了字的白纸做何事情?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普通员工所不知的资本阴谋和伎俩?真是让人细思极恐啊!
最后,海翼为何绝口不提如何换算的?当时海翼的估值是30亿人民币左右,团队在海翼股票的3/4被要求按12倍转到街电,也即给街电的估值是2.5亿左右,而当时街电只有长沙500台机器和在亚马逊上跑的几台云服务器,还有1000台左右没有生产的机器物料,没有其他任何资产,日收入只有几千块,试问这2.5亿是如何得出的?而我们原本的海翼股票可都是真金白银。
这样的转换,海翼好意思称作“自愿”、“经协商”?!按这种荒谬的逻辑,一个壮汉拿只鸡连哄带骗跟个瘦子换头牛叫“自愿”,叫“经协商”?!。而更可笑的是,即便这样的交换,牛早被拿走,小鸡(街电股票)却一直拖着,至今毛都没给。
而最后,大家还是被迫接受这样风险、收益完全不对等的方案,一是海翼承诺团队把项目估值做到1亿美金,再额外给予10%股权,二是大家对街电项目有感情,把项目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也相信这个项目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像共享单车一样火起来,所以即使在条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也仍冒险加入。
海翼声称:「经过 A 轮融资和聚美注资后,街电估值超过 5 亿人民币,账面现金超过3· 5 亿人民币。为了加速融资进程,街电在完成 A 轮融资时采取了低于员工限制性股票转换时预计的估值。融资完成后,海翼拿出了自己所持的街电股份对员工进行了补差,补差部分的工商手续正在办理中。目前,上述员工持有占街电科技4.469%的期权,融资过程中价值未受损」
陈亮回复:不管海翼怎么玩偷换概念,在估值上做文章,实际情况是大家手上的股票价值,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5月份聚美入主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半。举个例子,之前持有海翼4万股的员工,有3/4(3万)股票被换到街电。置换之前,按海翼当时的估值,这3万股大概价值60万人民币,但是大家辛苦忙活了半年,把公司做到风口上的第一名,结果这部分街电股票的价值非但没增,反倒缩水至仅30万,这也能叫价值不受损?!
试问没有团队的努力,街电5亿估值从何而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整个团队加班加点,有同事甚至因工作环境太差常期加班以致慢性支气管炎。最后大家把街电从几百台柜机做到了上万台,订单从几千做到了几万,而这一切全是在没有外部资金进入,海翼在我们转换股份时承诺的3000万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此期间海翼一直逼迫街电创造营收,导致团队战略一变再变,各位街电的用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街电突然从1小时免费变成了半小时免费,这都是海翼承诺的资金不到位还要求街电提高营收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