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来,藏之山崖无人识,
经清代黄易访得后,始以面世。
四山摩崖以其磅礴的气势,
高浑简穆的书风,
野逸稚朴的天趣,
成为书界学人尤其是有识之士的追捧~
尖山摩崖刻石在邹县城东北十二华里的朱山。
从山前的朱家山村(原名"朱山庄")往东北走一里地即到。
因山上原刻有"大空王佛",即称为"大佛岭"。
当地老乡谐音称为"大步顶"。
1960年当地村民开山采石,将全部刻石破坏殆尽,实为千古憾事,今山东境内有拓片保存。
根据《山左金石志》、《邹县续志》、《山东通志》的记载,对照清末尖山刻石原拓,分析原来尖山摩崖刻石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为"大空王佛"大字刻石,一竖行四字,字径1.3米左右,隶书。
为北朝时期罕见的大字刻石,也是四山摩崖中字径最大者。
二、为刻经,主要有两种:
《文殊般若经》七行,行十四字,共九十八字。
文起"文殊师利白佛言",终"无念无作故"。
字径50厘米左右,隶书。
上有"文殊般若"四大字,字径60厘米,隶书。
《波罗蜜经》六行,行十三字,共七十八字。
文起"佛言若菩萨",终"名为般若波罗蜜"。
字径3厘米左右,隶书。
在《文殊般若经》的下方,"大空王佛"之西。
三、为题名和年代,计有:
《韦子深题名》三行,共九十二字,字径15至20厘米,隶书。
现已不清其排列的具体情况。
文曰"大沙门僧安与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州主簿兼治中镇军将军胶州诸长史行睢州刺史兴祖弟子深妻徐息钦之休儿等同刊经佛于昌邑之西绎岭参山里于时天降车迹四辙地出涌泉一所故记大齐武平六年岁乙未六月"。
《韦子深妻题名》三行,共三十五字,字径15至40厘米不等,隶书。
《安道壹等题名》四行,共三十一字,字径40厘米左右,隶书。
《经主题名》三行,行字不等,字径30厘米左右,隶书。
《晋昌王唐邕妃赵等题名》四行,行十一或十二字不等,字径35厘米左右,隶书。
除以上这些题名,在尖山"支锅石"上有韦玉振等题名三段。
《山东通志.艺文金石》记"支锅石在尖山东三里,有三大石如支锅形故名。
字在东南石上。
"‘第一段"诸行无常朱主口"二行,行五字,字径35厘米左右,隶书。
第二段"生灭口寂灭口韦玉振"三行,行三字,字径30厘米左右,隶书。
第三段口口口息子业振息长达"四行,行三字,字径30厘米左右,隶书。
在四山摩崖中,尖山摩崖刻石的记年最早,为"大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字径也是尖山摩崖刻石最大。
可惜尖山刻石已一字不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