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品犬舍
汪汪,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普通打工人专属:如何一键解锁 3 个 AI 副业 ·  8 小时前  
产品犬舍  ·  给年轻人看的互联网行业中年人求生指南 ·  昨天  
刘言飞语  ·  DeepSeek 小传:制造了 AI ...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品犬舍

给年轻人看的互联网行业中年人求生指南

产品犬舍  · 公众号  · 产品  · 2025-02-12 09:15

正文

这几年的互联网报道,经常说 “某优秀大龄员工因为大龄,惨遭辞退,也找不到下家”。我对此颇感怀疑。

因为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很少见到 “优秀大龄员工”。

如果是 35+,尤其 40+ 大龄员工,大多数暮气沉沉,知识结构老化,路径依赖严重,学习能力显著下降,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来,无限次复用过去学会的老技能。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自认为是优秀员工。

我的年龄比这些大龄员工都大,我最喜欢合作的是 26-33 岁年龄段的员工。学习能力强,头脑活跃,态度积极。

35+ 的人更多是学习能力弱,路径依赖,情绪疲惫。

直白地说,我喜欢 26-33 岁的员工,不是因为他们便宜(又不是我发工资),或者他们能加班(高效率工作不依赖加班),单纯因为他们就是比大龄员工的工作交付更强。

“能力” 是一个很虚的词,我只看交付。30+ 的交付大概率碾压 40+。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残酷的,飞快迭代的行业。残酷到什么程度呢? 三年前的经验与手感可能就有点过时了,五年前的经验和手感过时如废柴。

更他妈的残酷的是, 哪怕你一直都很努力,你工作的环境过时了,不能给你安排高价值任务,你也会跟着过时。

这就是我个人坚持 “两年一跳” 的原因。

在这个背景下,不仅个人要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成长性,还要不断切换到提供高价值任务的工作环境,才能不掉队。

否则,那些在高价值任务中锻炼了两三年的人,分分钟就超过你了。

再过几年,他们的工作环境落后了,新的潮流又会把他们淹没……

大多数年轻人不了解的是:

  • “持续好奇,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这些人格特质,35 岁以后的比例低于 10%

  • 如果你是这好奇的 10% 人格,还得依赖 “提供高价值任务的工作环境”

  • 高价值的互联网业务部门,往往以两到三年为周期变更

也就是能让你学到东西的工作环境,两三年后这个环境本身都暮气沉沉,你能从这里学个屁啊。

所以你再回头看我这句话: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很少见到 “优秀大龄员工”。

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年纪越大,越不敢跳槽(包括跳部门跳岗位),然后在一个本身老化的环境里,跟着一点点地沉下去。

这里的大多数人,指的是 99%。

互联网行业真的太残酷了。

犬校里,我欣赏的同学大部分是 32-36 岁这个区间,此外他们也会活跃地跳槽,追逐 “提供高价值任务的工作环境”,同时承担相应的职场高风险。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一旦停在某个工作环境不动,大概率,两三年后就与环境一同老化。

而互联网公司高价挖人,经常是自己的工作环境老化了,去别的还能提供高价值任务,还能让员工成长的环境,把人家高价值任务培养的工作经验带过来。但经常是人家的高价值任务并不匹配自己的工作环境,螺丝钉对不上螺母……公司一脸懵逼,被挖的员工也一脸懵逼,最后相看两厌。

那么我这个互联网大龄员工该怎样面对困境呢?

我 38 岁的时候就觉得,搞不好明年就要被行业淘汰了。事实上我从三十多岁开始,每年都在做 “接下来被行业淘汰,没有工作没有收入” 的准备。这个心理建设足足有十年之久,直到 48 岁的现在,还是坚定地持有 “2026 年我就要被行业淘汰” 的心理预期。

也就是我三十多岁开始做 “41 岁失业” 的财务准备。在高收入时保持了相对收入来说的低物欲,低消费,下定决心不背上海的高房贷,麻利地滚回成都。尤其是绝对不找消费习惯不匹配的伴侣……

如果 41 岁真的失业,那时我的日子会很惨,生活在底线上下,但咬咬牙也扛得住。

失业没有真的发生的话,每晚失业一年,多储蓄一年,我的退休生活水准就会比底线高出 5-10 个 pp。

这么做的缺点是,三十多岁提前按照 “底线” 来规划未来财务,相对于同龄同阶层来说有点寒碜。同履历的高 P 在上海买大 house 的时候,我准备 41 岁滚回成都。

优点是,四十多岁失业那一天真的到来时,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当我 48 岁还没失业,退休生活水准已经比底线高出了 80%。

这是吃青春饭的特殊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理念。

评论区有小朋友问,现在 20 岁的人也可以按这个理念来规划财务吗?

没必要,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在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那就没必要。

如果你确定青春饭这件事,30 岁之前也没必要未雨绸缪。年轻时收入不高,花销不少,存不下来几个钱的,还不如少存钱多享受。

30 岁以后,按我的个人经验:
  • 针对 41 岁失业这个悲观预期,提前考虑失业后的人生安排,并以此反推大件消费比如说买房,买车,结婚,鸡娃
  • 每年储蓄工资的至少一半
  • 提前学习投资技能,理解复利的力量

能做到以上三点的话,就还好。

通常青春饭行业,25-35 是收入最高的年纪,35 之后也未必收入雪崩,而是线性滑坡,直到失业雪崩为止。30 岁后有着保守的消费支出与底线预期,你就能应对 41 岁失业的最坏结果。41 岁后,每多工作一年,则退休生活水准比底线高出 5-10 个 pp。

否则,你 35-40 岁才意识到 “青春饭” 这回事,已经迟了。有人背了高额的房贷,有人娶了高消费的老婆,有人在国际学校鸡娃,每年娃还要攀比欧美旅行。当「那一天」终于到来时,大难临头,他们两眼一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