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名著《红楼梦》中,无论薛宝钗、袭人还是史湘云都曾劝说贾宝玉要好好学习,为何偏偏黛玉不劝?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
为什么黛玉不劝宝玉学习?
| 答主:赛貂蝉
你以为的劝是这样: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考科举了以后可以当大官。——这是利诱。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考科举了以后可以光耀门楣,给祖宗争面。——这是把家人的荣誉压在单独个体上。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不然老爷会打你。——这是威逼。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这样我晚上就陪你嘿嘿嘿。——这是色诱。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你看别人家孩子都这样,你怎么不能这样呢?——这是舆论绑架。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不然你妈会伤心你奶会失望。——这是情感绑架。
宝玉啊,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科举,贾家的未来就靠你了,贾家那么多人都指着你了。——这是社会道德强奸个人意志。
甚至还有一种,哎吆,你好意思说读书你这样还说读书?别丢我的脸了。你是无事忙,你整天不看正经书。——说是激将,其实这是羞辱。
以上,是贾府里贾政、王夫人、花袭人、薛宝钗、史湘云等都对贾宝玉用过的所谓「劝学」方式。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免经历或经历过的好意劝学。
他们无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宝玉的个人身上,无视宝玉的个人尊严和意志。
而林黛玉是怎么劝的呢?
贾宝玉说我要出去读书啦,好好学习啦!林黛玉:话不多说,祝你蟾宫折桂。——这是鼓励。
贾宝玉读书钻进死胡同了,用哲学探讨人生,觉得自己已经参透了人生,顿觉人生虚无缥缈,毫无意义。林黛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这是循循善诱。
贾政布置的作业多,他不但要求贾宝玉一点磕巴不打的背诵四书五经,还要求背诵参考书以及参考书上的注释。再加练字,再加写作文若干篇。贾宝玉忙不过来。林黛玉也不吱声,每天过来看看贾宝玉的进度,悄悄帮他补了作业。等贾宝玉真的交不上作业的时候,再送过来。——既解决了贾宝玉的挨打危机,又没有给他一种我作业完不成不要紧反正有人帮我做的依仗心理。
贾宝玉热爱诗词,喜欢钻研,贾宝玉来问,林黛玉就帮他划重点,不批评不批判。问什么答什么,比出对应、相似的典故来,让贾宝玉自己去研究。——这是激发学习者自己的兴趣。
于是贾宝玉的诗词学问,从最开始起得平平,到后面贾政称赞「宝玉诗词这块不错,其他俩孩子比不上他。」出门一作诗,别人都交口称赞单独给他赏赐。
林黛玉劝贾宝玉学习了吗?
如果是指整天在耳边唠叨,用各种外物强奸宝玉的个人意志,逼迫宝玉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种硬劝,林黛玉确实没有。
如果是指尊重、鼓励、循循善诱、用慧眼发现宝玉的兴趣特长,使得他高高兴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获得成功,那林黛玉做到了。
只是这种「劝」表演性质不强,因此常常不被旁人看见罢了。
贾宝玉在提及林黛玉的时候,如是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众人皆以为是林黛玉从来不劝,其实宝玉说的是林妹妹不说混账话。
当别人否定你的兴趣爱好的时候,独有她肯定你。
当别人觉得学习必须功利的时候,唯有她鼓励你。
当别人用嘴巴干劝,自以为好心的时候,还是她默默帮你划重点做大纲。
当你成功,获得荣耀,众人为你欢呼的时候,那些劝学者到处表功的时候,她只在旁边微微一笑。
她不批评不强制不否定,她尊重你所有的意志。
林黛玉的劝学,劝得很高级。
林黛玉此人,若有幸为友,则为挚友。若有幸为爱人,无法不成为挚爱。
| 答主:走马兰台
黛玉知道「学习」的「代价」。
一件事情,不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能量守恒定律不只是存在于物理学科,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
宝钗出身商人之家,她对科举之路径如何走通并不明晰,但又亲身经历家道中落,急于寻求庇护。
湘云是以叔叔为模板,笼统模糊地劝宝玉跟官场上的人结交往来,讲谈仕途经济的学问。
只有黛玉亲眼见到,这条路到底多么艰辛。
林如海以科举入仕,高中探花郎君,要经过多少宵夜肝食的勤奋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要经过多少焚膏继晷的用功努力,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而科举及第之后,进入权力中心,要明白多少暗箱操作,协调多少利益关系,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要懂得多少人情世故,要经手多少利益纠葛,不道珠崖道里赊,不道先生官职小。
林如海盛年而亡,只因身体素质太差,跑不了马拉松吗?
是不是陷于党争,无法抽身?是不是巡盐查税,遭人嫉恨?是不是工作太累,损伤了身体?
第十四回回目: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黛玉家在姑苏,姑苏林黛玉。而林如海死在扬州,是死在任上。
林黛玉最后与父亲共同度过的时光,这位为了给女儿启蒙都请进士来教的父亲到底给女儿做了多少筹谋。
还有启蒙恩师贾雨村,教她的时候还是诗词歌赋,一身青衫读书人。
林黛玉、贾雨村:全书唯二的两个人,动不动吟诗一首。
贾雨村寄居葫芦庙,虽淹蹇三载,不减少年义气,与乡宦甄士隐结交,也从未低声下气故作谦卑,接受资助也是泰然磊落,赴京赶考也是不论黑道黄道。
虽然当时贫窘,敝巾旧服,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也有着读书士人傲气加成的青衫磊落。
但这样的人入了官场之后呢,很快就被排挤掉了。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朱红官服尚新,儒生青衫重着,坐馆西席,贾雨村从江南甄家到姑苏林家,在骤然起落之间已经彻底明白,如果要适应官场,到底得付出什么。
海瑞又如何?千年不才一人?
那也被人评价,海瑞如千年野草,只可傲霜雪,不可充栋梁。
搭上林如海,搭上贾家王家,贾雨村飞黄腾达的背后,又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至少他个人的书生意气、道德品质、士人之弘毅、读书人之品性,完全都没有了。
黛玉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贾雨村,只是听说他判了薛蟠的案子,把一个杀人犯捞了出来;只是见到了被拐卖的香菱,成了薛蟠的小妾;只是听说他给贾赦去夺石呆子的扇子,石呆子丧了性命;只是听说他经常往来贾府走动,要宝玉作陪;而等他一路直升之后,便甚少再登贾府之门。黛玉和宝玉都读了四书,见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只是黛玉和宝玉,岔开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表达刚念了四书之后,发现贾母不喜,等到宝玉再问,她改了口: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也不知是黛玉的谦虚让他毫无顾忌,还是他见到黛玉感觉面善有好感而想要表现自己: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宝玉不仅读了四书,还杂学旁收,读了其他乱七八糟的。而且,宝玉的诗歌创作也绝对是被低估的存在,整本红楼,宝玉写了七律(四时即景、菊花诗等),在冯紫英宴席上唱曲《红豆曲》,填了咏絮词,写了长篇歌行《姽婳词》,写了诔文《芙蓉女儿诔》,诗词曲赋诔文,皆有所长。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宝玉不是反对读书学习,他反对的是禄蠹,反对的是文死谏武死战,反对的是贾雨村那般为权贵薛蟠草菅人命而保驾护航,反对的是湘云所说的同官场人脉往来结党形成派系相互勾连的仕途经济。整部红楼,最好的颂圣应制诗,是黛玉写的《杏帘在望》,最擅长歌功颂德赞美帝国的人是黛玉。两大进士、官场权臣林如海和贾雨村教出来的才女,她不可能反对科举做官,也不会反对仕途经济,但也因深知这其中的代价,所以也不会去规劝。宝玉深敬黛玉,是因为黛玉不拿他当工具人,不只是单纯地要求他中科举,做高官,成为达官显贵,维持家业繁盛。至于黛玉为什么爱他,因为他们灵魂的底色相似,都还保留着读书人纯真的情怀。而黛玉,既不想宝玉变成父亲那样殚精竭虑费尽心血甚至结党营私权力深陷,也不想宝玉变成贾雨村那般被官场腐败彻底同化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潇湘馆满屋子的书,刘姥姥盛赞的哪位哥儿的书房,书房里手不释卷的姑娘,不停地读书学习,虽不能参加八股科举,不见得可以挽住败落的颓势,但在有限的生命里,总可以更好地更诗意地,栖居在这广袤的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