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的身体中,藏着浓烈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勇敢,因为勇敢,所以拥有无限的可能。
——女同事说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热爱过的东西?
或许是树林中各种各样、振翅高飞的昆虫,或许是每天放学后都会响起的乐曲,又或许是操场上传递着的那颗圆圆的球……
从小到大,我们总会有些喜欢的事物,但坚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还好,有人看到了当一个孩子执著于一件事时所绽放出的创造力,并将它们带到观众面前。
缓缓拉进的镜头,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人来人往。
一个装潢简陋的猪肉摊前,母亲正在经营叫卖,而在她旁边的空位上,一个小女孩正踮起自己的脚尖,后空翻、一字马,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乌托邦中。
图源:《小小少年》
这是B站9.7分国产片
《小小少年》
中的场景。
这里,不止有在猪肉摊前起舞的女孩,这些孩子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灵魂。
有人沉浸在昆虫世界里,有人对机器人倾注热情,还有人打破框架挑战摩托车比赛……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看完这部“反鸡娃”的片子,或许很多人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蕴含着独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就像《小小少年》推广语说的那样:
“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对于我们来说,能认识这些了不起的孩子,把他们奇妙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是最最幸运的事。”
导演
孙超
在拍摄的间隙,有感而发,在导演手记里珍而重之地写下这么一句话。
对他来说,拍这么一部纪录片,并不是想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而是想探寻热爱与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在此之前,孙超早就出名了。
他从前拍过的纪录片《高考》,记录了毛坦厂中学高考前的的日日夜夜,过了快十年依然时常被人反复重温。
但这一回,他想用更微观的视角,把镜头调转到更早的时间线里,去发现孩子们丰盈而独特的灵魂。
最初的足迹,在云南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的那夺村。
“那夺”在彝语里的意思是“躲在大山背后的水田”,这是一个贫困村,许多我们早已触手可及的东西,在这里却难能一见。
但在这,却有一个曾经从砚山县走出的女孩,在功成名就后,又返回深山,尽力托举着孩子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她叫张萍,为这个项目取名为“彩云计划”,在彩云之南,推动一片片云。
同在砚山县,家里开猪肉铺的李兴巧,也许之前从未想过自己的女儿会踏上芭蕾舞之路。
虽然她很早就发现了,孩子小云儿似乎真的有舞蹈天赋,别人得练上几遍的才能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小云儿看上一遍就能记住并且重复出来。
就连那些下腰、空翻等需要一定舞蹈功底的动作,小云儿都能看着网上的视频自学。
图源:《小小少年》
面对女儿翩然起舞的身影与发自内心的热爱,李兴巧虽然不懂什么叫芭蕾舞,却还是尽力陪着孩子,呵护她的梦想。
没有练功房,她就在出摊的时候带着小云儿,用刀子落在砧板上的声音为小云儿打节拍。
没有人教跳舞,她就在网上帮孩子找舞蹈视频,晚上空闲的时候,孩子看着视频学跳舞,她也会陪在一旁帮忙看动作是否和视频上一样。
李兴巧给小云儿看视频 图源:《小小少年》
后来怕小云儿自己练跳舞会受伤,她走遍县城带着孩子找老师,出多少钱都无所谓。
哪怕李兴巧只是一个没听说过芭蕾舞知识的农村妇女,她依然用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孩子。
然而,因为小云儿的天赋太好,县城里的老师都不收她当学生,建议李兴巧带孩子去昆明甚至去北京学跳舞。
这对于他们家来说,实在太难了。
图源:《小小少年》
还好,璞玉最终被发现了——
有人拍下了小云儿在猪肉摊前起舞的视频,发布在网上后立刻爆火,就连人民日报都报道了这个新闻。
北舞老师关於和舞蹈家张萍夫妻俩也看到了小云儿,顿时燃起了帮助她的想法。
亲自回到云南看到小云儿跳舞的样子后,他们更坚定了这个决定。关於在北舞任教多年,都感慨:
“精中选精,优中选优,都没见过这么有天赋的。”
图源:《小小少年》
张萍决定放弃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乡,一对一教小云儿跳舞,同时也看着“彩云计划”支持的小姑娘们不断成长。
面对疼痛,小云儿会哭泣,面对挫折,她会沮丧,但当她再次听到乐曲时,依然会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跟着音乐旋转、跃动。
谁说大山里的孩子没办法跳芭蕾呢?
艺术不止在殿堂里,更在山水田埂间。
她让我们看到了,热爱与坚持,如何让一块璞玉逐渐雕琢成器。
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永远不是常态,挫折与质疑在所难免。孙超从不避讳这些镜头,直言:
“孩子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
展现出最真实的灵魂,便是他拍摄的初衷。
比如说,提到昆虫,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张牙舞爪的螳螂,想到令人闻风丧胆的南方大蟑螂,从而避之不及。
但纪录片的镜头却对准了一个“昆虫小专家”,殷然。在他的世界里,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与故事,藏着无限广博的世界。
“在认识殷然之前,山只是山,树只是树,草只是草,风也只是风。在认识殷然之后,这一切,之于我们的意义都不一样了。”
在学校里,殷然的爱好有点特立独行,在其他小朋友看来,殷然是那个“喜欢虫子的人”,他们会因为不同而不理解,也会因不同而产生好奇。
但对于殷然来说,昆虫不仅是多姿多彩的生物伙伴,也是值得庆祝热爱的生命科学知识领域。
他会穿越树林,蛰伏多时,只为寻找并观测一种稀有的昆虫。
也会在家里养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单单螳螂目就有十几种,更别说其他平时难得一见的小虫子。
妈妈和殷然在家里看昆虫 图源:《小小少年》
可对于孩子的“奇怪爱好”,殷然的妈妈却特别欣赏,很开心地说:
“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人生好玩了很多!”
她和殷然的爸爸会陪着孩子走进深山,探索未知的昆虫世界。也会陪着孩子翻书学习,查阅有关昆虫的知识。
更难得的是,他们很支持殷然和昆虫同好交朋友。
远在香港的区警察,年近七十,是殷然的忘年交。他经常和殷然交流蝴蝶,还会隔三差五给殷然寄各种各样的蝶蛹。
殷然在雨中自由奔跑 图源:《小小少年》
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追求这些独特的事物,或许他们会回答:
因为有趣,所以热爱,所以坚持。
同样因为自己的爱好而追求梦想的,还有冲破刻板印象参加越野摩托车竞赛的追风少女李莲怡娜。
越野摩托车排在世界十大危险运动之首,男车手占到了90%以上,李莲怡娜的选择,哪怕是在车队同好眼里,都有点“令人费解”——
她日常生活中明明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假小子”,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汉服和玩偶,却偏偏坚持着这项高难度运动。
李莲怡娜和弟弟 图源:《小小少年》
面对质疑,她只是淡然地说:
“到赛道上一戴上头盔,就没有男女孩子了。”
“我是一个车手,不会说是女车手,男女是一样的,不要用女性这个标签成为标榜。”
图源:《小小少年》
怡娜为了缩小男女身体素质的差别,用更严格的训练磨砺着自己的体魄,让自己更有面对极限速度的勇气与力量。
她让我们看见,其实女生也可以喜欢越野摩托车,男生也可以喜欢Hello Kitty,
一切无关性别,无关刻板印象,只在乎自己的心之所向。
图源:《小小少年》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热爱能够让我们开始一段旅程,天赋能让我们的旅程更加顺遂,但能否行稳致远,更在于恒心与坚守。
因为热爱,所以有勇气面对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愿意坚持坎坷曲折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断地走下去。
正如纪录片的英文名字
“Little Giants”
所说的那样,这些孩子们小小的身体里,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这些孩子们或许有天赋,但《伤仲永》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仅有天赋,却未曾为之努力,结果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孙超所着眼的,并非他们的“天才”资质,而是他们这一路上与众不同的坚守:
“外人总以为他们不同的是天赋,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沉浸其中的时间。”
正是孩子们始终如一的坚持,让倾注其中的时间见证了他们的努力。
图源:《小小少年》
也多亏了家长们的理解与陪伴,让孩子们有着追求自己年少时梦想的底气与义无反顾的勇气。
这其中的教育之道,也是这部纪录片中除了孩子们的闪光点外,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
在2021年白玉兰奖的评选中,《小小少年》获得了最佳系列纪录片的奖项,实至名归。
颁奖词中写道:
“在近距离探寻孩子们的奇趣生活和喷薄热情后,我们惊叹,即使生活境况复杂多样,孩子们仍然拥有顽强的精神和力量。”
这些孩子们,生长地环境各不相同,追求的梦想也千差万别。
但将他们汇集到同一个镜头下的,是同样的一点——
坚定不移的热爱,与足够稳定的内核。
这样可贵的品质足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家庭与境遇,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他们,也将荧幕前的我们联结到一起。
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追梦的脚步。
有人会问:拍这样一部纪录片,有什么用?对这些孩子,难道有帮助吗?
其实,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这一次相遇,已经在润物细无声地助他们的人生轨道平稳前移。
在拍完第一集《那夺云》之后,孙超在手记里写下这么一句话:
“我们想说的不仅仅是一个走出大山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关于美与成长的故事。”
如今,小云儿和砚山县的小姑娘们依然在跳舞,就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群星的光芒正在冲出连绵的大山。
其他的孩子们,也在自己所追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的未来,或许不一定如自己最初所愿。
但我们,依然期待每一个孩子的无限可能。
哪怕前路曲折,谁又知道,最后梦想能否成真呢?
参考资料:
1.B站 《小小少年》
2.有道乐读 《豆瓣9.2:猪肉摊前跳舞的女孩家,不鸡娃也不焦虑》
3.北京青年周刊 《:以热爱之名》
4.中国新闻周刊 《小小少年,别小看》
5.哔哩哔哩 《猪肉铺里的芭蕾舞女孩》
每日互动
你还记得小时候最热爱的是什么吗?
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