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家,是一个可以容纳「坏」的地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最好在25岁之前想明白的七件事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9-04 12:05

正文


做公众号之后,我经常会收到粉丝提问。


很多问题答过就忘了,但一年前的一个提问,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


那个粉丝的问题其实稀疏平常,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年龄。


他问我,他应该继续工作,还是辞职考研?问题是,他已经三十多岁了。


按照年龄算,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没学会走路。


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心智如此晚熟,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是因为 认知

是因为对某些基础问题的认知模糊不清。


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在新书《认知突围》里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


他也经常从公众号后台收到粉丝提问,他发现这些提问虽然五花八门,但总是有许多共性,总是指向一些基础的概念。


他认为 ——“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 无能为力 。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回顾我遇到的那些迷茫的提问者,无论是面临情感抉择还是人生规划,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遇到问题习惯问别人怎么办,而不是问自己怎么办。


他们身体成年了,心理却依然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他指条道,寄希望于别人能提供一条可以直接复制模仿的生活路径,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一个清晰的、现成的、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快捷方案。


他们就像巨婴一样,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


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25岁大多数人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两年了,25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25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25岁之前,就建立起来。



1

关于未来

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


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有一条既定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


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读完幼儿园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在这个阶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要努力争上游就好,不需要做什么选择。


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


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

选择哪个大学?

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

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

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

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

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

要不要跳槽?

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

……


我们和同龄人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开。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


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 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地比拼出输赢。


所以,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成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彻底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象的跑道上比较输赢。


你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地方的路径。


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专注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跳槽而跳槽,因为别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


你会开始追随你自己。




2

关于生命

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


年长的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可是我一直觉得,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 生活的密度 决定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 ——


“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当记者的时候,这种体会特别深。


那个时候经常一天不止跑一条新闻,上午去的地方、接触的人、采访的新闻事件和下午可能完全不同,生活事件密集地发生,以至于过了一天像过了好几天。


我也迅速地沉稳练达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毕业后成长最快的时期,我甚至觉得一年的记者阅历顶得上其他人的五年。


后来转行过起了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生活仿佛从干饭变成了稀粥。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


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过程就是奖励。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体验,是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还是在短暂的一生里,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同的事?


至少相比安稳, 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人生观是指导我们的人生选择的底层代码。


我毕业之后去报社当记者,之后辞职进入新媒体,接着辞职开始自由职业,我很少觉得迷茫。


因为,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过这一生,面临形形色色选择的时候,我心里就和明镜似的。


同时还会获得一种不计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气:


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3

关于金钱

想实现财务自由,要靠资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


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上班族靠每个月的死工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金钱也需要认知突围。


《认知突围》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金钱。


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 资产性收入 ,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版税收入等等;另一种是 劳动性收入 ,即利用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财务自由指的不是钱够用,而是指长期不劳动换取报酬,也充裕。


财务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工资而工作,不再被工资捆绑。


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靠停工就没收入的劳动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


所以在金钱方面,25岁之后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


25岁之后,除了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4

关于人脉

一直施恩才能维系的,叫劳动性人缘


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经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讨好同学,结果他有好吃好玩东西的时候,大家围着他转,一旦他没有好吃好玩的,大家对他就一下子冷了下来。


而另外一个同学学习好、有什么难题问题问他,一准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虽然从未试着去讨好同学,大家却都喜欢和他玩。



类似这样的情况,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很多。


以前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隐约觉得这两种人社交效率完全不同,却没有清晰的思路说出两者的区别。


《认知突围》作者的分析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他沿用了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的概念,把人缘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劳动性人缘 需要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施恩状态。


他在大部分情况下十分被动,所维系的关系也十分脆弱。看似拥有许多人缘,可是一旦他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停止施恩,前期的积累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资产性人缘 建立在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潜在的受益期望,哪怕你什么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缘在。


这种资产,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气、美貌,也可以是才华、品味、性格魅力、甚至有趣程度。



资产性人缘,人人都想跟你建立关系、交换资源,和不和一个人“建交”,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除了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资产性人缘需要前期积累。


25岁之后要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靠自己的个人价值吸引资产性人缘,成为别人想认识的人。 不能一直是一个不起眼、不重要的边缘人,总靠施恩维系人脉,总是抬着头仰望优质人脉。



5

关于能力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在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


他们在职的时候是公司的重用对象,一离职,猎头挤破头地给他打电话。


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

稀缺性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认知突围》的作者问了一个问题:环卫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对城市来说又极其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如此之低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算的。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环卫工人的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就是工作内容辛苦、工作性质重要,也无法拿到高报酬。


重要和稀缺是两回事,辛苦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一定成正比。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



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 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


横向上,看一下哪个领域,缺口大,就业人员少? 选门槛高、可替代性弱、经验值钱的专业学。


比如当医生,随着积累,经验会非常值钱。可是如果是办公室文员,经验就不太值钱,稍微一两年就是天花板。


纵向看, 同样的技能,我是否比别人专研得更深、完成得更有效率?


烂大街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当然比不上“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交流”,折腾一晚上只能做个平平无奇的PPT当然比不上一个小时就能做出让人惊艳的PPT。


纵向的稀缺,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6

关于工作:

格局小的精明,会毁掉一个人


职场里总是有一群爱横向比较、爱计较的人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